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响应中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为契机,本报今日起开设《融合发展下的期刊业》专栏,邀请期刊业研究者、管理者从不同角度畅谈期刊业媒体融合,刊发精彩个案,期待给业界带来启示和思考。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当晚,在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确实兴奋。”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提起了最近引发业界热议的《指导意见》。
那么,期刊业应该如何理解媒体融合发展?目前中国期刊业在这方面处于什么阶段?真正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要解决哪些问题?在第二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这一业界盛会即将举办之际,石峰向记者谈了自己对此的理解。
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期刊业应该如何理解媒体融合?
石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目前都还处在比较焦虑和纠结的状态。对传统媒体来说,他们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焦虑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对新媒体来说,他们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到底要怎么发展,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
今年,期刊业整体发展较之往年显得更加困难。我的总体感觉是大家办法不是太多,具体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一是观念还没有完全转过来,二是手脚也没有完全放开。
我认为,融合应该是一种化学反应。真正的融合应该是把双方的优势组合起来,经过化学反应产生出新的形态。我认为,这种形态肯定是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的,有深度的融合、相对的融合,也有初步的融合。
新媒体说到底是一种技术提供。对传统媒体而言,所谓融合,更多的是如何应用好新媒体的手段。但从目前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对这种新的技术还不太熟悉,对很多东西也没有真正理解。
数字化实践超乎想象
《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业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
石峰:2010年10月,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当时,我在大会发言时讲过一句话,“数字化是一个未知的王国,我们不知道今后会往什么方向去,但是它肯定会超过我们的想象”。虽然目前包括期刊业在内的传统媒体,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过去这4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4年前,微博还没有被传统媒体广泛应用,微信甚至还没有出现,二维码还只是为了图书发行辨别真伪,而现在已经被报纸、期刊用来为内容服务。在即将举办的刊博会上,中国期刊协会将联合传媒梦工场研究院发布近30个中国期刊的精彩案例,对比我们将同期引进发布的《2014世界杂志媒体创新报告》,可以说,一些中国期刊在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新媒体的融合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现有水平,丝毫不逊色于世界。这4年变化太大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方面的很多探索和尝试,是我们过去完全预想不到的。
不要一开始就拒绝新媒体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期刊业应该如何进行媒体融合?
石峰: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在2013年放弃印刷版杂志,实现全部数字化。但在阔别传统纸版杂志一年多之后,又重归纸媒市场。之前我认为,它当时停得太匆忙,是一次决策上的失误。现在看来也未必如此,因为他们对新媒体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首先他们对新媒体很敏感,放弃纸质版去占领新媒体这个高地,做了之后觉得目前还不成熟,再回过头来把二者融合起来做。我认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选择和态度,他们的探索实践也很可能会产生出新的媒体融合形态。
由此来看,什么事情不要一开始就拒绝它、否定它,先做做看看,研究它到底有什么优势、有无生命力,如果有生命力肯定会成长起来,没有生命力自然也就消失了。具体来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将会是一个过程,未来的发展肯定会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要实现媒体融合,除了积极应对,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转变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不是我愿意去做,而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新媒体;二是冷静理性地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在哪里,二者到底怎样融合,传统媒体原有的优势能不能继续发挥。
靠改革畅通融合之路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指导意见》应该给期刊业和管理者带来怎样的启示?
石峰:《指导意见》为期刊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如何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力量,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变换出多种多样美味的“菜肴”,这是需要期刊界认真思考和好好研究的课题。
如今,传统媒体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亟须转型的阶段,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除了办刊人观念上的转变,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改革特别是行政改革要与之紧密配合起来。因为没有改革的推进,就无法激发报刊社的市场主体活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也就很难走下去。
此外,不仅改革要跟上,媒体融合发展还需要在改革过程中有更多政策扶持,以在加快融合步伐的同时,为整个媒体形态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条件。(晋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