媒体报道

2016“互联网+出版”高峰论坛——出版、书店共话出版新业态

2016-01-11 来源:百道网 方亮羽

  【百道编按】“互联网+”是当前的热词,各行各业纷纷涉足,已经有一些初期的成功者。对于传统出版行业,面对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内容生产到销售,从出版社到书店,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应对,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有哪些经验分享,有哪些疑惑讨论?

  2016年1月6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与中国出版传媒商务周报主办的“2016“互联网+出版”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首先由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陶少华,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兼副社长刘九如,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湛军,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蒋鸣涛,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分别做主题发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新华书店领导参加,中国出版传媒商务周报党委书记、副社长任江哲主持。

  邬书林的致辞实际上是一场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努力提升学术出版水平——把握图书情报工作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演讲。他说,过去20年中信息技术革命性进步,使图书情报的生产传播发生革命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知识生产传播的版图变了、知识生产传播的内容数字化了、知识生产传播的样式变化了、知识生产传播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知识生产的数量激增、知识生产传播的理念更新。因此,知识界和出版界要把握态势,坚守图书情报的本质功能,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提升学术出版水平,争取图书情报工作有更大的作为。具体来说,应该围绕国家重大经济科技战略部署做好专业出版、选择中国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作为专业出版的突破口、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做好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他建议大家读一读百道网日前刊发的耿相新关于出版新业态与数字出版的三篇文章。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与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

  陶少华的主体演讲围绕“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与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展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再工业化”,试图抢占新一轮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是当前热词,它实际上是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目标是发展智能制造,包括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对于新闻出版业而言,中国制造2025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科技类、工业类图书市场日益壮大、二各类高端技术人才成为潜在作者和读者群、三高端装备发展为新闻出版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四围绕智能制造的国际交流越发频繁。

  “互联网+”是又一个当前热词,讲“互联网+”要从互联网讲起。互联网1969年起源于美国国防部研究的阿帕网,最早用于科研,90年代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中国,互联网于传统媒体如日中天的1994年被引入,经历了三轮大发展,在2000年左右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在2009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实时交互、无中心、开放化、分享化、个性化、扁平化的特质。因此,在颠覆传统行业方面,互联网是工具、是平台、是新业态。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目前“互联网+”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互联网+交通”,产生了滴滴打车这样的移动出行类创业公司翘楚。“互联网+益民服务”领域,以网上订餐服务为例,"饿了么"成为中国最大的餐饮O2O平台之一。“互联网+普惠金融”,从支付到贷款到投资,产生了微信支付、阿里小贷、余额宝等新平台。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云计算的应用需求将更加强烈。通过软件技术和新型算法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专业化加工处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蓝海”的大数据被誉为21世纪的石油和金矿。新型显示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也很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应当注重四个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数字化转型,进行出版内容管理,让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具体到不同介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图书出版都受到冲击、产生变革。

  作为一家科技出版社,电子社的“互联网+出版”

  刘九如在阐述了对“互联网+”和“互联网+出版”的理解后,着重介绍了电子社在“互联网+出版”的探索、2015年的经营情况以及“十三五”的发展设想。谈到如何理解“互联网+出版”。他引用2014年10月蒋建国在出版集团座谈会上的谈话,“传统出版要走向何方?走向网络空间。因为用政治术语来说,人民到网络上了;用社会术语来说,大众到网络上了;用文化术语来说,读者到网络上了;用行业语言来说,受众到网络上了;用商业语言来说,用户到网络上了。因此,传统出版必须延伸到网络空间。”出版的主要环节,内容、营销、渠道和管理,都需要也可以做到“互联网+”。

  电子社在“互联网+出版”方面,主要有以下探索。第一,电子社的数字出版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第二,从选题开始,融入互联网思维,采取 “众筹模式”,出版《互联网+》系列专著。第三,从2014年正式推动按需印刷。第四,与渠道伙伴共同创新,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营销渠道的联络与合作,创新探索之举包括:积极支持实体书店构建线上营销,去年牵头组织了实体书店如何对接线上平台的交流培训;去年10月电子社探索与逻辑思维合作,美国硅谷思想家凯文.凯利(KK)预测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新作《必然》率先用中文出版(先于英文出版)后,尝试与 “逻辑思维”平台合作,不到两个月时间,通过“逻辑思维”平台上的“粉丝”订购图书,超过15万册,创下科技专业图书的营销奇迹。第五,营销与互联网对接,率先与“影响力俱乐部”等专业自媒体合作;推动建立和完善教育社区和专业图书社区,打造与作者及读者互动的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正在整合成营销资源平台;员工自发设立 “悦读”微信群也成为策划编辑们经常讨论选题、沟通出版信息的良好平台;新装修开设的“悦读吧”咖啡室,讨论更多的也是互联网营销策划故事。第六,在内部信息交流和管理上体现互联网思维。去年底进行信息系统改造,采用商业智能技术,重新构建电子社的BPM信息系统,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所有图书出版流程,丢弃了纸质文件,各种审批都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无论是出差还是在开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审批和了解社里图书出版的各类信息。

  因此,2015年电子社的业绩实现了新跨越,可以概括为“三招”,一是强化选题论证,选题从2012年的将近3500种减少到2015年的2800种左右;二是加强编辑培训,倡导“一本书主义”;三是敏锐捕捉市场热点,培育新的出版领域。在“十三五”期间,电子社计划实施科技经典出版工程、数字出版产品化工程、子品牌培育工程、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目前,专注于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研究,以及国内外工业产业政策、智能制造、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发展研究,突出“学术”和“数据”特色,致力于成为新兴出版研究和工业信息化领域特色智库的华信研究院已经成立。

  实体书店的春天何时来临,需要从业者有为

  李湛军“让传统产业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产生云际效果”进行即兴发言,从当前书业的情况、互联网+出版对传统书业的影响、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对和发展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蒋鸣涛从“互联网+出版下的实体书店经营”角度展开,分享了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在门店改造、中高端书店建设、名家进校园等书店走下去、网上购书、全民阅读等方面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事情。他认为,实体书店的春天能否来临、何时来临,固然有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也需要从业者有为,因为有为才能有位。

  尹昌龙则主要从大书城的角度分享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的经验,他认为改变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在“互联网+”的潮流下,一方面由于实体书店实行24小时经营成本高、空间小库存容量有限、不能与读者很多互动,大书城要往线上延伸;另一方面,实体书店只卖书利润微薄甚至不赚钱,因此要往线下走,进行价值转移,大书城把书作为一道光,照到其他商品上,使其他商品产生利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