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下一站,都市报能否续写辉煌

2015-12-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范燕莹

  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虽说年年都开,但今年的意义格外不同,原因在于今年恰逢第二十届。从上世纪90年代诞生到爆发式生长,都市报走过了黄金20年。而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都市报正经历最严酷的寒冬。正如《辽沈晚报》总编辑徐晓民所说:“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还在,内容生产能力还在,人才也在,困难就在于它的经营模式正在被颠覆,我们经营的平台已经开始出现坍塌。”

  都市报如何渡过眼下的难关?还能否再铸辉煌?来自全国28家省级晚报(都市报)的社长、总编辑普遍认为,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前途未必黑暗。

  “不能因为遇到严寒就开始怀疑自己走过的路。”《江南都市报》总编辑彭京的观点代表了很多都市报人的心声,有责任的媒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但这种坚守并非一味地墨守成规,更不能不思进取,而是要与时俱进。

  与新媒体竞争要以慢取胜

  近两年,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华西都市报》的重要尝试。两年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99%的稿费收入都来自报纸,而现在,记者的收入已经有65%~70%来自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换言之,记者生产的65%~70%内容没有在报纸上出现,而是在网络上。用《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方野的话说:“我们在内容生产的转型上做得比较‘猛烈’。”

  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与新媒体竞争过程中,《城市晚报》总编辑左道分享了自家的做法:“比慢,不比快;比深,不比浅;比实,不比虚;比整,不比散;比大,不比小。”具体到报纸版面和稿件处理上,《城市晚报》推行“五读”模式,即解读、深读、热读、精读、慢读。其中,对政经新闻的解读、对热点新闻全景链接的热读、对海量信息针对性发布的精读模式给当地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媒体时代,公众面对海量信息出现“选择困难症”,对此,《生活报》总编辑杨小会认为,都市报可以发挥议程设置优势,以鲜明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舆论,有态度的内容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都市报更应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跨界合作,将潜在的媒体、企业,甚至客户、个人都视为一种媒体终端,这样报纸的内容才会无处不在。”

  徐晓民也表示,就都市报新闻而言,扎实的调查、优美的文本、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是这个时代非常缺乏的产品。“在大家面临海量信息的时候,真正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产品,‘慢阅读’可以给受众一种独特的感受。这是都市报在新媒体的压力下,海量信息环境下应该走出的独特道路。”

  徐晓民说,如今都市报在速度上无法和新媒体比,在新媒体“以快取胜”的大环境下,都市报更要用心做“慢阅读”。这恰恰是都市报拥有的优势,而“慢阅读”也能够给受众一些与众不同、有内涵、有品质的新闻信息。

  而《南方都市报》在改版时则提出了“三精”:精英、精品、精致。“我们希望所做的新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理念再造南都新闻的稀缺性。”《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王海军说。

  转型绕不过重新定位的坎儿

  眼瞅着传播渠道在变,《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戴平坚信,报纸绕不过“定位要变”这道坎儿。他知道,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纸媒不能与新媒体比时效、比信息量。可是,纯粹地求深度与厚重,比思想比深刻,面临的实际障碍是如何吸引读者或用户。

  戴平认为,报纸最关键的一点永远不能变,那就是真正把读者与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过去,我们要让读者满意;现在,则强调“用户”需求。在《新疆都市报》社长石锋看来,从“读者”到“用户”的改变,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实质上是对都市报“受众”属性的再挖掘。

  石锋认为,都市报一定要充分认识用户属性,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以前都市报大多在一个区域覆盖很大的群体,看似读者规模很大,但真正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又很小。在新的媒体发展趋势下,我们未来对待用户的模式可能会‘精准化’,规模不贪大,但要用心把服务做细做深。”

  这两年,《新疆都市报》在增加用户黏度上,一方面拓展服务功能,通过创办“都市易购”和“都市服务”,给受众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全力打造社交型媒体,如徒步圈、美食圈、旅游圈、马术俱乐部、越野俱乐部等,通过研究和满足不同圈层的刚性需求,让都市报既有很好的用户黏度,又有很好的社交生态。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陈剑文还说道,都市报要改变原有售卖模式。“以前是两次售卖,现在要变成N次售卖,比如卖平台、卖品牌、卖活动、卖智力等。”随后,陈剑文举了个例子,卖“版位+”,就是版位上要加活动、加创意等,给广告商更多投放的理由,用一句话说就是转型发展,做大平台。

  产业化要找到可复制的出路

  “报业一直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很滋润地过了20年,对于非报产业的布局发展有些后知后觉,所以现在才会有各种不适应。”《海峡都市报》副社长林华认为,之前,都市报在各地可谓有垄断性话语权,挣钱也容易,现在都市报经营进入寒冬,报业又是一个成本较高的行业,人力、物力等成本都很高,想要生存就要开源节流,而非报产业就是开源的一条路。

  “近几年,我们正在探索非报产业,比如房地产,但是受经济形势影响,房地产收入也下滑严重,报业和非报产业同时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就要开始思考布局是否合理。”林华在多地考察发现,虽然很多媒体的非报产业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大多数还没找到可以复制的出路。

  他表示,目前,《海峡都市报》除了做房地产布局之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做都市生活供应商,开创了95060生活平台,通过公众服务公司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林华表示,目前该平台已得到较高认可。“报纸和新媒体都有天花板,而服务行业没有终点。我们要做服务业里的媒体,在用户的基础上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西藏商报》副总编辑杨柳丝介绍说,《西藏商报》所属的西藏传媒集团探索非报产业主要囊括电子政务、地产、户外广告、移动端产品等多个领域。“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西藏传媒集团在电子政务服务领域收入势必将超过传统报纸的广告收入。”杨柳丝透露。

  《兰州晨报》总编辑周丹波介绍说,该报在非报产业方面才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从去年起,《江南都市报》在非报产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彭京总结为,非报产业发展“说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收获起来很惨。”因为做非报产业不能再借助版面来赚钱,而是要拼平台、拼创意,虽然尝试过很多产业,但是利润率并不高。尽管如此,彭京还是在各种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亮点。比如,《江南都市报》在旅游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自营的旅游产品很畅销。另外,会展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每年营业额也在增加,南昌市的大会展上都出现了《江南都市报》的身影。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