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把老品牌做出新感觉2015-12-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各位《扬子晚报》微信的听众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是12月16日,星期三,我们来关心一下天气。随着冷空气的逐渐南下,今天南京的西北风会增大到5~6级,阵风7级,灰霾也会逐渐地消弱、解散……”早上7点,《扬子晚报》气象记者于丹丹准时向《扬子晚报》微信公众号的听众播报气象消息。这样的播报她已经坚持了1000多天。 《丹丹说天气》本是《扬子晚报》的一个民生栏目,从2007年到现在,于丹丹一直从事气象新闻报道。这个在其他报纸上一般做“豆腐块”处理的栏目,却在她一次次创新尝试中变得日益不同。微博、微信等新传播渠道的出现,更让这种不同跃升为报纸的品牌栏目。 过去的5年,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而转型发展与媒体融合是所有报业同仁需要破解的共同考题。于丹丹和她的同事们便是融合路上的探路者。 “每天晚上写完稿子、发完‘@丹丹说天气’的微博,步行5公里回家,然后继续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把《扬子晚报》微信公众号上的文字版写得好看、60秒语音版说得好听。”这是同事眼中的于丹丹。 2011年7月7日,《丹丹说天气》入驻新浪微博,2013年报纸推出微信公众号,《丹丹说天气》也再度“升级”,以语音和文字同时出现的形式推送。如今,她已经发了6700多条微博,推送了1000多条语音,粉丝数目庞大。 “【寒潮来了】冷空气前锋已至,周二注定是风大雨急的一天,会很冷,会很冷,会很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部分地区会飘雪……”“【要变天啦,雨下下下,气温升升升】今天可能是本周天气最好的一天了……”于丹丹发出的天气信息文字俏皮清新。在出现重大天气变化的时候,她还会随时随地发布或转发气象部门权威的预警信息,指导大家出行。而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她的声音青春洋溢,让人感到温暖且舒服。 于丹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有不少粉丝晚上临睡前都要看一眼“@丹丹说天气”,看看第二天的气象状况。也有粉丝会在她的微博留言,提醒她注意身体。 很多人以为录60秒的语音很容易,“但就这60秒,我第一次录了30多遍啊。”于丹丹说,哪怕现在熟练了,仍然要忙活两个多小时。很多人不解:一个气象栏目何必这么认真。但于丹丹很执着:作为媒体人,需要我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达,来实实在在服务读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洪兵曾这样评价《丹丹说天气》:“这对增强受众的忠诚和黏性,增强栏目的品牌价值有非常大的益处。” “新媒体纵深发展的时代,传统报业往昔的风光已经远去,我们存在于一个全新的状态之中,因此一定要学会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充分整合资源,走好媒体融合之路,以化学反应式的发展来换取转型的飞跃。”《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这样说。 一个人、一部手机,于丹丹用短短60秒书写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让《扬子晚报》的服务从纸上跳跃到线上。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