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开生面的课堂,使两国业者得以充分交流。

培训班学员在雪城大学参观新媒体实验室。

学员在课堂上体验可穿戴新媒体设备。
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国航班机平稳地降落在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此时是当地时间9月13日上午11点,星期日。自此,我们为期两周的美国培训生活便拉开了帷幕,此次培训的主题是“传媒集团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员主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组成,共20人。
稍事休整,第二天清早,我们便步行来到了赫斯特国际集团的全球总部——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57街与第八大道交汇处的赫斯特大厦。这是一座46层高、玻璃不锈钢结构的摩天大楼,从外观上看,像一颗晶莹剔透的巨型宝石,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三层挑高的大堂,乘着电扶梯徐徐上行,可以欣赏到身边三层高、被称为“冰瀑”的瀑布水景,“冰瀑”通过循环使用雨水,减少废水排放,夏天为大堂降温,冬天起到加湿作用。这座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被称为纽约历史上的第一座“绿色”写字楼。
赫斯特集团国际部总裁邓肯·爱德华(Duncan Edwards)与赫斯特杂志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杨玟(Lena Yang)在大厦44层的行政会议室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第一阶段的培训课程便告开始:从“赫斯特集团的历史沿革”到“集团的发展战略”,从“出版人在美国的角色”“美国杂志市场概览”到“传媒业的行规和趋势”,从“跨平台的内容制作”“移动科技时代的内容策略”到“全球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从“赫斯特的数字化战略与产品”到“平板发行、数字发行”,从“如何在当今世界做好一个总编”到“如何发行一本新杂志”。赫斯特集团在3天时间里派出了15位高管,详细剖析了集团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判断与选择、管理运营模式、内容与产品策略、技术平台架构、市场营销方案、行业趋势分析,等等,从宏观到微观,培训内容丰富而实际,令人深思感悟,从课件准备到课堂互动,授课态度专业而严谨,赫斯特集团还专门为20人的培训课程准备了同声传译,细节上的体贴周到,更令人温暖感动。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落地美国后,负责接待我们的张矩老师,陪同我们完成了所有培训内容,才急忙赶回北京去看望病重的老人;在美期间,通过微信,我们还不时接到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问候与叮咛。
培训间隙,在大厦可以容纳168名观众的约瑟夫·厄本(Joseph Urban)剧场(以赫斯特原总部建筑师的名字命名)里,学员们观看了纪录片《公民赫斯特》,更为直观地了解了赫斯特集团的诞生与成长历史。1887年,集团创始人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从旧金山的报业起家,一步步发展成为与普利策齐名的美国报业大王,1903年起介入杂志业务,如今在全球已拥有超过300家杂志,上世纪20年代进入广播业,1948年入主美国第一家电视台,如今其电视业务覆盖了18%的美国观众,从旧金山到纽约,赫斯特集团在不断的进取和创新中成长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多元化媒体和信息公司之一。2011年,赫斯特集团从法国拉加代尔集团收购了100多本期刊,当年还开发了几十个新的APP应用,并成立了赫斯特APP实验室,到今天,已逐步在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领域建立了新的竞争优势。梳理赫斯特集团100多年来的传媒业发展历程,可以说,激情、魄力、包容、兼收并蓄、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品质,引领着赫斯特集团始终保持着全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赫斯特大厦29层的“好管家研究所”参观,这里是赫斯特旗下《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杂志的最新消费品实验室,自1901年以来,研究所对消费品进行最严苛的科学实验,颁发给最佳产品著名的“好管家承诺”(Good Housekeeping Promises),凡是在自己的杂志上刊登广告的商品,都要事前经过研究所的实验检验,证明其品质的真实可靠,其广告方可刊登,100多年来,一直坚持至今。仅此一例,我们就能体会到,赫斯特的成功,在“敢想敢干”的企业家品质之外,靠的还有这份坚持与执着——对传媒内容与服务质量几近严苛的自我管理、自我要求,100年的诚实,带来100年的信赖,方能造就这间“百年老店”。虽然“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炫目多彩、变化多端的数字新媒体时代,成功的秘诀,永远不变的,是对内容品质的坚守、对诚信服务的追求。
1926年至1928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委托戏剧舞台艺术家和建筑师约瑟夫·厄本设计并建造了一座6层高的“赫斯特国际杂志大楼”,大楼的外墙由人造石块砌成,8个富含寓意的雕像与凹槽立柱融为一体,分别代表喜剧、悲剧、音乐、艺术、工业、运动、科学和印刷,与众不同的创意设计似乎也代表了赫斯特作为传媒集团的企业禀赋与追求,1988年,这座大楼被评选为纽约的“地标建筑”。
2001年“9·11事件”之后,当年10月,赫斯特集团董事会决定,申请建设46层高的新赫斯特大厦,申请很快得到纽约市的批准并迅速办理完各项手续,赫斯特大厦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基座与外墙造型的基础上拔地而起,将传统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成为新的世纪来临后纽约市第一座新批、新建的摩天大楼,对于纽约市民而言,这座城市新地标似乎更有着诸如勇气与信心等的象征意味。对于传媒行业而言,赫斯特大厦新、旧建筑之间的完美结合,又可以预示出一个美好的前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时代的顺利融合。《纽约时报》的评价是:“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不是无缝衔接,而是以巨大的能量碰撞出火花”。换言之,不仅仅是新大厦的横空出世,纵观历史,赫斯特集团所做成的每件大事,似乎总是在时代需要和机遇召唤的紧要时刻发生。每当机遇来临,便毫不犹疑,挺身而出,华丽绽放。
告别赫斯特的时刻到了,邓肯总裁为我们打开了香槟酒,我们则从总局培训中心精心准备的礼品中,挑选了一本印刷在丝绸上的中英文对照版《孙子兵法》奉上,没想到这份礼物正是邓肯先生的最爱,他早已读过这本书的英文版。学员李永生还把一份意外惊喜——来自古都南京的精美工艺品、被联合国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云锦,赠送给了邓肯的夫人。当我们沿着三层高的“冰瀑”走下扶梯时,赫斯特的一位高管悄悄告诉我,赫斯特大厦的设计理念里,融入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环顾四周,我们会心一笑,挥手作别。
培训的第二站,在纽约新世贸大厦的24层,等候我们的同样是一场有关传媒理念与实践创新的“饕餮盛宴”,“主厨”的则是美国乃至全球传媒业的另一位巨人——康泰纳仕。
康泰纳仕出版集团由美国传媒大亨纽豪斯(Newhouse)家族经营,整个集团由美国公司和国际集团两部分构成,2015年纽约新世贸大厦建成以来,康泰纳仕美国公司是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已入驻新世贸的企业,而其国际集团的总部则设在伦敦。康泰纳仕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查克·汤森德(Chuck Townsend)在致辞中说:“50年前康泰纳仕曾经帮助过纽约重新恢复活力,如今,康泰纳仕第一个搬到曼哈顿的下城区,为周边的重新塑造提供一个机会。”
查克的整个致辞中充满了自信:“我们提供最好的杂志内容,吸引全世界最好的广告商和最好的广告客户,我们所处的媒体时代是令人振奋的,公司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应对的能力。”他介绍说,公司更好地采用新科技,把最好的体验带给顾客,在美国,其杂志业务现有客户8750万人,是历史的最高峰,纸质与数字媒体加起来,有1.2亿客户,在全球,则拥有多于2.7亿客户。
查克还专门说道:“感谢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帮助我们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建立起康泰纳仕的品牌。”
康泰纳仕在中国市场崛起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而专程从上海赶回纽约授课的康泰纳仕中国区总裁伊丽莎白·施梅尔(Elizabeth Schimel)则充分满足了学员们的愿望。康泰纳仕作为杂志国际版权合作伙伴,先后与多家中国知名出版媒体开展版权合作,2005年的《服饰与美容 Vogue》,而后,2007年的《悦己 Self》、2009年的《智族 GQ》、2011年的《安邸 AD》及2013年的《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5本杂志以两年一本的频率在中国先后面世。根据她的介绍,康泰纳仕的品牌在进入任何一个市场之前,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再选择最精准的市场与产品定位,依托康泰纳仕丰富的时尚行业资源,给当地读者最好的消费体验。
康泰纳仕的每一个品牌引进中国后为什么都能够获得成功呢?课堂内外的讨论极其热烈,归结起来,至少有这么几条:其一,高品质内容加本土化策略;其二,充分市场化的营销推广加公益性活动的品牌形象再塑造;其三,充分的政府政策利用加友善亲和的媒体沟通;其四,纸质媒体与数字平台、数字化产品的同步创新,与读者实现良性互动。丽兹总裁在担任现职前,有着多年数字出版的从业背景,就在课堂上,我们获悉丽兹又被提升为康泰纳仕国际集团的副总裁,这也许意味着康泰纳仕会在时尚数字平台更加积极作为,也是在课堂上,丽兹女士的一句评价让我们印象深刻:“中美对比,在数字出版方面,中国市场的微观产品创新更加活跃,在数字平台的基础建设上相对薄弱。”如何“扬长补短”,中国传媒业的确需要抓紧拿出切实的思考和行动。
丽兹在伦敦国际集团总部的同事邓肯·艾萨克(Duncan Isaac)还专程飞来纽约,给我们作了“全球数字媒体的趋势”“传媒集团的全球化管理——运营与金融”“如何建设多平台之上的国际品牌”连续三场讲座,令人耳目一新,康泰纳仕国际集团采取非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全球各区域公司各自独立运营自身媒体的内容编辑与广告经营,内容与广告部门严格分开管理,国际总部进行预算控制、市场研发、分享各区域市场经验、促进各区域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建设,出版环节统一管理,如此,既保障了各区域公司的经营主动权,又确保了国际集团整体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受同学们的委托,我把一本《论语》送给了查克,而丽兹则主动要我们送她一本林语堂先生翻译的中英文对照版《道德经》,她和她的中国丈夫最喜欢的典籍,就是这本老子的哲学著作,来自康泰纳仕中国公司的战略发展总经理蔡荣生老师,陪同我们听完全部课程后,带上了一本《弟子规》,要去送给他住在新泽西州的美国女婿,让小女婿感受一下来自中国的文化与礼仪。
日子过得飞快,我们还在纽约拜会了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旗下美国和法国公司极其优秀的同行,交流了国际版权及数字出版业务合作的业务细节,在雪城大学纽豪斯新闻学院聆听了品牌战略课程,探究了新媒体技术最新应用的成果,在哥伦比亚大学,瞻仰了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现场。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与交流,课堂之外,我们还有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一位学员不小心丢了手机,赶回遗失处寻找时,发现两个美国小姑娘已在手机旁守候了半个多小时;恰巧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位学员李郁、老秦,和全班同学一起聚餐时集体唱起了生日歌,邻桌两位来自阿拉巴马州的美国男士,送上几瓶红酒以表祝贺,于是,互换礼物,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歌声飞扬,异国他乡的友情的确令人难忘。最幸运的一刻:当我们参观完几家博物馆,乘坐大巴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恰逢在美国访问的习近平主席的车队即将经过,我们迅速下车,和当地的华人华侨一起,高举着五星红旗,加入到街道两边欢迎的人群中,当车队经过、欢呼声响起,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虽在异乡,我们的心脏正和着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一刻,我们手中的五星红旗,也是无比的鲜艳美丽。
在圆满结束一个阶段培训课程后的午餐会上,我代表同学们致答谢辞时,引用了费孝通先生的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的确如此,异国他乡短短两周的培训,我们从来自纽约、伦敦和巴黎的同行们的身上,学习和领悟到了很多很多,与此同时,我们也从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赏的目光与言谈中,感受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