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缺少了激情就缺少了向前的动力,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让报道更加立体,才能让媒体走更远。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从今年全国两会启用的一种融合报道新流程、新模式、新机制。目前为止,其经历了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主席出访、“9·3”阅兵、“习马会”等10次试运行。每次都会联合报社10~15个相关部门的编辑、记者、领导参与。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H5产品“习马会”你不是局外人,共30余万人参与互动。
将时间拉回到今年3月,我作为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的一员,有幸被抽调到人民日报社2015年两会报道“中央厨房”,短短15天,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留给我的记忆是深刻的。
“中央厨房”?第一次见到这4个字,我心里没底。我并非新闻学科班出身,对于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尚在学习之中,而“中央厨房”则是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报道的试验场,一下子跨越到最前沿,有点摸不着北。
初生“厨师”学做菜
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正是因为我对传统采编流程不那么熟悉,反倒让我很快进入了“厨师”的角色。
既然是厨师,主业当然是“做菜”,但要把菜做好,显然没有那么容易。“中央厨房”下设内容定制、统筹推广、可视化产品3个团队,遵循记者一次采集、厨房多种生成、渠道多元传播的流程,我所在的内容定制团队处于第二个环节。每年两会,中央主要领导人“下团组”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厨师们也是蛮拼的,提前几天就会进行头脑风暴,研究领导人在下团组参加审议和讨论时会谈些什么,并据此提前烹调出几道“配菜”。
中央主要领导人参加活动当天,大家早早就集中在“中央厨房”,守候前方记者采购来的“新闻素材”,素材一到,录入、编辑、修改、校对都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以确保第一道“主菜”打好“快”字诀,快速进入到各个传播渠道。烹调完第一道主菜,大厨们根据领导人当天谈话的内容,在方案中选择合适的“配菜”迅速微调,在最短的时间内上第二道菜。与此同时,第三道菜——深度、权威解读,也会开始紧张烹制。
这三道菜下来,编辑们为读者献上了新闻盛宴,而自己往往是背后流了一身汗、肚子饿得呱呱叫。
流了汗、饿了肚子,脑袋瓜却不能停止思考。
单兵作战有后方
21世纪以来,现代化战争条件下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军事术语:单兵作战。简而言之,就是士兵具备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的能力。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央厨房”的编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单兵,每个人都能烹调出几道“拿手菜”。
就拿快速反应能力来说,特别是时政类报道,前方记者的素材一旦“采购”完毕,编辑务必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拿捏素材处理的尺度、新闻事实的准确性以及关键信息的提炼度。又比如,提前准备“配菜”要求编辑有敏锐的嗅觉,准确预判,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整合和提炼能力。再比如,在新媒体环境下制作可视化产品时,编辑要对该产品的基本原理、传播效果有精准的把握,方可与设计人员无缝对接。
互联网经济讲求用户体验,同样,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也强调用户体验。身处互联网环境下,读者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优质和独到的信息;读者的选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厨”,就必须树立双向思维:既站在编辑的角度想策划,又要跳出身份的桎梏,想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读者需要什么内容、想要获得什么体验。如此,方可在生成多元产品形态时抓住读者的“味蕾”。
当然,媒体融合概念上的“单兵作战”也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中央厨房为每个前方记者配备了3~5个后方编辑,编辑们各有所长、相互配合,实现了强大的后方“火力支援”;通过配备随身WiFi、建立集中办公平台、设立联络员等机制实现了记者、编辑以及不同团队之间的无缝对接,发挥了“1+1>2”的效果。
曾有读者疑问:做完两会这桌菜,“中央厨房”还会开火吗?时至今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主席出访、“9·3”阅兵等重大报道战役中,“中央厨房”依旧飘香,厨师们也不断加强自身的单兵作战能力,期待“中央厨房”的下一道菜依旧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