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综述

2015-11-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洪玉华

  编者按 11月5日,时值邹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以“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为主题的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京举行。12位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企业的代表发表演讲。他们的演讲既有经验的介绍,又有理性的思考;既有人才培养的做法,又有“互联网+”的实践,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各具价值。本专刊特撷取论坛的精华内容,按理论篇和实践篇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所助益。

  “人才去哪儿了?人才长什么样?”在11月5日举行的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在主题演讲中,急迫而风趣的发问传递了出版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渴求。

  论坛上,传承与创新并进。围绕人才这一话题,传统出版人共叙邹韬奋同志的“人才主义”政策,畅谈继承弘扬韬奋精神。同时,与数字出版企业交流互动,研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聚集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在身边 需精心去培育

  邹韬奋同志一生曾创办了6报1刊和生活书店,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韬奋精神的一部分,值得今天的出版人不断学习。在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人才主义”是研讨韬奋精神时被提及频率最多的词汇。韬奋同志主持《生活》周刊时,一开始就奠定了“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凡关于物色人材,培养人材,爱护人材,提拔人材,分配人材,督察人材乃至奖惩人材,都包含在内”。这些论断,至今仍能给出版人很多启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巡视员李潞在致辞中说,韬奋同志的爱国、奉献、创新和敬业精神,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弘扬韬奋精神,培养新型出版人才,要求出版人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产学研和行政部门共同努力,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在‘互联网+’背景下,谈论出版人才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对出版业带来多大改变,又有哪些是不会改变的。”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互联网让原有出版平台向开放型平台转型,从提供知识向分享知识转变,但出版品牌影响力、信誉度、专业性、编辑策划等具有很大的不可改变性。因为用户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专家生成内容不会改变。

  看清楚互联网带来的变与不变,就会辩证、多维地思考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人才在哪里。正如柳建尧所说,人才可能在待遇优厚的互联网公司、在蓬勃发展的网络企业,但人才也可能就在身边、在自己单位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版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为人才提供可以生长的土壤。因为,一方面人才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很多人才不是全才,他们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很优秀。柳建尧说:“这就需要出版企业的管理者既要有宽广的胸怀,宽容人才在成长路上必经的失败,又要有伯乐般的洞察力,敏锐地发现身边的人才。”

  那么,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出版企业来说,人才究竟应包括哪些类型呢?聂震宁将其概括为5种类型:生成内容的专业人才、知识经济管理人才、信息营销复合人才、客户服务管理人才、既懂互联网又通传统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在出版社,往往懂技术的不了解出版内容,而做出版的编辑们不懂技术,似乎是两张皮,很难做到深度融合。”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普遍性问题。有鉴于此,人民出版社对传统出版业数字化做了全面布局,通过建立数据库、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对于立足企业内部培养优秀人才,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迟提出,利用“互联网+”支撑的加工、消费等平台,专注于编辑专业力量的打造,实现内容资源的选择、重整、组合、重现,是传统出版企业人才培育的基础。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则提出,出版社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图书编辑,真刀真枪地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传统编辑们,正是在“文泉书局”“智学苑”“书问”等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中成长起来的。

  跨界引人才 先要筑好巢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在主题演讲中,以此风趣地表达传统出版企业在寻找、引进数字出版人才时的困扰。

  刘伯根说,中国出版集团通过每两年一次的“三个一百”人才选拔、集中开展国内外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在产业转型、融合发展、竞争加剧等背景下,出版企业人才问题突出表现为结构仍不均衡、领军人才缺失两个方面。

  中国出版集团所关注的人才问题在传统出版企业中颇具代表性。那么传统出版企业如何在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的基础上,引得进外部优秀人才呢?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图书经营部主管石蕊是本届论坛征文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她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出版社转企改制和人才激励的转变有一个时间差,所以这些年导致有些出版人才离开了。”面对转型冲击有些传统固化的思维必须改变。引凤须先筑巢。对于出版企业来说,革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培养跨界思维都是“筑巢”之举。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童之磊介绍说:“在中文在线,我们不唯学历,不唯年龄,只唯能力和贡献。”所以中文在线根据员工的创新能力、胜任能力和业绩完成的绩效考核等综合的考核来选拔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中文在线还建立了期权激励机制,覆盖全公司近200位核心骨干人才。童之磊说:“我们希望与优秀人才建立长期的利益增长机制,让他们跟企业共发展。”

  从整个社会薪酬体系来看,不少出版社对优秀人员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对于企业非常重要。石蕊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正在发悬赏贴,鼓励青年员工内部创业,这对集团的青年员工是一个很好的激励。目前,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当中,很有吸引力。

  宗俊峰也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建立不同的考评、激励机制,以此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在数字化出版实践中建立奖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就是很多大学社构建人才队伍的有效举措。

  与会者认为,在“互联网+”大潮下,出版企业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多种薪酬体系、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有助于在不同时期、不同项目实践中跨界吸引人才,加快数字化转型。

  把人才留住 还得靠价值观

  韬奋先生曾说过:“一人的精神才力无论如何奇伟卓越,总有限制,故事业的规模愈大而内容愈繁者,其成败兴衰的枢机愈在用人之得当与否。”

  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都是途径,最终目的在于使更多优秀人才融入企业、人尽其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但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中,出版企业总有一些困惑。比如,内部培养担心“养不住”,花费心血培养之后被新兴企业高薪挖走,外部引进又难以做到传统出版与新兴技术的无缝对接,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人才战略,聂震宁认为,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仍是“育人”的基石。他说,对于人才,我们强调价值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这三者的重合点,就是人才的最佳点,最和谐的一点。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需要提升衡量人才价值的维度,使价值更多地覆盖到知识和能力上。“互联网时代,人才难得之处在于心、在于智趣、在于情感,如果一个企业可以赢得人才的这些方面,那么人才的智慧、思路自然就贡献在企业里。”

  童之磊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文化凝聚人才。他创立的中文在线就建立了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其核心价值观为“同治、战略、创新、共鸣”。“进入中文在线的人才,他的价值观一定和我们企业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只有一致的文化价值观,才可以跟我们一直走,不仅是过去一直走,未来也会一直走。”童之磊说。

  针对企业忧虑的资源随人才流失的问题,亚马逊Kindle数字内容经理张濮建议大型出版集团设立一个首席知识官(CKO)职位,对整个出版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

  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张志华也在演讲中说,集团提出多元发展“四+”战略,即“文化+”“互联网+”“产业链+”“人才+”。其中“产业链+”强调出版基础,“互联网+”强调发展动力,“人才+”强调智慧元素,三者共同构成跨界融媒新型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支柱。

  那么“互联网+”时代,科研院所如何有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呢?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陈丹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思维观念层面、知识结构层面、综合结构层面。重点培养四种能力:专业出版的实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网络及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和社会公关能力。“归纳起来,就是要使得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强化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

  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 高端论坛获奖征文名单

  《“互联网+”时代军队出版人的“三个突破”》长征出版社 姜兴华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刘一鸣

  《“互联网+”时代出版社人才梯队建设的理念重构和模式创新》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石蕊

  《“互联网+”时代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遆薇

  《借势“互联网+”打造全方位、融合性、一体化出版人才队伍》

  山东出版集团 张志华

  二等奖(10名)

  《“互联网+”视野下的出版人才培养探析——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

  上海理工大学 金永成

  《“互联网+”时代编辑知识管理能力提升途径》贵州民族出版社 王丽璇

  《图书编辑应具备“互联网+”思维》

  九州出版社 周春

  《“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如何培养数字出版人》 黄山书社 秦矿玲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出版人该如何做书——以<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为操作个案的分析》

  西藏长江时代图书有限公司 刘浩冰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管理初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明明

  《互联网+中国化时代,出版需要“新智识家”》 中国青年出版社 庄庸

  《MOOC背景下的教材变革与编辑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友富

  《“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的自我修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蓉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南大学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中南大学 刘学

  三等奖(15名)

  《“互联网+”时代评价出版人才的四个标准》

  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帆

  《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与编辑素养提升》

  上海理工大学 夏德元

  《“互联网+”时代下的国产动画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中南大学 王博

  《近五年“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文献述评》 北京印刷学院 彭雨滢

  《做好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工作“+”法——兼谈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角色转换》 北京大学出版社 毕苗苗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人才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 孔凡红

  《引入“众筹”模式加快“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人民出版社 郭倩

  《“互联网+”时代编辑能力的新要求》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白林

  《“互联网+”时代高端出版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曹继东

  《“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和技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邱子昊

  《互联网思维下的编辑工作新思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 顾妍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标准化素质的探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李旗

  《构建学习型组织 培育数字化创新土壤——高教社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昱

  《四shou四shi之“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宗芳

  《打造三支队伍,顺应“互联网+”》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德委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