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芳草》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刘醒龙不搞圈子化2015-11-01 来源:长江日报
不惟名家,惟好作品 2006年,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出任《芳草》杂志主编,在办刊理念、栏目和活动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每期头条的选择上,我们不惟名家、不惟小说,只要是好的作品,我们就给予大篇幅推介。”刘醒龙表示,文学杂志不能搞少数名人的“圈子化”,而应该真正为文坛发掘更多新人、新作。 甘肃的叶舟,山西的李骏虎,西藏的次仁罗布,青海的龙仁青,贵州的冉正万等名气不算大的中西部作家,纷纷登上《芳草》杂志的重头版面,被隆重推介。 对边地作家的发掘和推介也让《芳草》杂志赢得了业界瞩目。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芳草》杂志刊发的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作者李骏虎)、短篇小说《放生羊》(作者次仁罗布)同时获奖,与《十月》并列成为获奖小说最多的文学杂志。 刘醒龙说:“我觉得中西部作家更能耐得住寂寞,他们从生活中获得营养,从经典中获得启迪,更有可能写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芳草》想做的,正是绝不向市场低头,守住文学的绿水青山。” 刘醒龙 日前,我市文学杂志《芳草》入选第七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芳草》主编、著名作家刘醒龙说:“《芳草》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方阵,这证明十年来我们坚持的文学道路获得了认可。” 探讨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如果只是模仿别人,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文学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学体系。”在大力推荐新人新作的同时,刘醒龙也特别重视中国文学理论的探讨。 在“中国经验”栏目中,《芳草》邀请评论家汪政,何平、张光芒等,以对话、专文形式,探讨中国文学叙事与中国经验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引起巨大反响,被列为当年中国文学界重大理论热点问题之一。 2012年5月,《芳草》杂志推出“江汉语录”栏目,每期邀请50后、60后、70后作家各一位与国内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话,对不同年代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探讨和研究。3年来,该栏目已推出50多篇对话,获评湖北省优秀栏目设置奖。 《芳草》杂志专注于文学理论探讨的“批评家自传”、“作家手记”等栏目,也受到了文学界肯定。“批评家自传”中刊发谢冕的《我的学术叙录》、阎纲的《五十年评坛人渐瘦》、於可训的评传《幻化的蝴蝶——王蒙传》、贺绍俊的《铁凝传》等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打造手有多能的优秀编辑团队 《芳草》能赢得的良好社会声誉,既与杂志坚守与追求“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底线及高度有关,也与杂志逐步发现并引进一批由作家、诗人、评论家组成的编辑团队有关。 由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奖的著名作家刘醒龙担任《芳草》主编,这在全国文学杂志中极为少见。同时,通过杂志的历练,杂志副主编李鲁平已成长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评论家,其著作于2015年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从编辑到主编助理,再到副主编的诗人哨兵,其诗集《清水堡》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编辑部主任张好好,是《芳草》从新疆引进的青年女作家,来杂志两年就接连出版了《布尔津光谱》、《禾木》两部长篇小说;资深编辑郭海燕曾是猴王集团的一名员工,企业破产后她仍顶着生活压力坚持小说创作,被《芳草》聘用多年后,其小说集于2015年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杂志的另几位年轻编辑张睿、王倩茜、龙娜娜,在入职《芳草》后也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知识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对文学的独到见解,需要原创性体悟。文学杂志编辑的自身原创能力,也成了编辑能力的一部分。”刘醒龙表示,拥有一支手有多能的优秀编辑团队,也是《芳草》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记者欧阳春艳) 链接>>> 武汉作家书写城市和生活 近年来,湖北和武汉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写城市、写生活,成果丰硕。 去年,刘醒龙出版长篇小说新作《蟠虺》,转入武汉都市叙事。近年来,彭建新的《红尘》三部曲用“汉味”语言描绘城市巨变,董宏猷创作的《汉口码头》电视剧在中央八套热播,姜燕鸣的《倾城》再现作为全国抗战中心的武汉,这些作品多样化书写武汉城市历史。 张执浩、阿毛等诗人,创作大量写武汉的诗歌,在《武汉印象》等出版物发表,并走进地铁等公共空间。 今年6月,叶子紫、刘云、崔立民等11位武汉作家受聘为长江救援志愿队撰写报告文学作品,他们实地探访长江救援志愿队17个支队,用文字为群体塑像,作品将于今年年底结集出版。 (记者宋磊)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