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期刊频“牵手”新媒体 App时代钱从哪裡赚2015-11-11 来源:《工人日报》
核心提示 在近日举办的2015年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上,“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成为主题。而期刊与新媒体如何融合发展几乎吸引业界关注的全部眼球。也是在这次博览会上,老牌期刊《知音》宣布与自媒体新贵“今日头条”达成协议,合力打造的知音头条号App同期上线。不难发现,《叁联生活周刊》《读者》《时尚》《电脑迷》《环球时报》,这些传统“大刊”都早早地投入新媒体的怀抱。 从实体报刊亭到线上报刊亭 知音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应坤表示,《知音》年发行最高时达660多万份,2008年开始走下坡路,2014年下降得尤其厉害,现在已经跌到200多万份。零售市场的萧条导致发行渠道的断裂,载体变了,不变能行吗?她告诉记者,之前也有过“触网”的举措,例如创建知音网、中国女网等,知音微博、微信都开通了,可是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App。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我国期刊App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单一型期刊App,《叁联生活周刊》《第一财经周刊》等期刊App是此类的优秀代表。第二类是整合型期刊App,即具有多种期刊的传媒集团整合旗下所有期刊打造的App。如在2011年,时尚传媒集团将旗下的《时尚芭莎》《男人装》《时尚旅游》等10余种杂志整合,命名为“时尚书架”上线AppStore。第叁类是平台型期刊App,即由第叁方整合多种期刊形成的综合性期刊App运营平台。此类App较成功的有VIVA畅读、读览天下移动版等。第四类是聚合型期刊App,即可以进行个性化信息筛选和聚合的期刊App平台,同样由第叁方运营。不同的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偏好来订阅聚合的内容,《知音》就选择了这种途径。 App时代,钱从哪裡赚 “期刊App的不同体验就在于,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方便且随时随地﹔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内嵌视频可以增加纸质版所没有的阅读体验,同时实现交互互动﹔利用期刊App监测用户的个性化兴趣偏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或者内容推送。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App已成为消费者移动化生活的新接触点,并开始大幅佔领受众的移动时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说。 一般来说,期刊App有收费和免费两种商业模式。收费模式主要是应用内收费,即应用程序App本身免费,但通过App获得杂志内容是收费的。App版的定价一般是纸版定价的30%到60%,但App版由于没有印刷和发行费用,所以最终的利润率并不比纸版低。可是在用户没有付费习惯的我国,如何採取收费模式是一大痛点。收费,用户量不大﹔免费,赢利模式不明朗。 《第一财经周刊》自2010年上线以来就一直坚持收费塬则,目前可以说已经走在期刊电子版行业的前列。同样是知名期刊的《中国周刊》则不敢迈得太快。该杂志市场经理杨璇表示:“我们处于品牌积淀期,着重在做品牌传播,因此现阶段是免费的。但以后一定会逐步走向收费,这需要一个过程。” 业内专家张德君认为,目前期刊App赚到钱的是凤毛麟角,收费会损失用户,过多的广告则会影响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所提供的内容是否能支撑收费,也就是期刊对读者的黏性有多高,是赢利与否的关键。 “设计趋同”同样是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的期刊App面临的问题。如何吸引广告商也是摆在期刊App面前的一道坎。据艾媒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几年App开发者持平与实现盈利的基本稳定在29.7%和15.2%,入不敷出的佔55.1%,且这个比例仍在不断扩大。 此外,由于App中广告形式多为底部横幅或插页广告,不仅质量无法保証,数量上相较传统也明显减少。对此,王应坤表示认同。她告诉记者,知音头条号现在这20多人的App运营团队,转变思维定式是最难的。以前的编辑隻要做好一个“文字匠”,现在需要品牌营销、策划活动等各项“立体能力”,脑子容易转不过来,要迈过这道坎也有点难。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