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10月31日电 社科文献建社30周年暨致敬作者典礼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以及全国高校和地方社科院的专家及作者代表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吴尚之,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会上宣读了王伟光院长的讲话。王伟光院长在讲话中指出:“30年来,在历任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出版社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下,社科文献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出版导向,按照中央对我院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和我院的工作部署,用30年兢兢业业的耕耘,践行了学术出版人对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王伟光指出,自2011年以来,社科文献出版社总共承接了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600余种,其中包括“皮书系列”《列国志》《中国史话》等19项院创新工程大型学术出版项目。在数字出版方面,社科文献出版社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数据库建设,这样的数据信息的积累对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未来,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数字化架构,将图书的信息重新构造,发掘新的内容,生产新的产品,甚至是发展出新的业态来,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在国际出版方面,社科文献与国际上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学术著作的走出去对于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学术话语在海外发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王伟光指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调创新,加强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科研工作的重点就是出精品力作,这是社科院几代学者不断追求的目标,需要有学术出版机构的服务与推动。社科文献出版社在马克思主义出版、院创新工程大型学术出版项目出版、学术期刊的印制与发行等方面都为我院做出了显著贡献。王伟光谈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繁荣。因此,未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学术出版人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姿态投入到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事业中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吴尚之副局长在讲话中,充分地肯定了社科文献三十年的成绩。他指出,社科文献出版社用筚路蓝缕的三十年铸就了历史的厚度和现实的高度。一是认真履行出版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近年来,社科文献出版社积极参与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各项重大主题出版工作,策划出版的10余种优秀图书入选总局主题出版重点图书,获得社会好评。二是出版了一大批学术精品。打造了“皮书”系列、“列国志”系列、“中国史话”系列等著名品牌,出版了汇集学术经典的“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多种图书先后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三是不断推进和深化出版改革。社科文献出版社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改革的意识强,改革的步子大,改革的成效也十分显著,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坚持以加强管理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内容创新、管理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出版社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了快速的提升。四是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的海外传播。与多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联合出版了诸如“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等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图书,在推动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五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始终把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善于开拓市场的发行队伍和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作为人才建设的目标。大力推进“名编辑工程”建设,严格实行学科分类管理和专业审稿制度,特别是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管理,确保了出版图书的学术质量。同时在重点领域搭建了强大的学术资源平台,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为出版社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吴尚之还对社科文献出版社下一步的发展提四点建议:一是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加强主题出版。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明确把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体现到出版单位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在深化出版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等制度的改革之中,不断完善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加强主题出版,着力推出一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出版物。要精心策划,在深入、深化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度、学术含量上做文章。二是要坚守学术出版阵地,推出更多精品力作。30年之中,社科文献出版社用学术出版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巨变,用学术出版促进了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播,用学术出版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希望社科文献出版社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牢坚守学术出版阵地,继续以质量创品牌,以精品谋发展,始终把多出优秀作品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培育学术精品力作上花更大力气、下更大功夫、出更多成果。三是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临的时代,要充分运用和发掘好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努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的新跨越。四是要加强对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研究借鉴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出版的交流合作,推动版权输出,开拓国际市场。要着力翻译出版一批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通过中国学术“走出去”丰富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出版协会邬书林常务副理事长则从皮书研创和出版的角度提出建议与指导。他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皮书研创水平和出版水平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如今出版的皮书品种已经从过去的两三种增长到现在的一千种,而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品种数每年300多种,占全国经常性出版的皮书总量的60%还要多,这表明社科文献的出版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皮书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有两个战略重点。一个重点是按照文献生产的规律,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另一个重点则是紧跟数字化潮流,利用好数字化工具,进一步提升皮书质量。
邬书林常务副理事长高度肯定了社科文献出版社过去的十多年为提高皮书质量做出的不懈努力,也为中国出版在这方面的品种繁荣和提高质量做出重大贡献,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待社科文献出版社将皮书研究队伍与作者队伍更好地结合,推动皮书品牌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次致敬作者典礼上,蔡昉、李培林、陆学艺、俞可平等学者获社科文献出版社建社30周年“最受尊敬的30位学者”荣誉称号。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会议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敬词:社科文献从创立时的十几人到目前的350多人,从我刚任职时年出书100多种到年出书1600多种;从年销售收入400万元到总收入近3亿元;从几无立锥之地到拥有6000多平米自有产权办公用房;在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知名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业绩和成就,更是友谊与梦想。社科文献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的三十年。社科文献人秉持“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的出版理念,敬畏学术、尊重作者,以“用心、专业、创新、共享”为准则,打造出皮书、列国志、中国史话、学术集刊与甲骨文等知名品牌,树立起中国学术出版的一面新的旗帜。
作为社科文献建社30周年致敬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谢寿光社长表达了作者的感恩和感激之情,他在致敬词中说到:“没有诸多学者多年如一日的扎实研究与辛勤探索,就没有经典学术成果的问世,更没有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你们,我们的编辑才得以迅速地进入专业学术领域,并在你们的引荐下,进入更加广阔的学术圈子。我们的很多作者都与我们的编辑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你们的学术成果与前沿理念,已经变成社科文献得以长足进步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