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刘东风:走出富有特色的大学出版之路2015-12-18 来源:百道网
【百道编按】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迎来建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陕西师大出版总社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大学出版之路,现已成为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x构,年出书一千余种,出刊近三百期,年产值近5亿元,资产、净资产连年增长,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学校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学出版社。 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表示,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经历了几次大的机构调整。 198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杂志社相继成立。初生的出版社仅有六名员工、三间办公用房和学校投入的15万元启动资金。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则由各系分散办刊,变为集中管理,建社经营。出版社、杂志社从此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2004年,文化产业的改制浪潮,预示着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审时度势,决定整合校内出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于2005年1月将出版社、杂志社、印刷厂合并,组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为学校出版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0年,出版社、杂志社、电子音像社完成转企改制,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总社成立后,按照学校提出的“坚守主业奠基,加快数字化出版,走多元化经营发展道路”的思路,以增强经营活力,转变经营方式,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总社发展为目标,从运营机制、研发机制、分配制度、薪酬制度、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社外合作、拓展业态等八个方面实施管理创新,并重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对经营实体部门,下放权限,明确责任,赋予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经营创新快速发展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始终坚持社会效益首位、双效统一的原则,以优秀内容为中心,以创新经营为重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积聚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业态,提升综合实力和创新活力。 大项目带动,铸学术精品 总社以“学界赞赏、社会公认”的标准确定学术出版定位,瞄准最高学术文化成果,制订实施重点出版规划,优化运营方式,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方式,实施大项目带动,狠抓精品战略。五年来,先后有《神话学文库》《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中华地学通鉴》《西安碑林全集》等十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中华茶史·唐代卷》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中华茶史·唐代卷》《神话学文库》获评国家出版基金2014年度“优秀项目”。《神话学文库》《阅读织物上的历史——中华嫁衣文化调查》先后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两届陕西图书奖评选中,陕西师大社共有八种图书获奖。 发掘、传播陕西地域文化 总社紧抓地域特色资源,加大陕西地域文化项目开发力度,组织陕西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启动“陕西文化研究出版工程”,此项工程全面汇集陕西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展现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秦直道》《西安城市史》《陕西古塔文化》《陕西社火脸谱》《陕西宗教艺术集成》《陕西服饰文化》等34个项目获得陕西出版资金资助,多个项目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和主旋律精品图书项目。 社科亮点频现,大众读物添彩 转制以来,陕西师大版社科文化类图书频频成为市场亮点,多个品种持续居于销售排行榜前列。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杜拉拉升职记》累计销售数百万册,成为少有的畅销书。2010年7月,《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探讨“杜拉拉现象”,指出:“杜拉拉”更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以图书为起点,建立跨越多种媒体的文化产业链的范例。《铁梨花》《金陵十三钗》等四种图书同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自2013年7月教育部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评选以来,先后有《文人的情怀》《叩访远古的村庄》等十八种图书上榜,上榜数量名列全国大学出版社前列。2014年,《先前的风气》相继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西安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在全国四十余万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2014中国好书”的殊荣。长篇小说《塬上》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其关注环境、弘扬正能量的主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央视《百家讲坛》系列图书成为陕西师大版图书中宣传普及传统历史文化的品牌书,《易经的奥秘》《蒙曼说唐·长恨歌》等十多本图书陆续推出,延续着读者的关注。台湾地区学者曾仕强教授的易经文化系列,也构成了陕西师大版的“易经”图书品牌。 师范优势引领,教育特色鲜明 总社依靠学校支持,自觉纳入学校发展大局,以高教出版为重点开发领域,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高教出版实施“编销一体、小步快走”的经营策略,依托本校教师教育资源,教师教育教材现已成为总社高教出版的特色与主线,陆续出版了“学科课程导论”“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教师教学技能”“教育实习指南”等系列的百余种教材。同时,多元开发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专业创新教材、特色文史和数理新优教材等。几年中,有六种图书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四十一种教材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十二种教材入选国家教师教育和培训优秀课程资源,高教出版经营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基础教育出版坚持品牌引领,专业开发省内政府采购教材教辅项目《法制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南》《绩优学案》《练习册》等质量优,反映好,持续时间长,受到各方好评。另外,总社也在强化市场版教辅图书的研发出版。“新作文”品牌一直延续着陕西师大版作文类图书的影响,近年来相继推出的“新阅读”“爱读写”“训练营”系列,成为图书市场的佼佼者。 期刊出版坚持“一刊引领,专业开发,综合发展” 在具体实施方面,强化基础教育研究,吸纳社外高水平专家团队、研究室、课题组,实施项目、课题研究,以前沿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期刊内容创新。拓展教师教育培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推进期刊数字化建设,延伸期刊服务。研发与服务的推动,成为八种期刊横向拓展的纽带,彻底改善了以往各编辑部单纯办刊、分割经营的状况。 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教学实践,是《中学教学参考》的办刊之路 总社着眼长远,扎根固基,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基地建设,全国一百多所中学已经成为总社的合作基地学校。同时举办教育改革论坛、名师成长研讨会、教师培训等多种交流、学习、培训活动,这些深入服务基础教育的全新模式,得到了中学教师、专家的支持和赞许。 加快数字转型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探索数字转型发展之路,加大数字出版研发力度。大型数字化古籍文献《汉籍数字图书馆》历时十年而成,收入中文古籍文献近九万种,一百二十余万卷册,数据量1814GB,已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完成国务院侨办《中文》《汉语》多媒体学习光盘、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教材、华文教育资源包等项目,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几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积极开发“电子书包”“数字校园服务终端”等项目,并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1000万元。这两个项目以中学教学参考杂志为依托,开发多媒体数字教育产品,为中小学提供数字化优质教育内容。“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项目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资助,总社将该项目列为转型创新一号工程,着眼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全产业链运营探索,发挥其带动出版转型、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 2015年,总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申报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项目又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获得1200万元资助,为总社做好复合出版和全媒体融合开发注入了新力量。总社积极申报并获评陕西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取得图书系列全省排名第一、报刊系列排名第三、期刊序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十三五”从五个方面发力 刘东风社长表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出版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年份。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按照学校提出的“实施精品化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思路,积极落实以教育出版为主体,学术文化出版与教育文化服务为两翼的定位,以建立充满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积聚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为根本,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做好长远谋划与布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按照“优化在结构,优秀在内容,优胜在转型,优势在融合,优质在服务,优先在人才”的工作重点,精品立社,创新经营,持续发展。 刘东风认为,出版转型是一个历史变化的较长过程,成功的转型发展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创新发展,稳中求进。既要抓传统出版适应新变化的提升,又要抓向网络数字化的融合转型;既要利用好国家政策、抓住政府资源,又要紧盯市场、抢抓社会资源;既要争取最佳社会效益,又要争取最大经济效益;既要完成当下目标任务,又要确保长远发展的研究开发;既要发扬建社三十年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锐意创新。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在总结建社三十年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总社转型发展从五个方面发力。第一,提升经营集约化程度,提升优质资源的集聚和开发能力,解决精品力作少的问题;第二,加大机制调整改革力度,建立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的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出版创新活力,解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的问题;第三,优化人员结构,创新聘用、考核、评价办法,创新培养与培训机制,解决专业人才、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缺乏的问题;第四,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开发新的经营增长点,解决效率效益低、盈利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第五,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出版融合,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用,内容为体技术为翼,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提升服务水平,解决融合转型问题。这些目标的达成,是确保总社经营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刘东风表示,要实现所设定的目标,必须在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布局,抓牢做实:一是认真研究出版业发展的新变化,准确把握高校出版工作的新趋势,科学制订总社发展规划,为转型发展准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抓住教育改革新机遇,重建出版市场品牌和专业特色,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加快媒体融合。三是调整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根本,确保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提升。四是以优质内容为重点,增强人文学术出版的专业特色,优化结构,拓展市场,加大出版项目资源库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总社精品出版影响力、文化贡献率、社会美誉度。五是充分认识高校出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重要性,加快推动高教出版新发展。努力打造高校学术科研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产品链,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为高教改革服务。六是用多媒融合思维推进数字出版与传统经营的深度融合,同向发展,做好特色优质项目的数字化开发,推进总社向多媒融合转型发展。七是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施“走出去”探索,精心打造对外文化出版项目,重点突破,提高“走出去”竞争力和服务能力。八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机制内驱活力,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以跨学校、跨地区、跨媒体发展模式,探索同类型、同地区出版单位开展联盟合作,助力转型经营新突破。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