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刊书载道 立社弘文2015-11-1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甘晖
刻印传千秋 书墨香万里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甘 晖 三十而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经历三十年的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学出版之路,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大学职能的重要力量,是传播师大良好声誉和社会形象的亮丽名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成立于1985年,回首来时路,师大不能忘记,当年的创业者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师大不会忘记,此后的三十年间,一代代师大出版人风雨兼程,薪火相传。我们欣慰地看到,三十年来,出版总社始终坚守“为中华文化事,做现代出版人”的师大出版梦,始终以“刊书载道,立社弘文”为宗旨,秉承“高品位出版,大市场经营,全方位服务”的经营理念,奉献读者喜爱的书刊精品。三十年来,出版总社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教育服务,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出版质量,逐步构建起“以教育出版为主体,学术文化出版与教育文化服务为两翼”的结构体系,出版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先后有五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特别是2010年转企改制以来,出版总社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大局,实施大项目带动的精品战略,成绩显著,多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项目及陕西省重点精品项目,受到关注和肯定。 “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教参”,这是师大出版人教育服务、出版创新和社会贡献的真实写照,也是学校教师教育特色的彰显,更是我校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在出版领域的体现。出版总社编辑出版的《中学教学参考》杂志,已有四十多年办刊历史,是全国唯一的中学教育期刊方阵,八种期刊有七种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出版总社坚持 “一刊引领,专业开发,综合发展”的办刊方针,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提升刊物影响力,带动出版转型和经营创新,持续传播学校美誉,扩大社会影响。 出版总社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有文化情怀、责任担当和投入奉献,出版机构可以大有作为。正是有了这种情怀、担当、责任与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才能够不断深化改革、追求创新、打造精品、奉献社会。我为出版总社的发展和师大出版人的情怀、担当和贡献点赞。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正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为早日实现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懈努力。出版总社在其中的特殊作用不可或缺,更加重要。 2015年初,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的重要作用,强调“高校出版单位要把出版优秀出版物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近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文件,要求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出版业目前面临着行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双重变局,面对双重压力、竞争态势和新的要求,希望出版总社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了解研究出版业发展的新变化,准确把握高校出版工作的新趋势,系统总结建社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认清校情社情,自觉纳入行业发展全局和学校发展大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重要阵地和重要力量的作用,积极调整应对。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定位,坚持导向,聚力精品,优化结构,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文化繁荣多作贡献;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布局数字出版,加快多媒融合发展,从出版产品向综合服务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总社在新业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出版总社坚守理想、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奋发有为。 山高水长,花繁果硕;任重道远,昼夜不舍。我们有理由相信,沐浴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依托陕西师大的坚强后盾,出版总社全体员工一定能够深刻领会出版事业积累学术、传承文化、沟通文明的本质特点和使命,按照学校提出的“实施精品化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出版人的价值追求,保持文化情怀,坚守出版阵地,树立导向第一、质量为本的意识,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多出精品,多创佳绩,为文化出版繁荣多作贡献。 “刻印传千秋,书墨香万里”,衷心祝愿出版总社百尺竿头,步步登高! 务实创新 再造辉煌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程光旭 2015年,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成立三十周年的特殊年份。 三十年来,出版总社风雨兼程,锐意进取,一步步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学出版社,为学校事业发展,也为传播陕西师大良好声誉和社会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值此建社三十周年之际,我为出版总社三十年来取得的骄人业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真诚祝愿出版总社全体员工三十华诞幸福快乐! 我校出版总社是由1985年成立的出版社、杂志社以及2006年成立的电子音像出版社于2010年转企改制合并组建的。我们欣慰地看到,三十年沧桑砥砺,总社以“为中华文化事,做现代出版人”为理想,以“刊书载道,立社弘文”为宗旨,建名社,立大业,咬定青山,矢志不渝,在为社会奉献了众多精品好书好刊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陕西师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助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图书出版领域,作为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十年来,出版总社始终坚持导向,服务教育,奉献社会,传播文化,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高校教材、大众文化和基础教育助教助学读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无形资产大幅增值,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大学出版社。先后有五百余种图书获得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以及陕西图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在内的多种奖项。转企改制以来,出版总社积极服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大局,全面实施精品战略,有十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九个项目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出版基金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三十多个项目获得陕西文化精品项目资金和陕西出版资金资助,资助总额五千多万元,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大学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在期刊出版领域,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集群,从季刊到月刊,再到旬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声誉远播,硕果累累。目前,中学教学参考八种期刊发行量处于全国同类期刊前列,先后有七种期刊跻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两种期刊荣获“全国优秀期刊”称号,刊文转载引用率最高时达70%。《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是陕西师大引领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教师教育特色的多维展现,更是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支撑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建校七十年来,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二十六万余人,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为办好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将通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学术环境优化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这既得力于教学科研的比翼齐飞,也寄望于出版总社的快速发展。 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熟的标志,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段,是大展宏图的历史新起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学校将从整体事业发展的高度,为出版总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一如既往地支持出版总社的创新和发展。 出版和教育一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期望出版总社班子成员不辱使命,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科学决策,既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期望出版总社全体员工凝心聚力,和衷共济,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担当和事业抱负。希望出版总社按照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铁肩担道义,妙手铸精品,既传承文化、播撒知识,又弘扬思想、启迪心智,既坚守阵地,做优传统纸质出版,又与时俱进,做好多媒融合出版,努力为繁荣国家出版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也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相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这一路书香 这满心情怀 □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 刘东风 九月的校园馥郁而醇厚。校园里的桂花香将人们的鼻腔填满,满得似乎要溢出来了。行走其间的陕西师大出版人是快乐而充实的。伴着每天的朝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正在以“出版”的方式庆祝自己的三十岁生日。 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三十周岁了!三十年,一代代师大出版人崇尚文化,倾心出版;三十年,朝气蓬勃的师大出版总社人文汇聚,精品迭出。而立之年,师大出版人积极总结建社以来的发展经验,以凝聚团队力量、增强发展活力、增进内外交流、彰显出版特色、提升综合实力为目的,以三十年社庆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构建总社做优做强做长的核心竞争力。 三十载悠悠岁月,三十载默默奉献。每位员工的奋斗历程、人生感悟和工作点滴,既是总社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展示总社形象、促进总社发展的生动教材。在建社三十年之际,承载着总社创业历程、文化情怀、出版精神的《出版的情怀》诞生了! 出版的情怀,蕴藏着师大出版人对每一本图书、每一期杂志的敬畏与真诚,凝聚着每一位编辑对书稿文章的精专与细致,汇聚着设计印制的一丝不苟与求真求美,展现着我们的书刊走向市场、贴近读者的服务之路。出版的情怀,体现了师大出版人对国家文化事业的价值追求,对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出版的情怀,充溢了师大出版人向社会奉献文化精品的不断创新与满腔热情。出版的情怀,贯穿在一代代师大出版人坚持“为中华文化事,做现代出版人”的梦想里,贯彻在奉行“刊书载道,立社弘文”的宗旨里,体现在“高品位出版,大市场经营,全方位服务”的理念中…… 三十岁的师大出版总社,风雨兼程,薪火相传;而立之年的师大出版人,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自“出版的情怀”征文启事发布以来,新老员工广泛关注,踊跃参与。收入《出版的情怀》一书的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总社的发展历程,抒发了师大出版人热爱出版、执着文化的情怀。在“岁月如歌”里,听大家说艰苦创业的一桩桩往事,如品陈年老酒,厚重绵长。在“编织情怀”里,细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对出版的痴情,为人作嫁终不悔的执念,还有那一丝诗意的孤独与坚守的幸福。在“似水流年”里,有跨过门槛的铅字情结,有扑面而来的油墨清香,有点滴汇成的成长感悟,有数字累积的发行故事。这些磨不掉的记忆,成为我们行走在出版路上的纪录片,让我们分享快乐,收获幸福。漫步“窗里窗外”,无论是身临现场亲历书展,还是在办公室的小格子里编稿成长,我们都是用“最精美的丝线”编辑稿件,用最诗意的眼眸读书阅世,一本本书,一本本刊,原是我们精心孕育的孩子。倾听“烂漫心语”,或美文,或诗词,最真挚的情感因你而生发,最优美的诗意为你而抒写。师大出版人已将满腔的出版情怀,融入这一篇篇优美的文字间,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中,一阕阕烂漫的词作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创业者,还是青春勃发的新员工,我们被“出版的情怀”这一共同的情感凝聚在一起,尽情诠释着师大出版的文化与价值,师大出版人的传统与精神。 回首来时路,三十载筚路蓝缕,一路风雨一路歌;展望新征途,咬定青山不放松,而今迈步再启程。面对机遇与挑战,面对期望和重托,我们的出版情怀更加坚定。师大出版人将继续发扬三十年的创业精神、事业精神、负责精神,精品立社,创新经营,持续发展,不负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部署,积极落实总社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文化出版与教育文化服务为两翼的定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双效统一,努力彰显“汉唐底蕴,文化精品;师范优势,教育特色”,抓住机遇不放松,深化改革不停顿,踏踏实实干事业,扎扎实实抓发展,为总社新的明天而努力,为我们的文化梦、出版梦而奋斗! 师大出版总社发展的三十年,是全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三十年,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的三十年,是出版总社改革创新、团结奋进的三十年,是上级领导、学校党政、众多专家作者、无数读者关怀支持的三十年,充满了不平坦,写满了不容易。一代一代师大出版人,将心血编辑成情怀,将辛苦出版成收获,将奋斗印制成荣光。三十年挥手之间,三十年挥之不去,注定带给我们启示、信心、力量、温暖,会一直延伸、延续,会关照我们的未来更加多彩、精彩。 值此师大出版总社建社三十周年之际,师大出版人将最美好的祝福集为《出版的情怀》,倾注心香,传递温暖。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出版爱得深沉!祝愿我们的出版情怀更加浓郁,更加绵长。 这书香,这情怀,将伴随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三十年社庆纪念文集《出版的情怀》前言) 磨不掉的记忆 □出版总社党总支书记、监事会主席 魏立安 1986年6月,面临毕业的我被告知可能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工作,但过了几天,我被分配到学校的函授部,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擦肩而过。 函授部在老办公院。老办公院是当时师大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一圈平房像座四合院。记得到函授部报到时,函授部主任苏成全教授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这儿没有历史专业的,管理干部和编辑都缺,你想做管理还是想做编辑。我说,想做编辑。他说,要做编辑先要在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一年,熟悉函授教育的业务管理。就这样,我在教学教务部待了不到一年,就如愿以偿地到《函授教育》编辑部当了编辑。 编辑部主任谢大远老师、副主任南长森老师,就带我一个兵。当时《函授教育》为双月刊。我负责历史、教育类栏目的约稿、组稿、初审和编校。两位领导都是学者型编辑,大到如何做编辑、如何做栏目,小到字、词、句的规范使用和版式设计,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给我的感觉不是大主任与小编辑,更像是老师与学生。每期我负责编辑的历史、教育类稿件十几篇,主编苏成全教授终审后,常常会叫我过去,拿出其中一篇我改动较大的稿子,问这篇稿子要论述的主题、为什么这么修改、这么修改的想法和理由,这时候我总是诚惶诚恐。听我申述之后,他便讲解这篇稿子整体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明哪儿修改得好,哪儿还可以这么修改。他讲得耐心入理,像老师在讲课,若春风拂面。两年后有一天,苏先生给我讲完“课”,站起身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笑呵呵地说:“小魏,你已经是个合格的编辑了。”这幅画面现在依然历历在目,苏先生笑得那么开心,像是看到自己的学生终于学有所成顺利毕业一样。那时的我只是木讷地笑了笑,又多了一丝得意,竟没有说出一句感恩的话。先生德学甚好,他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我一直心存感激。 1993年4月,我调入历史系主编《中学历史报》。报社连我共四人,十年的开拓发展,其间有艰辛有付出有收获,更有一直不能忘怀的快乐。 报社十年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历史系的教师,他们人人心系报纸,扶持报纸。一大批教授和青年学者乐于为报纸撰写小文章,这些小豆腐块文章,既不算科研成果,稿费又少得不值一提,可他们仍乐此不疲。我们开办了《读史趣谈》专栏,邀请赵世超(笔名胡悦)教授、萧正洪(笔名夏说)教授以历史故事为素材,写成通俗易懂又理趣兼具的系列小论文。文章一经刊发,就引起聚焦关注。有读者风趣地说:“看看胡悦又胡说了什么”,“看看夏说又瞎说了什么”,一时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后来臧振(笔名戈辰)教授、胡戟(笔名德鋆)教授、常金仓(笔名倪明)教授、许正文教授也陆续加入,为该栏目撰文。这些文章是从史海中撷取的一朵朵浪花,好就好在作者给浪花赋予了新的意趣。时过境迁,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趣味浓浓。后来,我又邀请周晓薇教授在初中版开设《家教故事精粹》栏目,邵宏谟(笔名仝怀学)教授开设《近代历史人物》栏目。这些文章皆出自大学者之手,字字珠玑,篇篇精品。 1999年,历史系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技能培养,计划给本科生开设编辑学选修课。时任系主任萧正洪教授对我说:编辑学是实践性学科,你长期从事编辑实践,你来开设这门课。在萧先生的一再鼓励下,我开设了编辑学课程。其间,我强迫自己系统学习研究编辑学理论和编辑史,也对自己十几年的报刊编辑实践做了梳理总结。后来还发表了《“编”“编辑”辞义辨析》《论我国古代编辑的产生和演变》等学术论文。 2005年初到教育出版集团也就是现在的出版总社工作,2005-2009年主持杂志社日常工作,这几年与刘明琪老师、杨辉祥老师一起愉快工作,收获不小。杂志社学科专业性强,有一批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型编辑,四十多年来正是他们支撑着期刊,奋力前行。他们对我的支持帮助,我始终感念于心。好在我们仍在一起工作,一起走在编辑出版的路上…… 回想从业三十年的经历,我忽然想起徐志摩的一句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写的是感情,而在我看来,何尝不是人生写照。做编辑何尝不是这样,编辑行业有句老话“为他人作嫁衣”,更需要这种境界。在修养达到看别人高于自己、学别人修正自己、为别人舍得自己时,你才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情怀,才有可能是一个好编辑。这也是我这个老编辑正在“修炼”的追求。 四个第一与四个人 □出版总社副总编辑 雷永利 1986年9月,我调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成为出版社的第二十四位员工。回眸往事,近三十年的人和事,说不完,也道不尽…… 一 1986年12月,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举办首届图书展销会,邀请其他地区大学出版社参加。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图书展销会,心中充满好奇与渴望。 让我特别振奋又完全没有料到的是,我社图书虽然品种不多,但反响很好,几种书都一售而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和《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最受读者欢迎,第一天就卖完了,还被跟踪展销会的沪上媒体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 通过这次展销活动,我体验到了出版的魅力,增强了做出版干发行的信心。那几年,出版社虽然出书品种不多,但学术品位不低,文化影响不小。这一切,不能不提起我社的创始人——原陕西师大副校长兼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俊民教授。陈老师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专家,他以学者的眼光和智慧,不仅为初建的师大出版社确立了走学术出版之路的定位,还充分利用个人资源,组织出版了许多有价值和学术影响的优秀著作。我真切感受到,陈老师倡导并组织出版的许多好书,对提升刚刚成立的陕西师大出版社在出版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陕西师大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开路人。 二 1990年9月,《陕西出版》第四期刊发了我的《店社协力 走出困境——谈目前图书发行工作的困境和出路》一文,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篇见诸报刊的出版发行研究论文。说起这篇文章,不能不使我怀念一个人,他就是已故的我社原总编辑朱永庚老师。朱老师1986年10月由数学系副主任调任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副总编,主持出版社工作,1988年6月任总编辑。他诚恳正直,待人宽厚,不失学者风范。到出版社工作后,朱老师意识到出版社队伍虽然年轻,但学习研究氛围不浓,于是,他积极倡导开展出版工作研究,并带头撰写研究论文。他组织了首届社内出版工作研讨会,有效促进了出版社学习研讨风气的形成。 我的这篇文章正是在朱老师的“逼迫”下完成的,也正是他当年循循善诱的指导,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以说,朱老师是师大出版社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引导我进行出版研究的领路人。 三 1993年2月,第五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西安举办,我社以总订货码洋三百一十五万元,首次荣登订货会榜首。这也是我从事出版发行工作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全国大学出版社订货会码洋冠军。要说的是,当时的订货会和现在的订货会不同,会议订货就等于销售,很少有退货;各社图书品种都不多,图书定价也很低,能在一次订货会上订货三百一十五万码洋实属不易。 说到这次订货会,不能不提及时任陕西师大出版社社长的李峰老师。李老师个性张扬,不甘人后,在前一届桂林大学订货会上广西师大社赢得订货码洋第一名后,他就在社内发出了西安订货会我社一定要夺冠的动员令,为此,社里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编辑部门四面出击,组织稿源,夜以继日,加工书稿;发行部门分区负责,联络客户,提前征订,逐店落实。在距订货会还有一百天时,社里竖起了倒计时牌。有了这些准备,收获订货会冠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峰老师1988年由学校杂志社调到出版社,先后担任副总编、常务副社长、社长,从到社之日起,就倡导出版社要面向市场开拓选题,培育市场扩大发行。他要求编辑走出案头,面向全国开发选题;要求发行人员广交朋友,建点织网,绘制客户“联络图”。可以说,李峰社长是把师大出版社全面带入市场的第一人。 四 1997年12月,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再次移师西安。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会议由我社承办,不仅与会人数多,订货码洋高,而且一改以往单纯订货的模式,还举行了发行工作研讨会和庆祝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成立十周年学术报告会。这种会中会、会套会的方式,取得了一会多用、一会多能的多方位的收获和效果,也是我社历史上第一次独立承办的全国性综合图书订货会。 说到这次会议,就要说说我出版生涯中另一位重要的人,他就是高经纬社长。高老师1995年受命到出版社担任社长,我作为副社长协助他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就本次订货会,高老师提出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效果”,力争会议组织服务和订货码洋双丰收。会议最终取得了空前的效果,也开启了大学订货会市场化运营新模式,受到全国大学出版社的广泛好评。 高老师任出版社社长、董事长的二十年,是出版社稳步发展的二十年。他执着敬业,为出版倾注心血,他几乎没有个人娱乐,也不计个人名利,心里装的永远是“社里好就是自己好”。在他主持工作的这二十年,师大出版社图书结构有效改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无形资产大幅增值,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可以说,是高老师把师大出版社带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回首来时路,令我留恋忆想的大大小小的第一次还有不少,令我感激和敬重的人还有许多,写下这四个“第一”和四位老领导,真有点言犹未尽。风雨三十年,我与出版社同生长,共发展,其中的情结是无法用文字道尽的,是我永远也述说不完的财富。 坚守·思考·前行 □出版总社副社长 屈瑞新 我于1994年4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转眼已二十多年。这些年与出版社共荣共忧,我感受到出版社经营的艰辛和不易。如今看着出版社不断发展壮大,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不安,没有为出版社的发展作出多少成绩,却把岁月刻在了自己的脸上,令人感慨。 我很庆幸,在师大出版社能得到李峰社长和高经纬社长的领导。虽然我到社一年多后李社长就调离了出版社,这些年见面的机会也很少,但他的工作风格、风度,甚至我到社后第一次参加全社职工大会,他在会上讲话的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我对他充满敬意。和高社长在一起工作近二十年,他的敬业、无私,他的胸怀、担当,都是我非常钦佩的。我没少受他的批评,但他对事不对人。两位社长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出版人,能够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是一种造化。 出版工作在于它的整体性、完整性和业务链,每一个环节都受其左右的支撑,此长彼长,人荣我荣。2001年我担任销售部经理,当时已形成品牌影响的“新作文”“黄冈兵法”“金牌之路”热销,代理商以能销售我社图书为荣,业务员有了分配品种的“特权”。在大连图书订货会期间,我社召开客户座谈会,参加的经销商有五百多人。会上我介绍了我社的销售政策和管理办法,有些书店因销售指标达不到我社要求,我们不予供货。那时每一个到会的陕西师大出版人都能感受到来自经销商的那份尊敬,真是“人因书贵”。编辑们通过精心策划,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图书照亮了销售之路,也给了销售员信心。订货会后,发货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为快速发货,储运部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编辑、销售员和社领导都加入晚上打包发货的行列,许多人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当年销售码洋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出版物也有了新的表现形态,我社同样需要更多的产品形态来满足市场。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成立,我任常务副社长。面对新的出版领域,缺技术,缺资源,缺人才。据此我制定了“合作开发为主,自主开发为辅,锻炼队伍优先”的经营思路,迅速打开了局面,两年内经历了CD、VCD、CD-ROM等产品形态的研发过程。与《华商报》合作开发了陕西省高考、中考辅导光盘《名师讲堂》,自主开发了《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光盘。在这些项目的编辑制作过程中,我和李强辉、李蔷、曹建谊等人分工协调,加班加点。为了《名师讲堂》光盘的终审,我在办公室住了一个星期,终于完成了任务。 2008年经主管副校长张建祥老师介绍,我和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建立了联系,开始了华文教育系列图书的开发。在《中文》《汉语》多媒体教学光盘开发过程中,我们克服困难,积极参加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征求华文教育机构和华文教师的建议,对即将实施的产品准确定性、定位。经过一年的工作,项目按计划完成并顺利通过侨办文化司的验收。司长当场表态,陕西师大是值得信赖的合作单位,以后可以进行更多的合作。我们也通过这个项目,有了全新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该项目上线之后,得到了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和教师的好评,我社真正成为华文教育读物出版的组织单位。后来陆续出版了《中文》、《汉语》初中教学资源包、《中国寻根之旅》等近二十本图书,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未来的数字出版一定是创意和创新的结合,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在《中文》《汉语》多媒体光盘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制作了三千多个汉字的书写动画,在审查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字自己多年的写法竟是错误的,有的是老师当初就教错了的。于是我们设想能否用计算机对汉字书写进行智能判断。有了这个设想,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研究检测原理,确定实现路径,确认标准误差等,策划了“中国标准汉字教学及智能测试系统”项目,并制作了DEM。该项目最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列入教育部“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 经过几年的尝试,我感到数字出版绝不是数字化这么简单,它需要全社上下的紧密合作,以积极的态度,更新经营理念,改变工作方式和习惯,主动适应服务型社会的市场需求。这种转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各种坎坷并伴随着痛苦。我不怕痛苦。我们需要实干。 我在“中教参”的三十年 □出版总社副总编辑 康维铎 1986年11月的一天,杨发展老师找我的辅导员曹亮,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要一个学生帮忙。晚饭后,曹老师把我从学生宿舍喊出来,说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找人帮忙的事,让我去。我说行。第二天,曹老师和杨老师一起来我宿舍,三个人聊了很久,然后,杨老师领我到教单二楼四层,指着一个两开门的房间说:这就是咱编辑部。边说边开门,我们一前一后走了进去……现在想起来,这就叫师傅领进门! 编辑部是个套间,里间杨老师一家住着,外间有三张桌子,是编辑部主任邓老师、编辑杨老师和编务田老师的办公桌。那时《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简称“中教参”)还归系上管理,主编由政教系副主任李甫运老师兼任。我的任务是晚上和节假日来编辑部熟悉稿件,跟杨老师学一些编辑校对知识。大半年过去了,我面临毕业分配,被留在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工作。这一算快三十年了,李老师、邓老师、田老师都已退休多年,自己也由毛头小伙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编辑! 1987年9月,师大按国家教委有关规定,要求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入职教师去中学任教一年,我被派往西安市第十二中学任高一年级政治教师。在这儿,我与教研组五位教师一起备课,相互听课,总结反思,扎扎实实干了一年。这是做教学期刊编辑工作的必修课,也为自己以后编刊积累了不少教学实践经验。1989年1月,编辑部派我去复旦大学参加中文系与学报联办的书刊编辑硕士课程班学习,一年的系统学习,拓宽了知识面,强化了编辑理论。 1993年底,杂志社要组建总编室,李甫运社长、杨建华总编辑找我谈话,要我去总编室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二年,回想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全社报刊的终审、评估管理;二是增刊的终审管理;三是教辅图书的合作出版与管理;四是增刊、教辅图书的印制管理,当时增刊、教辅图书品种多,发行量也大,是杂志社主要的利润支撑点;五是版权保护,那时盗版现象比较严重,我社也是重灾区,我们先后配合学校公安处、陕西省公安厅文管处查处了十余起盗版案,中央电视台等都做过报道。 2005年,教育出版集团成立,组建了期刊经营部,我与四位同志一起到期刊经营部工作,除日常工作外,重点是建立两社科研基地。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延安、渭南、西安市新城区等教研室以及榆林中学、汉中中学、华清中学等近二十个单位成为两社科研基地。目的是让我社书刊在使用单位扎根固本,让一线老师为我们提供市场需求数据、改进意见,借以扩大读者群。 2007年5月,集团决定“中教参”分版,由符同权、王文林、叶向东和我组成项目部,王文林、叶向东为兼职,另在集团内聘请了四位执行主编,在社会上聘用了四名网络营销人员,开始了分版项目的实施。大家历尽艰辛,克服万难,终于在当年7月出刊。到2008年底,共出版一百二十多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次探索为有效寻求期刊经营路径积累了经验。如今,八种期刊的下半月刊或下旬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上了中国知网,交邮局发行,在办刊专业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2008年底,我回到《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工作。当时,编辑部四个人办着这个刊物。如今,编辑部有专兼职人员十四名,人员组成合理,青年编辑上进心强,多人已成为骨干编辑,能独当一面,正在向复合型编辑方向发展,令人欣喜。经过大家的持续努力,现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已连续三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刊物也由当年的月刊变为旬刊,还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时政快递》《时事纵横》以及其他教育类图书、助学助考读物等。 回顾近三十年的编辑工作,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基础教育类期刊,我们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求进、求突破。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因势谋、应势动、顺势为,高站位、深思考、远着眼,以不能等的紧迫感、不能慢的危机感、不能坐的责任感,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善于稳中求进、变中求新,把我们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编辑要有一颗快乐的心 □出版总社《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主编 杨辉祥 1989年9月3日,我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调入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编辑工作。 作为编辑队伍中的一名新兵,我给自己提出了“学、问、思、做、创、写”的发展思路。学,就是向老编辑学习,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的编辑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办刊思路、风格和特点,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出版法规、营销策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问,就是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善于发问。思,就是多思考,选稿时多思考稿件的主题、特点和时效,营销上多思考方式、策略和效益,编辑流程中多思考简捷性、高效性等。做,就是扑下身子干,实干加巧干。创,就是创新意识要强。他刊若有,我刊就要有创新;他刊若新,我刊就要有特色。写,就是要勤于动笔,写感言,写得失,写学科专业论文,写编辑出版论文。 1991年7月下旬,《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在西安召开“新时期全国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大会秘书组让我起草一篇开幕词,我信心满满地接受了任务,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由于自己对教改形势把握得不到位,费尽心思写的开幕词几乎不能用。这对我触动很深,会后我在底稿上写了“教学是有规律的、实在的、可感的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利自勉,我一直保存着这份开幕词底稿。作为编辑,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必须处处留心。 成就是昨天的诗篇,奋进是永恒的主题。从事期刊编辑工作以来,我一直保持着满腔的热情。199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冲进首批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阵营,之后,又连续入选2004年、200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3月,我受命调至《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编辑部,担任分社社长、主编职务。尽管工作岗位变了,但作为一名编辑的奋进志趣没有变,我很快融入新的群体,与大家一起愉快地工作,默默地打拼。2012年,在第六次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选中,《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位列同类期刊之首,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编辑部多年的企盼。2015年,又再次入选。每每回想自己办刊的历程,在担任主编的十几年中,期刊连续四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我内心都是很激动的。 二十多年的期刊编辑历练,我感触良多。作为一名老编辑,我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一是坚持学习。编辑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自己的编辑视野。编辑还要虚心向作者学习,向作者请教有关专业、教学方面的问题,要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好刊物。二是要有写作习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首要的是文字处理和应用能力,而动手写作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应用,是编辑提高自身文字处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写作与编辑是相互促进的。写作可以快速提高编辑的文字水平和业务素质,文字水平提高了,审稿能力就能得以提升。而编辑拥有的编辑技巧会让自己的写作更加顺利,这样又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反过来更好地服务于编辑工作。三是做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是指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专长的编辑。学者型编辑的“专”,既指编辑业务专,会策划,会改稿,文字能力强,也指通晓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学者型编辑,就有能力发现好作品、打造好作品,能更好地与作者沟通,在策划选题时更懂得深度挖掘,形成自己的编辑特色。 岁月无语,期刊能言。作为一名期刊编辑,也许并不会拥有太多,也不需要奢求太多,但一定要有一颗快乐的心。无论何时,只要目标明晰,方向正确,坚持努力,岁月就一定为我们助力,情怀就一定为我们喝彩! 推开出版这扇门…… □出版总社基教图书出版部主任 杨 沁 沁 推开那扇绿色的大门,轻轻走进去,从墙上的卡盒最下方抽出一张卡,放进老式的打卡机中,咔嗒一声……那一天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次打卡。纸卡上写有我的名字和一个大大的编号:58,那是2000年的夏天。 那幢三层的小楼容纳了整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扇扇奶油色的门里,时而传出激烈的讨论声,时而又安静得让你以为没有人在。他们,都是做书的人。 推开编辑部的这扇门——编辑部主任侯晋公老师,瘦高的身材,灰白色微卷的头发,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永远是那么低声而不苟言笑。侯老师挺直腰板一手扶着眼镜,一手夹着红笔握着纸样的专注样子是我记忆中一幅经典的画面。侯老师常常耐心地教我怎样发现和处理稿件问题,他会把我初审过的稿件仍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每每这时他的声音依然不高,听到我耳里却已是不怒自威,令我羞红了脸。侯老师手里的红笔标注出的已不是问题,而是对我们学习做好编辑工作的鞭策。 推开出版科的这扇门——靠墙窗下坐着身材胖胖、戴着老花镜的张建飞老师。张老师是出版科管理印刷交接工作的,是印刷前把最后一道关的人。侯海英老师在她的博客里这样回忆道:“张师不爱说话,对每个来交付印样的编辑也并不热情招呼,只是不慌不忙地做事。出版社所有要付印的书都被张师记录在他的一个本子上,包括书的开本、字数、印张、书号、条码、印厂、付印时间、交书时间等信息。张师在记录的同时,会检查付印稿是否有问题。每次检查对我而言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洗礼,我的心往往随着张师一页页翻动稿件的手在颤抖,只有在张师抬起头,合上他的宝贝本子,说‘好了!’我才能犹如鬼门关过一遭般地舒口气,开心地跑开。” 推开社办的这扇门,噢,不,社办这扇门一年四季敞开着——社办的罗时琼老师,瘦小的身材,白净的脸庞,精干的短发,笑眯眯地讲着一口绵软的四川普通话。罗老师很少坐在办公桌前,她总是拿着挂有全社办公室门钥匙的钥匙盘出出进进。罗老师头脑清晰,一点儿马虎也见不得。她看管着办公用品柜子,经常边开着柜锁边对来领东西的人说:你这个还可以再用用嘛,扔了多可惜哟!如果你听见走廊里有哗哗的钥匙声,不用说一定是罗老师在忙里忙外。 推开发行科的这扇门——这里有一群性格豪爽、敬业帅气的男士。办公室的人很少可以凑齐,经常看到的是他们背着大大的行李包拎着箱子风尘仆仆出出进进。偶尔人齐了,笑声、骂声、牢骚声、鼓励声此起彼伏。这是一群非常纯粹的人,有时装扮光鲜西装革履地出入宴会,有时走县下乡忙碌到不修边幅胡子拉碴,在他们心中,唯渠道与客户至上,四海之内皆兄弟…… 小楼里有很多扇门,门里是一群做书的人,他们曾共同推开过一扇很大的门——库房的门。那一年夏天正是发货高峰期,书供不应求。为了保证发货,全社员工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去库房帮忙配货打包。夜里,闷热,男同志都赤膊上阵。大家说笑着赶着活儿,相互调侃:“好好干,3点加餐。”凌晨的大馒头夹咸菜,女同志吃得不比男同志少。什么叫累并快乐着,那个夏天就是。 岁月,醇厚;时间,匆匆。出版社的图书品种不断丰富,出的书越来越多,于是,我们有了编辑楼。 推开编辑楼的这扇门——映入眼帘的图书背景墙上,精品图书的书名静静地嵌在那里,那普普通通的上百个汉字,在每一个编辑眼里,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每一本书的诞生都是精雕细琢难以忘怀的,就像是他们孕育的孩子。这面墙带给师大出版人的是自豪,于很多年轻编辑而言,有一天能把自己做的书嵌上去就是他们的荣耀。 推开基教图书出版部的这扇门——朝气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被《中国图书商报》评选为“中国最牛编辑室”。每一年,编辑们加班加点完成着平凡而又艰巨的出版工作。辛苦、疲惫还有彷徨偶尔也会滋生,但是在一摞摞稿件到来时,在一本本崭新的图书散发着墨香时,在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时,幸福就是这样真实。可爱的“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升;激情的“80后”,精益求精;成熟的“70后”,前进的路上积极探索。年轻的编辑们在夯实业务基础的同时,以敏锐的职业触觉和活跃的思维尝试着新生事物,他们把总社的未来当作己任。这些普普通通的编辑,构建起了充满活力的发展梯队。 从1985年到2015年,师大出版社已历经三十年,宝贵的出版情怀,经一代代师大出版人那里传承、发扬。出版的情怀,是侯晋公老师手里的红笔,是张建飞老师的记录本,是罗时琼老师的钥匙盘,是销售帅哥们的行李箱,是凌晨3点的咸菜夹馍,是编辑楼的精品书墙,是年轻编辑的勇于担当,是编辑楼下那盏坚守的灯…… 推开出版这扇门,于是,我把青春献给你!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