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传媒教育》闪亮登场2016-01-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柳斌杰 等
传媒业的发展与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威专业媒体,关注和追踪国内外新闻院校的发展动态,梳理和总结新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思考和探讨全媒体格局下传媒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为学界、业界的沟通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是我们的责任。 《传媒周刊》今起开设《传媒教育》专版,每月一期。同时,我们邀请国内20家知名新闻院系的负责人组成专家顾问团,为专版的选题策划、为传媒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柳斌杰 开拓中国特色新闻学、传播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高等教育新境界,以适应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和融媒体发展对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急需,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改革发展的重点。为此,我们在巩固底色、突出特点、扩大优势、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制定了与清华大学同步改革的方案和建设“三个一流”的学院发展规划,一批促进创新创业的学科方向和交叉融合的新学科课程应运而生,必将大大增强专业吸引力、教学创造力、学科影响力。 人类的文明进程已经提速,文化、信息、新闻的传播技术打破了资源垄断和关卡阻隔,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提供的条件,足以使人人可以自由发表、民主讨论、平等对话、参与互动,人人可以共享国际国内、官方民间、线上线下的信息成果。面对这样的大变局,新闻传播教育恐怕不能停留在“四菜一汤”的老套套上,而要把重点放在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教育上,让学生多学一点“多元之中立主导,海量信息抓亮点”的真本事,站在时代的高点上,引领国家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新潮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愿与兄弟院校和传媒业界加强交流合作,在“十三五”时期改革创新中建设中国特色的、适应“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郭庆光 新的一年,媒体融合将会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创新将会进一步提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是我国新闻传播界著名媒体,在学界和业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次正式开设《传媒教育》专刊,对新闻传播教育界不啻是个福音,我相信,这个专版一定会成为业界和学界交流互动的活跃平台,在推动产业变革和教育创新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感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人大新闻学院愿与全国同仁一起努力,共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美好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高晓虹 在信息多元化、媒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构建新格局,提升中国传播力?作为新闻院校,要把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把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拓展媒介观,立足教育观,坚持特色观,培养适应全球化、全媒体、全天候信息传播需要的高级人才,建设一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高素质新闻传播队伍。愿携手《传媒教育》专版,以“坚守国家立场,传承民族情怀,拓展国际视野,激发创新精神”为己任,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尹明华 新闻传播教学的核心,就是结合社会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能够对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教学给出说法、思考和说明;新闻传播教学核心能力的体现,就是教育对象的核心能力建设和提升。新闻传播教学的转型改变任务并不轻松。我们在面向社会变化、面向未来需求进行改变的同时,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护好既有的存在,包括已经形成的、系统的、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面向社会需求的价值坚守和学术追求,是态度,也是使命。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石义彬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如火如荼,新兴媒体发展方兴未艾,我国新闻传播业正经历大变迁、大挑战,新闻传播学教育也正面临新问题、新机遇。顺应传播技术发展新趋势,回应用户新需求,创造媒体新形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已是当务之急。即便是在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并行发展并彼此竞争的时代,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生产的优质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为此,肩负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责任的新闻传播学界,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安排等方面也应做出重大改革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张昆 我们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一个新旧杂糅、生死与共、利弊相依的时代。社会在嬗变,技术在进步,传播在拓展,教育在更新。传媒人、传媒业和传播院系在这个深刻的变局中,结成了生命共同体,只有携手同行,肝胆相照,全力合作,才有可能与时俱进,引领行业,服务社会。我们乐见传媒界在新的一年有更多模式的创新,转型的成功,我们看好传媒的明天和未来,坚信新闻不死,传播无限,更期待新年的钟声能够一扫我们心灵上的阴霾和焦虑,绽放我们的从容和欢颜,增强我们对专业、行业的乐观和自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曹顺庆 《传媒教育》专版的成立,对于加强新闻媒体与高校传媒教育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及二者间的共同繁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新的一年里,衷心希望高校新闻教育业与传媒行业能不断充实各自的实力,实现优势资源互补,紧随时代的步伐更上一层楼!相信《传媒教育》有潜力、有能力得到相关行业及不同领域的高度关注,并能抓住机遇,迅速走向国内传媒教育领域信息的前沿与视野的制高点!热切期待新闻媒体与高校传媒教育者能携手并进、共襄盛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陆绍阳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传媒教育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变革与技术变革已经直接冲击、影响到传媒教育,意识到这场风暴的猛烈,也已经开始在我们的学科建设中思考战略,摸索道路,推进应变进程,积极回应变革的要求。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单一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而应运用互相渗透、交叉的思维方式,思考如何将内容、技术和设计艺术结合在一起,实行更优化的培养方案,开出更具创新性的课程,实现传媒教育的突破与创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范以锦 传媒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因此有了“全媒体”“泛媒体”的概念;传统媒体碰到了多年来少有的困境,因此有了所谓“断崖式下滑”的说法;新闻传播院系扩招的趋势仍在上升,于是传媒教育呈现出阳光灿烂的局面。透过传媒教育的勃兴,有喜亦有忧。喜的是,几乎所有机构都介入了媒体,传媒学生就业面宽了;忧的是,如何继续为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如何培养适应新媒体特点的专业人才,如何为各行各业输送泛媒体人才,如何平衡好以上几种人才的培养比例、模式等都成为新课题。不同的新闻传播院系应各自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吴飞 网络社会已经崛起,新关系、新社会、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早先的传播沟通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媒的业态。所有这一切变化,也动摇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固有结构与模式。正所谓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新闻教育是谋求否思性的再造,还是顺势而微变?中外传媒教育界,尚未找到明确的答案,但变是必然的。《传媒教育》的开设正是时候,愿大家共同研讨,相互交流。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阎立峰 在新的一年里,以新媒体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炫目科技对于传媒业和新闻教育的冲击仍会强劲而有力,不过后者所固有的人文传统也将开始“回击”,人文与科技两股力量将达到一个平衡。做出以上判断的理由是:首先,新闻是一种文学,属于“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文学;其次,新闻学乃是“人学”,大多数新闻体裁以事为主要内容,但新闻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认识人、理解人和为了人;最后,新闻工作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力仍不能为机器所替代。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韩立新 变,将是2016年新闻教育和传媒业发展的主题。媒体的业态正呈现一种分化态势,分化的要素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着重组,创造了新的业态,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从媒体要素分化的视角来看,当前传播业态的变化是从“传播要素一体化的产业形态”向“传播要素分化的媒介社会化形态”的转化,传媒仍处在变局之中。媒介,作为从媒体业态中分化出来的要素,作为一种基于新技术的嵌入物和连接物,使人类的传播行为发生着时空转换,正显示出崭新的意义——“媒介学”或许将是我们要走的路。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顾理平 我们关注传媒业的不断变化:宏观世界的纷争变迁,微观领域的分化演进,需要用慧眼发现,更需要借妙笔呈现。我们更关注教育界的气象万千:变革的世界和变化的市场需要我们敏锐适应,及时应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传媒业以革命性变革,这就更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中曾经习以为常的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并从理念和技术的层面作出回应。我们应带着好奇之心,去增加对这个世界及其变化的了解和理解,努力让自己融入其中,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部分。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 聂震宁 新闻传播学首先是一门理论,可是,由于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故而学生的成长预期往往在于应用,其结果往往与新闻传播学理论若即若离,其精神状态往往流于平庸。而传媒事业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不平庸,传媒教育最重要的精神也就在于不平庸,传媒优秀人才的最高标准就是不平庸,不平庸的精神、不平庸的气度和不平庸的思维能力,以这样的价值追求来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方可能为传媒事业培养出继往开来、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赵丽芳 过去一年,中央民族大学迎来了第二届新闻学藏语基地班,意图培养“懂国情、厚基础、宽视野、强双语、重实践”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本校新闻学专业开办30年之际所做的一次主动转变,其动因基于两点:面对裂变与聚变激烈并行的时代,同质化、同构化的新闻教育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与独特性何在?30年办学之后,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教育选择了坚守特色与差异化的发展思路。这是我们一次用心、尽力的尝试,也包含我们对新闻与新闻教育的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刘伟 在全国新闻学院(系)中,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最年轻的。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学习北大、清华、人大和复旦等老牌新闻学院办学经验,尽快形成规模;远期目标是把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建成为一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创办《传媒教育》专版,为我们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我们愿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携手合作,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媒体人才尽绵薄之力。祝《传媒教育》专版办得有声有色。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张志安 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要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感、理解复杂性、激发责任感的过程中培养其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有利于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强化对中国道路选择的认同;培养学生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强化社会判断能力、提高社会调查水平;而把社会科学的“经验性理论”同传统新闻教育的“规范性理论”相结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得到进一步激发。未来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提升社会洞察、建立价值共识、懂得行动倡导、服务公共传播。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董天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传媒教育欣欣向荣。然而,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的现实,改革与创新又成为传媒教育的时代课题。不管是老牌院系还是后起新秀,都在积极探索传媒教育适应时代需要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衷心希望,《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把《传媒教育》专版办成沟通学界与业界的交流平台,及时报道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发展动态,介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探讨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组织新闻传播教育的多元对话,为促进我国传媒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文冰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两大变化跟我们打着照面:一是在业界,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崭新课题;二是在学界,传媒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新闻传播学既成为显学、大有作为,又到了改革创新的拐点。希望《传媒教育》专版紧密追踪传媒业和新闻教育界发展前沿,及时展示国内外新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权威解读新闻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取向和趋势,成为中国传媒教育交流的平台、改革的镜子、发展的智囊。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 郑剑平 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使后者遭遇了“寒冬”。传媒学界如何看待业界的困境,如何跟学生分析未来传媒业的前景,显然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学院的新闻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从办学伊始,学生媒体“龙新通讯社”就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重,引导学生专注行业变化,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以做到学以致用。衷心希望《传媒教育》能成为连接学界和业界的一条纽带,让新闻院系了解传媒业界的最新动态,让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