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知日苏静:让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你

2015-12-10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张桂婷

  编者按:相信大家对于知日系列图书并不陌生,比如《知日·猫》《知日·妖怪》《知日·断舍离》……目前,知日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32本,累计销量保守估计有150万册。而这一品牌的背后却有一个团队在精耕细作着,它就是奇点社。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采访了奇点社的创始人苏静。

  对于每本平均销量达5万本到10万本的“知日”系列杂志书来说,不管是在图书领域还是杂志领域,都会让人发出“哎呦,不错哦”的赞叹。据悉,“知日”系列杂志书截至目前已推出32本,累计销量超过百万本,目前仅“知日”在微博和微信的“关注者”(苏静并不愿意称之为粉丝)累积已经超过70万人,这让最初只要有一万本销量预期和关注度就心满意足的奇点社创始人苏静颇感意外。

  目前,苏静整个公司的团队共有近三十个人,知日只是其中一个内容品牌,公司被冠以“奇点社”的名字,按照苏静的说法,他希望“奇点社”是一个互联网内容品牌的孵化平台,目前奇点社已经有了六个品牌,它们分别是知日,日和手帖,食帖,知中,猫山狗海,以及脑洞大会。

  创立初衷: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多元的阅读需求

  苏静大学学的电脑语言专业,后来又去读了一个没有读完的影视编导的研究生(没读完的主要原因,发现学校教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处)。由于对书的浓厚兴趣,又碰巧在毕业当年出版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所以一走出校门,苏静就被朋友拉进了出版圈。这间公司就是磨铁,本来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六年,更关键是以业余爱好的心态,他陆续出版了袁腾飞、阿狸系列、兔斯基系列等一系列几百万级别的超级畅销书。但这些超级畅销书的出版,又让他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图书出版行业有时候比较被动,市场竞争太激烈,好作者的版税的价格被市场抬到很高,让出版人没法走下去。当编辑很被动,有时候有点靠天吃饭的感觉。” 苏静这样说,“而更关键的是有些内容,单个作者也没有办法去做。比如一个领域的内容,需要去做聚合,单个作者是不会去做的,但这样的需求又是存在的;比如想了解日本方方面面,没有一个单个作者,是可以满足的,所以知日就是营运而生了。这样垂直领域很多,而且这样一来,就更佳容易发挥编辑的价值了,就是所谓大编辑的概念。可以说,编辑是这些内容的主导者,不再靠天吃饭,编辑掌握了内容的主导权,是一种内容的结构化,而且满足的正好是一种增量的阅读需求。”

  “最初受到《孤独星球》这一系列旅行指南书的启发,想做一家以国别来划分的资讯网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穷游网。但最后因为公司否决了这个太跳跃的想法,就被搁置了,最后退而求其次,来出版以国别为特征的系列出版物,首先选了日本,做了今天的知日。”苏静在聊起为何要创立知日时这样说。

  但是说到底,知日的创立初衷还是源于苏静对日本文化强烈的阅读需求。“我对日本文化、现象都很感兴趣。最开始我读村上春树,很喜欢,就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日本。我就去搜索关于日本的信息资讯,发现新浪之类的门户网站上面关于日本的内容很少,而且资料特别老旧,虽然感觉好像他们什么都在做,但却没有系统的细分,同时这也给了我们进一步细化这些内容留下了可能。”苏静说。

  在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杂志书这种形式时,苏静介绍说:这与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编辑对内容的把控有关。他认为,虽然一本书可以卖到百万册,但是缺乏连续性,而类似旅游指南单纯提供资讯的做法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时性的内容很快就会被网络所替代。苏静希望做一系列持续性地、有深度地介绍日本文化的读物,满足中国读者了解和认识日本的需求,这也是中国的图书市场所欠缺的。

  2011年1月,知日正式创立,苏静将杂志书的内容定位于记录有关日本的文化,创意,艺术和旅行深度文章系列,并非常重视信息图像化的呈现,因为他认为这是用户体验,今天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看完一本全都是文字的书了。

  品牌定位:让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你

  《知日》的读者定位很清晰:中国年轻人。但是鉴于历史原因,对当代中国来说,日本仍旧是敏感的,这给苏静引来不少麻烦,比如很多“愤青”也时不时出来过来知日社交账号骚扰。其中,2013年他与网友在微博上的尖锐对话事件持续发酵而引起的轩然大波,一度让他很恼火,曾决定停刊。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但苏静对此依然记忆犹新,甚至当时的那些气话还记在心里,但也是这件事,让苏静明白:很多事情不适合在社交网络去讨论和争议。

  “真正好的品牌不只是让喜欢你的人喜欢,还要让那些不喜欢的人看不见你。”苏静认为,“比如当时有关知日杂志书设计的争议,我还专门为此事做了一场有关知日设计的线下分享讨论会,后来发现真正讨论了,关心的人倒没几个,很多人都是跟着起哄,很多未曾谋面的人,当时骂得很恶毒,后来都不出来了。这件事情我后来才明白,除开真正在提意见和建议的用户之外,很多不喜欢你品牌的人,本来就不是目标受众,这样的人进来,就是鸡同鸭讲,相反还带来了很多噪音和管理成本。所以,让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你,比让喜欢你的人喜欢你,在我看来,这才是做品牌的高境界。”

  商业模式:通过内容打造周边品牌

  目前奇点社的六个品牌——知日,日和手帖,食帖,知中,猫山狗海,以及脑洞大会,每个品牌都是按照“双微”(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加同名杂志书的结构来组建。未来,每个品牌未来不局限于双微加杂志书的架构,只要流量本身能够转化成不同的产品收益,都可以去尝试。比如创立时间刚好一年的食帖,已推出6本特集书,累计销量也已超过30万本。食帖的想法,不仅仅是出书,未来要做美食电影。知中会做传统中国文化故事电影的开发,知日则侧重日本各位故事版权的购买翻拍,等等。目前每个内容品牌由内容编辑和产品经理组成,每个内容品牌有四到五人,其中每个品牌杂志书的印制和发行统统交给了合作方中信出版社,最终奇点社通过一定的比例获得产品收益。

  杂志书,是知日的第一桶金;优质内容,是品牌成功的关键。“一旦有了好的品牌,商业模式便会水到渠成。”苏静坦言:“对于知日这个品牌,我们不仅限于做书,还会通过很多方式实现她的商业价值。比如可以做活动品牌,举办城市活动论坛……再如,借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汇,那就是现在IP很火,可以选择‘知中’当中的中国传统题材做影视,比如大河剧就是基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剧。”

  “现在知日也有线上网店 ,叫知日Store,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很多关注日系内容的读者本身也会有购买日系产品的需求,所以知日的网店应运而生。该网店于2013年 4 月 18 日在淘宝上线,不过里面的产品都不是长期供应的,采用闪购模式;后来现在我们还上线了一些我们自产自销的产品,像断舍离的印章、暴走的浴衣,都是上架不久就会售罄。”

  新动向:《知中》面世

  知日之外,苏静还特别说了知中的诞生。

  “在创立《知日》之初,我们就有了做《知中》这个品牌的想法。”苏静透露,《知中》将为有思考力兼具行动力的中国青年一代,以及对中国有兴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提供有关中国人文,地理,艺术,商业,社会,文化等一切重要议题内容的消费。

  《知中》也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账号体系,自己的独立网站也在筹建中,而《知中》也会有杂志书。对于《知中》书系的构想,苏静介绍说:“虽然很多中国人认为自己了解中国,但我觉得未必。较为明显的就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很多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被扭曲了,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知中》系列丛书,将中国的原貌客观地呈现出来。”

  苏静还发现,身边很多人反映不想了解中国,因为相对于国外文化,中国的文化很传统。苏静对此表示:“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认为中国文化不时髦,是因为有关中国文化的产品做得较为传统,如果将中国文化以创新的形式展现,就会有人喜欢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留学的人又选择回国,也是他们正视自己,正视国家的时候。因此,《知中》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其时,我相信未来几十年,中国会像美国、日本一样逐步步入更文明的时代。”

  《知中》的读者定位是中国年轻人和外国人士。“作为给现代人看的读物,应当摒弃之前那些单纯赞美的言辞,而应更多地采用理性逻辑的语言,比如一幅画为什么好,他的结构符合人们心理哪些审美诉求。”苏静对《知中》的内容定位了然于胸。

  关于如何进行内容采访,苏静表示:“和《知日》一样,我们在挑选采访对象的时候,不迷信某个领域的权威,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人也是靠不住的,这就需要我们记者的编辑力——要发现真正讲究逻辑的现代人。有些所谓权威把文章写得很拗口,搞的很多人看不懂,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常识,说人话,把事情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 苏静透露:目前,杂志书稿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约稿,另一种采访稿。“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也就是我们寻找和挖掘优秀作者的最佳途径。”苏静说。

  对于自己创立的奇点社,苏静这样说,“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去了解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兴趣所在。因此,未来奇点社就是要不断去找到适合内容产生和传播的最佳机制和商业模式,但归根到底,我们的核心工作仍然是如何让内容更有价值。”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