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135计划,再造一个新掌阅?

2015-12-30 来源:豹眺网 李星星

  2014年完成10亿元营收、4.8亿用户、1500万的日活跃用户、7500万的月活跃用户、长期排名移动阅读APP市场份额第一名……无数的光环笼罩在身上,以前沉默的掌阅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异常地活跃,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从电子书、听书、纸书到电子阅读器,与其说掌阅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不如说单纯依靠电子书红利持续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掌阅,需要的不仅仅是用户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如何在现有的模式中突破,再造一个新的掌阅。

  掌阅发家之秘诀

  成立于7年前(也就是2008年)的掌阅,能够拥有如今的市场规模,在于比其他同行更早地意识到并做成功了三件事情。

  第一是利用SP行业最后的余晖,通过手机预装等方式,建立起了庞大的用户规模。

  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里,得用户者得天下。QQ和微信如此,微博如此,百度如此,淘宝如此,掌阅也不例外。在掌阅成立的2008年前后,数字阅读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概念,PC端阅读才是大势,移动阅读还要之后的两三年才会爆发起来。掌阅给自己定位移动阅读,做手机客户端,就不得不走上手机预装的道路。2008年前后,也正是国内SP行业的最后一点余晖。借助SP行业在手机厂商、运营商中良好的合作基础,掌阅的预装走得还算平稳。同时,这个时候起步的掌阅,也基本一路伴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兴起。你可以说掌阅是赶上了风口,但敢于在这种风口上花钱做预装,甚至一直坚持下来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按照现在的预装价格,每装一部手机就需要三到五块钱,坚持几年下来,是一笔数额惊人的费用。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近乎野蛮的推广方式,掌阅为自己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将自己的市场地位牢牢地巩固在了第一。当这种市场地位稳定之后,预装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手机厂商、分发渠道都不可能忽视排行第一的分类客户端,掌阅就进入了第一选择。

  第二是坚持正版授权。

  这在今天显得特别没有成就感。但如果放到7年前,掌阅的做法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回想一下六七年前,我们看的电子书几本都是网上免费下载的,用户基本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甚至很多人以为电子书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掌阅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这一点现在看来弥足珍贵。作为一个纯内容分销平台(至少早期的掌阅,是纯内容分销平台),如何获得内容商更多的支持、获得更好的内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疑,掌阅坚持正版的做法,为后来与内容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下来基础,也为给自己赢得更多手机厂商的合作加了分。如今掌阅拥有数十万种电子书授权,几乎是业内首选的合作渠道之一,此举功不可没。

  第三是始终坚持付费阅读的模式。

  电子书的付费阅读有多难,业内的人都深有体会。免费和盗版,几乎是当前电子书行业难以逾越的两座大山。按理说,免费和盗版是最容易积累用户,成本最低的运营方式,比如如今被某互联网大佬纳入旗下的移动阅读客户端就是靠盗版起家。但掌阅拒绝了这条捷径,走上了付费阅读的路子。往大了说,这是为培养用户付费阅读的习惯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往小了说,这是掌阅坚定地在探索一条付费阅读可行的路子。今天尽管部分渠道依然间歇性地利用免费给自己打广告,但付费成为电子书行业的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掌阅的负责人在某些场合说,正版付费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商业底线,或许有点拔高。但这种坚持,本身值得敬重。

  从这三点来说,用户是基础,正版是保障,付费是路子。掌阅通过这三件事情,逐步奠定了自己在移动阅读领域第一的市场份额。在做这三点的同行并不少,但掌阅做得更早,这就是先发的优势。毕竟阅读不是用户的刚需,用户很少会为阅读某本书去更换一个APP,习惯是决定他们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掌阅面临的难题

  7年之后,当掌阅已经拥有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些光环加身,但却发现,天花板就在眼前。

  掌阅的负责人很自豪地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接受过风险资本的投资,因此给自己保留了极大的自主性,也得以保证了掌阅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正确的道路上。但如今,这条道路可能越来越难走。

  掌阅最引以为傲的用户数量,基本已经达到极限,再有大突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从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第三季度,掌阅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市场份额一直在26%左右,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增长。这不是一种胜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于一家拥有数亿用户的企业,年营收10亿元并不多,更何况这其中的利润率其实并不高。虽然用户数量的原始积累阶段已经过去,手机预装、客户端推广的费用得以大幅度减少,但是其他的成本却在逐年提高:内容的采购成本正在越来越高,一本畅销书的采购费用从几年前的几万元已经涨到如今的几十万元;渠道费用一直高居不下,据某内容商透露,100块的收益,掌阅扣除各种渠道费用之后,分到自己手里只有25块;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做大了,人力成本、技术服务等等成本也随着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如果掌阅依然按照传统的路子,走在一条纯渠道的道路上,只会越来越艰难。

  如何将自己的用户和流量用更多的方式变现,是摆在掌阅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5年7月,掌阅宣布在其客户端iReader上正式提供纸质书销售。在具体电子书的简介下面,提供购买纸质书按钮,用户可以直接下单支付购买。掌阅实体书销售的合作伙伴为文轩网。掌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会接入更多的图书供应商。这个从业务形态上与电子书背道而驰的做法立即引发了业界的质疑:一个电子书业务的客户端卖纸书,那你是希望用户买纸书还是下载电子书呢?难道卖纸书的利润比卖电子书更高吗?前两年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现在改名叫咪咕阅读)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业务,但最后不了了之。

  但掌阅似乎并没有放弃这个业务的想法。12月,掌阅在实体书销售上又出新招,其与中信出版集团合作首次在手机客户端上独家首发实体书——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新作《二手时间》。据了解,《二手时间(掌阅定制版)》于2015年12月10日11时在掌阅App上开始发售,并在重点位置上进行了推广,其首批发售的1000册仅小时便销售一空。

  除了纸书销售,今年掌阅还重磅推出了自己的电子阅读器iReader。2015年4月,掌阅对外宣称自己要投资上亿人民币研发电子书阅读器硬件产品,也曾引起了业界的不解:眼看着亚马逊的Kindle都已经走向了势衰,眼看着国内那么多电子阅读器厂商纷纷倒下,眼看着手机阅读渐成大势,此时介入电子阅读器不是给自己挖坑吗?但伴随着质疑声的是,8月,掌阅正式推出了电子阅读器:899元的价格和亚马逊的kindle paperwhite持平,并没有价格优势;所谓的技术优势,其实早就已经是行业公开的标配。但据说开放预售的三天时间里,这款电子阅读器一共售出了63万台。

  掌阅似乎也准备在电子阅读器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又或者真的尝到了电子阅读器的甜头:12月初,掌阅在天猫开通了自己的官方旗舰店,店里只有一款产品,就是iReader电子阅读器。截至到12月10日,在过去一个月的销售记录中,一共卖出了83台电子阅读器。可用于比较的是,汉王科技的官方旗舰店上一款售价880元的电子阅读器,过去一个月的销售记录中一共卖出了46台。考虑到掌阅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号召力,这点多出来的数据看起来很不乐观。

  何为“135计划”

  与纸书渠道和电子阅读器比起来,可能更让掌阅头疼的是,这两年电子书的风头完全被IP占去。但在这轮IP大潮中,掌阅并没有移动阅读中那么明显的优势。

  在资本市场中,一家纯渠道商,和拥有IP的内容网站的估值,有着很大的差距。以渠道商爱阅读和内容商幻文小说网为例:2015年4月,浙报传媒出资9600万元,就获得了爱阅读70%的股权,整体估值1.3亿元;4月,凯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以5.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幻文小说网100%的股权。论江湖地位,爱阅读在移动阅读市场份额中的排名并不低,在各种研究报告中都能排进前十。但与幻文小说网这种内容商的估值,后者竟然是前者的4倍。

  或许,这也是让掌阅非常焦虑的原因之一。对于一家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希望独立上市、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企业而言,如果不能通过自己创新性的业务得到更高的估值,那就是一种失败。

  另一个让掌阅感到危机的,是来自于2015年年初成立的网文巨无霸——阅文集团。

  腾讯文学收购了曾经的网文霸主盛大文学,整合了旗下的QQ阅读,成立了全新的阅文集团,目标直指市场第一。从内容上,拥有了盛大文学的阅文集团已经是网文行当里当之无愧的第一。但在渠道中并非如此。在移动阅读市场份额中,QQ阅读一直被掌阅压在身后,就快成千年老二了。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尽管掌阅依然以26.3%的市场占有率,领先第二名的QQ阅读9.1个百分点,但这个差距已经保持了一年。面对整合之后来势汹汹的阅文集团,掌阅如果不能继续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只有被追上的份儿。

  不甘心的阅文集团为此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先是要求合作商独家授权给阅文集团,即便不能完全独家,也至少要将掌阅排除在外;然后是阅文集团旗下的作品不再授权掌阅。尽管涉事双方对此都没有表态并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此举对于掌阅的影响不小:尽管掌阅拥有最好的移动阅读渠道,但如果在内容部分被卡死,再好的渠道也没有意义。在移动阅读领域,网文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出版物。阅文集团作为最大的网文内容提供商,截断了输向掌阅的内容源,在很大程度上对掌阅的短期收益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掌阅并不甘心在IP中被竞争对手甩开。

  2015年年初,掌阅请来代言人汪涵,宣布了10亿元版权采购,组建掌阅文学进入原创文学领域,与央视推出中国好书盛典,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推出iReader电纸书。4月,掌阅科技宣布将投入10亿元,进军网络原创文学领域,旗下公司掌阅文化、红薯网、杭州趣阅全面启动签约优秀原创作品,打造适合无线端的高品质原创内容。通过进军网络原创文学领域,掌阅可以将优秀作品推荐给用户,以便聚拢更多的读者。日前,国内知名的动漫网络及内容企业与掌阅展开全面合作,将全面在掌阅上呈现其动漫内容。包括之前已经与掌阅签约的知名动漫杂志《漫友》以及《知音漫客》。

  据最新的数据,掌阅旗下的的掌阅文学已经拥有签约作者3000人以上,作者月分成收入超过800万元,并基本搭建起了影视、游戏、出版、漫画IP开发的框架。2016年,掌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135计划”,即打造1部票房10亿元的电影,3款月流水2000万元的游戏,5个精品IP。

  一家公司,终究就是一家公司。无论老板如何说自己不需要资本介入、自己如何喜欢阅读、自己如何有情怀,但最终的结果导向,必须是商业模式的建立与规模化的盈利。

  对掌阅来说,过去7年的时间,近乎野蛮的生长,有了今天的一席之地。但这个位子并不牢固。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市场,以及铺天盖地的IP大潮,纯粹的电子书业务已经很难支撑掌阅今天的用户规模。无论前面所讲到的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纸书销售,还是影视拍摄、游戏制作、IP运营,掌阅都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价值。

  对掌阅来说,今天的规模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有资本的介入。2015年以来掌阅推出的新项目:10亿元打造文学内容、上亿元支出硬件制作以及未来的电影、游戏开发,这些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无非是两种:要么接受风投的钱,让出部分股权;要么独立上市,通过股市融资。无论哪一种,首先都需要一个动听的故事。

  所以,过去这一年高调的掌阅、看似毫无章法的掌阅,其实是在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故事,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再造一个新掌阅。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