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创办已经近60年的著名纯文学期刊《延河》,从今年开始悄悄“变脸”,不仅增设了书画专栏,还在文章中穿插多幅书法作品活跃版面。昨日,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吴克敬和《延河》主编等举行座谈,大赞这种“跨界”大胆、大方,并鼓励纯文学期刊“向生活延伸”。
《延河》创办于1956年,在创刊之初,《延河》是数以万计文学青年心目中的圣地。省作协副秘书长、作家李锁成昨日忆起了《延河》走过的这些年,“1958年,著名女作家茹志鹃那时还在《文艺月报》当编辑。她拿着《百合花》在全国很多期刊投稿都没有被采用,最后到了《延河》。结果《百合花》在《延河》发表以后大受好评,茅盾都称赞这是一篇好作品。”
事实上,柳青的《创业史》,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这些当年响当当的文学作品,此外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吴克敬等作家的处女作都是在《延河》首发的。
然而近年来,文学遭遇极大冲击,纯文学期刊也举步维艰。据《延河》执行主编阎安表示,《延河》上半月刊坚持纯文学道路,只在封底有少量广告,创办了两年之久的《延河》下半月刊虽然走了市场化路线,主打书画。每年刊物印刷费、稿费、工资、发行传播及日常运行总费用约250万,实际收入只有约50万元,每年常规性经费缺口就近200万。但面对种种困境,《延河》依然坚定前行,同时不断求新求变。目前发行量攀升到14000份以上,进入全国纯文学期刊发行量的前10位,省级刊物排名第一位。
“我们从今年起在《延河》下半月刊推出了书画栏目,在版面编排上也加入了书画作品进行调剂。”《延河》下半月刊执行主编马慧聪介绍说,“在未来四年规划里,类似的文化跨界是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会不断提升这部分内容的高度。”
昨日吴克敬也对《延河》的突破表示了赞赏,“文学期刊在我国一直很受关注,但是文学期刊要怎么走出去?文学难道就一定要凝重?我想我们可以扎根文化,但突破纯文学的局限,向历史、艺术、收藏和生活延伸、跨界。”他最后对《延河》的未来提出了期望,“希望《延河》不仅是我们文学上的朋友,也成为生活上的好朋友、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