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保密工作》:人才是杂志最大的“保鲜剂”

2015-11-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本报记者 李淼 实习生 许可

  《保密工作》杂志编辑部的规模不大,仅仅是一个12人的队伍;《保密工作》的成绩不小,自1985年创刊以来,一直发挥着保密宣传教育领域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的作用,发行量更是年年创新高,目前已突破50万份,成为全国保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一个步入“而立之年”的品牌如何在全行业叫得响?一个传统的期刊媒体何以在逆市中上扬?在金城出版社社长、《保密工作》主编王吉胜看来,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观念新的团队是杂志最大的“保鲜剂”。

  “走进深入”才能“贴紧跟上”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在《保密工作》采访时,所有的编辑记者都到齐了,这也是近段时间以来编辑部难得的一次集体会面。

  2015年,《保密工作》围绕保密工作的形势任务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稿件,深入各地挖掘采访保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面对不同主题、不同要求,一方面,编辑部紧锣密鼓制定报道方案、联系采访对象;另一方面,全体记者分工协作,马不停蹄地赶赴一个又一个采访单位。由于稿件数量多、时间紧、要求高,每个人肩上的任务都很重,“在路上、采访中、写稿中”几乎成为编辑部同志的工作常态。

  “东拼西凑的内容,读者是不买账的。作为指导全国保密工作的权威刊物,《保密工作》必须满足各级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和保密干部的工作需要和知识需求,必须兼顾权威性和可读性。”王吉胜说。

  中央保密委员会的重要工作部署、国家保密局的年度工作重点是杂志每期报道的重中之重,编辑部下足了功夫,紧跟局里的工作节奏,宣传报道同步进行、同频共振,确保及时、权威,深受广大保密工作者肯定,成为大家离不开的工作助手。

  在做好中心工作宣传报道的同时,《保密工作》坚持走进一线、深入基层。自2010年启动“走进”系列采访报道活动以来,从最初派出一名记者,到后来派出三四名记者共同完成一组报道,有时甚至是编辑部全员出动、分头采访。这些年,《保密工作》的记者们把全国走了个遍,“走出去”“连轴转”不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队伍,也带活了杂志,那些冒着“热气儿”的鲜活报道广受读者好评。

  今年第6期“走进湖北”系列报道刊发后,引起湖北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省保密局增订1000份杂志,直接寄给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走进福建”系列报道刊出后也获得了福建省委领导的肯定,福建省保密局向编辑部致电感谢……

  王吉胜说:“不通天线,就没有方向;不接地气,就没有生命力。深植全国保密系统之中,才能保证杂志的根深叶茂。”

  甘尝“苦头”才能收获“甜头”

  相对于很多行业,从事保密工作的宣传报道有着较高的门槛。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发展变化快,是保密工作的特点。并且“保密”与“公开”天然就是一对矛盾,如何把握宣传报道的尺度,既很好地宣传报道保密系统的人与事、好经验与好做法,又不涉敏感内容、无泄密之嫌,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保密工作》的记者常常是“带着镣铐跳舞”,头脑里必须时刻绷紧保密弦。

  《保密工作》副主编刘文力说:“仅有文字功底是不够的。我们的记者不但要掌握保密工作的专业知识、政策法规,了解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部署,还要熟悉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保密工作的开展情况。没有专业的积累、踏实的作风、好学的劲头,就把握不好大局、踏不准鼓点。”

  记者采访中,无论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徐琛,还是法律专业出身的李杰、孙战国都坦言,刚开始接触保密工作宣传报道“完全摸不着门”,头几年就是在采访中磨出来、在痛苦中熬出来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讲条件、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在《保密工作》编辑部没有市场,无论是新记者还是老记者,无论男同志还是女同志,面对各项急、难、重任务,都是毫无怨言、抬腿就走。

  今年第4期“特稿”《保密,让航天梦更精彩——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刊发后反响热烈,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承担稿件任务的满宁投入在这篇文章上的时间长达4个多月。采访对象的“高、大、上”,对采访技巧和文章撰写提出了很高要求,编辑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满宁更是发挥了一名老记者的带头作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完善稿件,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保密宣传教育效果。

  在2011年“走进西藏”的报道活动中,刘文力和霍然放弃跟家人团圆的机会,中秋节当晚飞抵成都,第二天上午就飞到了西藏,马不停蹄开始采访,连续五六天远距离奔波,工作节奏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当地宣传部长感慨地说:“你们两位女同志真是敬业啊!这毕竟是西藏,多少要调整适应一下,真是少见你们这么拼命的。”

  编辑部的中青年多、女同志多,上有老下有小是普遍情况。特别是随着杂志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工作标准越来越高,采写稿件比例的增加带来了采访任务量的剧增,家里的大事小情照顾不到是常事。

  2014年下半年,编辑部主任霍然的父亲与公公在一个月内先后被查出癌症,丈夫远在西藏支边,孩子年幼,霍然又是家中独女。在安排好家人的情况下,霍然仍然尽量多地承担出差采访任务。父亲在济南手术期间,她只是手术当天赶回去,连续照顾了48小时,便又匆匆赶回单位。

  对工作的热爱与付出,收获的是读者的认可。入职刚刚两年的武薇到吉林松原采访,素未谋面的市委副秘书长对她的文章标题脱口而出;徐琛到某基层部队采访时,战士们特别高兴地告诉她,他们的书架上就摆放着《保密工作》杂志,《军旅之窗》和《揭秘》是他们最爱看的栏目……

  “基层保密工作者非常朴实也很辛苦,他们特别信任我们,很愿意跟我们交流,我们做不了什么,只能努力把稿子写好。”徐琛说。

  理念常新才能让品牌常青

  30年,318期,《保密工作》是如何做到常变常新的?

  记者了解到,编辑部人员结构均衡,老、中、青梯次分明,既有工作30多年的资深记者,也有“80后”“90后”的新生力量;且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敢于创新也善于创新的队伍保证了杂志既贴得紧保密工作的新形势,也跟得上读者阅读的新需求。

  “杂志必须融入新媒体,否则路将越走越窄。”王吉胜说。今年4月,杂志推出了微信订阅号“保密观”,每周一、三、五推新。年轻的编辑高健承担了微信运营的任务,在文案编写、版式设计、日常推送和维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就连单位组织赴狼牙山参观的党日活动,她都带着电脑,随时编辑微信内容。

  虽说是“现学现用”,可不到半年时间高健已摸出了一些门道,“保密观”一方面注重结合社会热点,一方面借力新媒体实现及时性、碎片化的传播。截至目前,“保密观”的关注量已达5万。

  对美术编辑钟伟来说,每一年杂志的整体设计都是一次大考。从封面到导读再到目录,甚至文章的结尾符钟伟都会精心设计,并经由编辑部几轮的集体投票和筛选,选出最佳方案呈现给读者。

  内容的高质量也带来了发行量的节节攀升。《保密工作》发行量每年都在增长,年年在创新高,8年间经济效益翻了几番,利润增长8倍以上。

  谈到其中的秘诀,金城出版社社长助理曲景武说,《保密工作》发行“功夫不在订数上,在服务上”。对此,他谈到了一个细节:杂志50余万份发行量,有近30万份要发行到县一级的单位,为了保证读者能尽快收到杂志,相当一部分杂志是用快递发出的。

  “如果通过邮局发行,最远的地方半个月时间才能送达。我们会不惜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曲景武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