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学术期刊的坚守与创新

2015-12-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永杰

  12月11日,以“学术期刊编辑与编辑工作:坚守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广州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蒋斌,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苟志效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社科期刊主要负责人共百余人参会。

  王利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承办此次论坛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学术期刊办刊人要坚持学术本位,守护学术家园,创新学术研究和编辑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学术传播方式,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不断学习增强期刊人自信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学术创新、文化传承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下,互联网技术以其强大的技术势力和功能作用,逐步嵌入学术期刊的生态空间。面对互联网技术,学术期刊或主动适应或被动改变,都必然做出反应和实施改革,这就是当今学术期刊的生存状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于有人疾呼“狼来了”。但《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认为,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一方面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要全方位转化, 另一方面网络等新媒体要秉持学术期刊传统的办刊理念。“譬如说,我们追求原创性,坚守质量为王的原则”,“而我们的编辑人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通过研究创新来实现传统纸本学术期刊和大数据的融合,从而实现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喜欢”。

  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李太淼谈到,互联网技术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提供独特文化公益产品的机构,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大胆创新办刊思路、办刊方法,以期更好地引领学术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他说。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要想谋得发展,必须进行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学术期刊的学习与自信。”《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乌东峰告诉记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增强期刊人的自信。”他认为,新时期期刊人的学习有三个向度,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构建学术传播新秩序

  推动传统学术期刊与学术新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学术期刊人的共识。与会学者认为,传统学术期刊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潮流,积极与学术新媒体融合发展。“但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电子期刊登记注册、出版发行,以保证学术新媒体传播内容真实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学术探索》副主编左安嵩表示。

  在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与时俱进的学术传播秩序显得尤为重要。《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执行主编朱剑表示,对于学术传播而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彻底改变了以期刊为基本单元和中心的传播样态,纸媒时代的传播秩序已被打破。“然而,具有独立信息源的学术新媒体并没有诞生,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秩序也未因传统秩序的打破而自然形成,传播的无序已严重制约了传播的效率。”他说。

  朱剑认为,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新秩序的关键在于尊重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规律。

  坚守“内容为王”价值立场

  在新媒体席卷而来的时代潮流中,学术期刊要始终坚守自己最基本的价值立场,明确“什么可以变,什么不可以变”这一根本问题。

  韩璞庚表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依然是学术期刊人必须坚守的立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内容为本永远是我们最根本的坚持。”在他看来,好的稿件源自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推动学术思想前进的动力。

  《东南学术》副总编辑杨文飞认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学术期刊的价值坚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政治导向是学术期刊的底线和生命线,学术期刊要始终坚守政治家办刊原则,坚守政治底线思维,才能始终保持学术期刊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健康发展。第二,坚持学术质量至上原则。学术期刊应始终坚持学术质量至上的办刊原则,“内容为王”始终是学术期刊的制胜法宝。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