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杨群
明确定位,坚持专业学术出版不跟风。学术图书的本质决定其是小众的,出版工作是很不好做的。一些编辑在这一过程中变得心浮气躁,一心要抓畅销书选题,抓市场热门的选题,而专业上懈怠了。为此,社科文献社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明确出版定位,坚持专业方向,在全社上下形成认真做好专业学术出版的共识。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社科文献社的年出书量稳步增长,质量好的图书不断增多,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信任和认可。相应地,我们也积淀了较为丰厚的出版资源,不断从中发现、挖掘出优质资源,进而推出优秀的学术精品。这些年,我们在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文库以及后期资助项目、主题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等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绩。在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等评选中,多种图书荣获一、二等奖,一些图书深得学界认可,广获好评。
坚持专业分工,严格学术规范。学术出版的一个难点就是专业性强而学科众多,编辑在学科背景上难以做到一一对应,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差异很大,有些问题非本专业学科的人很难看出来。
社会科学文献社成立初期只有两个编辑部,一个社会科学编辑部,一个国际文化编辑部,编辑加在一起也就10来名,当时基本做不到不跨学科编稿。现在,我们基本按大学科设立了人文、经管、政法、全球与地区问题、“皮书”等分社和中心,各分社、中心之下按学科设立若干编辑室。各分社、中心原则上只能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申报选题,跨学科的选题或是交由对应的部门申报、处理,或是相关部门互换选题;个别特殊情况可以立项,分社、中心负责运作,但编稿时或是在社内协调,或是外请专家审稿。总之,从源头上卡住跨学科申报选题,杜绝跨学科编稿。
抓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导师制度。简单地说,就是请有经验的老编辑,每人根据情况带两三名新人,传授其基本的出版知识,诸如字体字号、版式、开本、纸张材料、印张等,同时指导其从核红开始逐步熟悉、处理稿件,为期一年;到一年后导师给出意见,是否能够独立处理稿件,若不能则再带一年。我们一直实行这项制度,并不断调整和完善。二是首席编辑制度和名编辑工程。首席编辑享有一定待遇,在编辑工作中拥有相应的权限,既是对优秀编辑工作和价值的肯定,也是为其他编辑树立一个标杆。名编辑工程则是尊重编辑工作、鼓励优秀编辑工作的扩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一名首席编辑,有4名名编辑和8名后备名编辑人选。三是新编辑入职后的系统培训制度。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我们对于新入职的编辑统一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出版知识、工作流程、编辑工作等,以编辑工作为主,采取授课、实际工作训练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
着眼长远,长期跟踪,提早谋划,精心实施。做学术出版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很难做成学术精品的。要想找到优秀的选题,就需要对学术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坚持做自己所擅长的或是已有优势的学科选题,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大方向上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但具体选题上则要提早谋划,如规划办项目、出版基金项目以及主题出版项目等。因此,一开始就要明确做精品,如果是要准备申报项目或是想要列入某个重要节庆点的主题出版的,我们多是提前三五年就开始准备了。如《子弟书》《辛亥革命史资料续编》以及即将完成的8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等,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