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刊书载道 立社弘文

2015-11-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 刘东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30年发展掠影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迎来建社30周年。30年艰辛创业,30年创新奋进,陕西师大出版总社一路前行,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大学出版之路,现已成为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年出书1000余种,出刊近300期,年产值近5亿元,资产、净资产连年增长,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学校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学出版社。

  艰苦创业 成绩斐然

  198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杂志社相继成立。初生的出版社仅有6名员工、3间办公用房和学校投入的15万元启动资金。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则由各系分散办刊,变为集中管理,建社经营。出版社、杂志社从此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出版社建社之初,条件虽然艰苦,但全体员工勤勉务实,心齐劲足。当年4月,32开本的第一本图书——《稻作旱种技术》出版面世了,很多北方的农民朋友知道了“水”稻也能在“旱”地种植,盼望着吃上自己种出来的稻米,纷纷请作者——陕西师大生物系的王致远副教授培训、指导。随后,在两任分管副校长兼出版社社长陈俊民、江秀乐和第一任专任社长李峰的带领下,艰苦创业,辛勤耕耘,陆续组织出版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神话——原型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拓扑空间论》等一批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图书,以《陕西五千年》《长安文化》《古都西安》等为代表的图书,初显汉唐文化出版特色。这一特色后来成为出版社30年来一直坚守的领域。领导班子一手抓学术出版,一手抓市场开发,教辅、少儿读物的市场开发也有声有色,亮点不断,为出版社的市场化运营开了好头。1994年,出版社办公用房增加到1600平方米,员工队伍发展壮大到50余人,年销售码洋达到3000万元,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自1972年陆续创刊,由各系基础课教研室组织编写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7种中学教学参考资料,免费供西部中学教师使用,以解中学教师教学资料奇缺的燃眉之急。改革开放后,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快速发展。1984年,经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7种杂志有了正式刊号,《中学生物教学》也正式创刊。1985年,学校成立杂志社,8种期刊集中经营,成为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高安民、李甫运两任社长的带领下,按照“首开先河,敢为人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办刊方针,不断增强竞争力。1994年,8种期刊年发行量高达500多万份,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学师生的良师益友,形成了“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教参”的良好局面。

  砥砺奋进 硕果满枝

  1995年,陕西师大出版社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高经纬社长的带领下,改革创新,谋远图强,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选题和市场开发,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运作机制。在经营上强化市场调研、项目研发及全程策划,实行项目负责制。同时实行“突出创新劳动,注重工作业绩”的分配原则。机制的创新,催生了一批品牌图书的诞生。1999年,出版社实现年销售码洋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被行业媒体誉为“全国出版业为数不多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出版社之一”,出版社步入快速发展期。

  期刊出版也快速发展,内容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提升,刊文多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知名出版物转载,最高时转载率达70%。期刊发行量也一年高过一年,销售区域不仅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地区,并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2000年,出版社实施全员聘用制,倡导“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任职理念,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竞争意识。2003年,出版社全面实施营销机制改革,倡导管销分离,全面实施分销制改革。出版社在全国建立10个分销部,销售人员长驻市场一线,有效改变出差跑销售的被动模式,寻求服务下沉,打通营销路径。

  在抓好学术文化、教材专著出版的同时,出版社依托师范优势,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重点,出版的教辅图书以其内容好、质量高、编校精、装帧美,在全国教育图书市场享有盛誉。“新作文”系列图书成为全国作文类图书的领先品牌,长销不衰;“黄冈兵法”系列成为业界公认的优秀品牌,连年畅销;“金牌之路”长销近10年,是竞赛类图书中的“常青树”。出版社因此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图书出版重镇,被媒体誉为全国“文教图书新六家”之一。

  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依然保持着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的优势地位,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4种期刊跻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出版的增刊也在全国中学师生的备考资料中独领风骚。

  在坚持教育出版主体的同时,出版社积极调整图书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大力研发社科文化类图书,先后推出了“读行天下”“发现世界”“大师图典”等一系列精品图书,成为陕西师大出版社的新亮点。

  1995年至2005年间,出版社300余种图书获各级各类奖励,其中席泽宗院士的《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一书接连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唐代美学史》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病隙碎笔》先后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国家四部委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图书奋发文明进步奖;《走出贫困的抉择》被评为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又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山集》荣获教育部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14卷本《陕西通史》填补了陕西无通史的空白,并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铿锵前行 谋远图强

  2004年,文化产业的改革浪潮,预示着中国出版业新时代的到来。学校审时度势,决定整合校内出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于2005年1月将出版社、杂志社合并,组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为学校出版产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整合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陕西师大出版人的永恒追求。面对文化产业改制的新机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集团领导班子顺势而为,积极谋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以及专业特色优势,建立研发、出版、服务一体化的新机制,实现由图书、期刊出版向内容提供、教育文化服务提供的角色转变,努力把集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教育文化出版基地和传媒中心。

  创新出版规划,不断加大社科文化类项目开发力度,在社科文化类图书出版方面亮点不断。《杜拉拉升职记》当年销售60万册,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自助游中国》等图书持续入列全国畅销书排行榜。策划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家作品系列,包括了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鲁迅、张岱年、冯友兰、金克木、俞平伯、吴晗、辜鸿铭、季羡林、沈从文等50多位学术大家的200余部著作,在学术界、出版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实施主刊创新工程,推进期刊转型创新。2005年,集团积极推进主刊创新工程,并确定了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形式创新为辅助,全面提升主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各期刊编辑部积极推进主刊创新工程,努力使期刊内容贴合中学教学课程改革需要,适应一线教师教学需要,真正变出版刊物为经营刊物。

  书刊盘网多媒互动,研发产品服务一体。2006年,集团积极申报并获得电子音像出版权,成立了电子音像出版社。探索书、刊、盘、网多媒互动,研发、产品、服务一体的经营新模式。

  ——抢抓机遇,转型发展

  2010年,出版社、杂志社、电子音像社完成转企改制,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总社成立后,按照学校提出的主业奠基、转型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文化出版与教育文化服务为两翼的定位,从运营机制、研发机制、分配制度、薪酬制度、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社外合作、拓展业态等8个方面实施管理创新。重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对经营实体部门下放权限,明确责任。

  实施新的薪酬管理办法,按照不同职系确定员工薪酬体系,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充分体现员工岗位价值、工作胜任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强调绩效挂钩、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效益的考核分配原则,进一步明确总社与各经营实体的收益分配关系。

  总社抓住改制时机,入驻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加强与曲江文化产业团队的深度合作,进军文化产业,涉足影视、动漫、广告等新领域并取得可喜成绩。参与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新安家族》《一一向前冲》在央视一套和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还荣获了2011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精品立社,融合发展

  出版总社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坚守核心价值,保持文化自觉,体现责任担当,强调以经营创新为重点,以出版转型为中心,优化产品结构,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精品立社,项目推动。

  大项目带动,铸学术精品。总社以“学界赞赏、社会公认”的标准确定学术出版定位,瞄准最高学术文化成果,制定实施重点出版规划,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方式,实施大项目带动,狠抓精品生产。5年来,先后有《神话学文库》《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中国地学通鉴》《西安碑林全集》等10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中华茶史·唐代卷》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神话学文库》《阅读织物上的历史——中华嫁衣文化调查》先后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两届陕西图书奖评选中,陕西师大社有8种图书获奖。

  地处三秦大地,发掘、传播陕西地域文化,也是出版总社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应承担的一份责任。总社紧抓地域特色资源,加大陕西地域文化项目开发力度。《秦直道》《西安城市史》《陕西古塔文化》《陕西宗教艺术集成》《陕西服饰文化》等34个项目获得陕西出版资金资助;多个项目入选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和主旋律精品图书项目。

  社科亮点频现,大众读物添彩。转制以来,陕西师大版社科文化类图书延续着市场影响,亮点不断,多个品种持续居于销售排行榜前列。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杜拉拉升职记》累计销售数百万册,成为少有的畅销书。《铁梨花》《金陵十三钗》等4种图书同时入选原新闻出版总署“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自2013年7月教育部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评选以来,先后有《文人的情怀》《叩访远古的村庄》等18种图书上榜。2014年,《先前的风气》相继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并获得“2014中国好书”殊荣。长篇小说《塬上》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师范优势引领,教育特色鲜明。依托本校教师教育资源,教师教育教材现已成为总社高教出版的特色与主线,陆续出版了“学科课程导论”“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教师教学技能”等系列的百余种教材。同时,多元开发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专业创新教材、特色文史和数理新优教材等。几年中,有6种图书入选国家规划教材,41种教材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教材,12种教材入选国家教师教育和培训优秀课程资源,高教出版经营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基础教育出版是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的出版主体与特色。在此方面,出版总社始终坚持品牌引领、专业开发。省内政府采购教材教辅项目《法制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南》《绩优学案》《练习册》等质量优、反映好、持续时间长,受到各方好评。强化市场版教辅图书的研发出版,一直是总社的不懈追求。“新作文”品牌一直延续着陕西师大版作文类图书的影响,近年来相继推出的“新阅读”系列、“爱读写”系列、“训练营”系列,成为图书市场的佼佼者。

  期刊出版强化基础教育研究,吸纳社外高水平专家团队、研究室、课题组,实施项目、课题研究,以前沿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期刊内容创新。拓展教师教育培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推进期刊数字化建设,延伸期刊服务。研发与服务的推动,成为8种期刊横向拓展的纽带,有效改善了以往各编辑部单纯办刊、分割经营的状况。这期间有6种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教学实践,是《中学教学参考》的办刊之路。总社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基地建设,全国100多所中学已经成为总社的合作基地学校。同时举办教育改革论坛、名师成长研讨会、教师培训等多种交流、学习、培训活动,这些深入服务基础教育的全新模式,得到了中学教师、专家的支持和赞许。

  数字研发提速,加快转型给力。总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探索数字转型发展之路,加大数字出版研发力度。大型数字化古籍文献《汉籍数字图书馆》历时10年而成,收入中文古籍文献近9万种,120余万卷册,已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完成国务院侨办《中文》《汉语》多媒体学习光盘、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教材、华文教育资源包等项目,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积极开发多媒体数字教育产品,“电子书包”“数字校园服务终端”等项目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项目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总社将该项目列为转型创新一号工程,着眼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全产业链运营探索。2015年,总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申报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项目又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积极申报并获评陕西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取得图书系列全省排名第一、报刊系列排名第三、期刊系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人文关怀,聚力发展

  人才决定着出版社的规模和高度,也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和层次。总社重视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刊书载道,立社弘文”为目标,秉承“高品位出版,大市场经营,全方位服务”的经营理念,积极构建“品牌优势鲜明,机制活力旺盛,技术应用先进,人才群体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凝心聚力。

  总社设立突出贡献奖、特别贡献奖和终身员工奖,重奖对总社发展做出重大业绩的员工。强化人文关怀,为做好员工培养、提升员工综合素养创造各种条件。多种岗位培训,专业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多形式多批次的培训,成为员工学理论、学业务、学技术,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80%的员工参与其中,在学习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5年来,组织200多名员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的编辑180余人。社内实行“导师制”,每个新编辑都有部门指定的老编辑“传帮带”。

  这样的氛围,使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团队素质快速提升。在2011年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中,总社两名编辑荣获了大赛的两个编辑一等奖。2012年10月,总社编辑参加陕西省出版杯职业技能大赛,又有两人分别荣获“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总社346名员工平均年龄37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26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百余人。正是这样一支焕发着蓬勃活力的团队,延续着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的荣光。

  关心员工成长,关注员工生活和健康。工会每年都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健康体检、文体比赛等活动,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2013年9月11日,入社不足两年的编辑刘岩患病,总社发出“生命可贵,员工为重”的号召,全社员工及总社募捐近16万元,帮助刘岩战胜病魔。2014年1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以《出版人凝聚爱心上演生命接力》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救助员工的感人事迹。

  总社在做好社内民生工程的同时,严格履行社会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30年来,总社上缴国家各种税金10074万元。近年来,积极参加新闻出版行业“奉献爱心,扶贫济困”“光华公益书海工程”等大型公益活动,为中国残联、西藏大学、四川省阿坝州教育局、新疆喀什师院及灾区、贫困地区60余所中小学图书馆等捐款、捐赠图书累计400余万元。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发展的30年,是全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30年,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的30年,是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改革创新、团结奋进的30年,是上级领导、学校党政、众多专家作者、无数读者关怀支持的30年,充满了不平坦,写满了不容易。30年挥手之间,30年挥之不去,注定带给我们启示、信心、力量、温暖,会一直延伸、延续,会关照我们的未来更加多彩、精彩。

  面对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关心关怀关注总社的所有人的期望和重托,陕西师大出版人将继续发扬崇尚文化、倾心出版、追求理想、投入奉献的创业精神、事业精神、负责精神,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创新前行,抓住机遇不放松,深化改革不停顿,踏踏实实干事业,扎扎实实抓发展,为总社新的明天而努力,为我们的文化梦、出版梦而奋斗!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