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航天报社:变主题报道为融合产品

2015-10-2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琦

  在简陋的厕所里搞火箭发动机试验,特大山洪泥石流几乎将航天某基地从地球上抹去,而一年后该基地恢复生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发生在三线基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直激励着航天人创新创业、自强不息。

  今年正值我国三线建设50周年,中国航天报社策划推出“重走三线路 精神永传承——纪念航天三线基地建设5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自5月26日该主题报道拉开帷幕后,在历时近3个月的采访报道中,报纸与新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地生动展现了航天三线基地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推出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新闻产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等渠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全媒体式传播,受到多方好评。

  好故事守融合之神

  50年前,我国在西南三线地区开始建设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信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形成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

  中国航天是我国国防工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拥有三线企业最多的行业之一。为了纪念我国三线建设50周年,弘扬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展现航天三线企业50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鼓舞、激励广大航天人特别是航天青年在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的新辉煌,中国航天报社策划开展了“重走三线路 精神永传承——纪念航天三线基地建设5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

  17个报道组奔赴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湖南、广西、河南、浙江等地,行程5万余公里,在《中国航天报》以14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发表数十篇稿件、上百幅图片,同时在报社官方微信“微航天”播发原创微纪录片视频10余部,中国航天网制作了专题,微博、手机报紧密配合跟进。

  为写好开栏第一篇报道,文字记者陈立、摄影记者王磊深入贵阳、遵义两地,用7天时间,采访16位航天人,形成采访笔记2万余字,拍摄图片700多幅、视频500多分钟。“我们希望能为历史和未来写作,所讲故事跃然纸上,提供真实、具有时代感和温度的非虚构稿件。”陈立表示。

  5月26日,2700字的《代号061:几度风雨 几度春秋》精缩版刊登在《中国航天报》,7000字的全文、11分37秒的微视频呈现在中国航天报社官方微信上。一周之内,全文在微信上的阅读量超过3万。而当时,报社官方微信开办不到一年,粉丝量刚刚过万。

  至8月14日最后一篇《代号067:凤县,奉献!》结栏,该大型主题报道结束,共刊登稿件17篇。每一次精心推出一篇三线建设文章,讲述一个航天三线基地建设的故事,都赢得了各方赞许,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上的总阅读量超过了百万。

  “真人、真事、真心、真情……”“曾经的三线人,永远的三线魂”“向撑起祖国脊梁的航天人致敬!”“回看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始终如一的伟大精神必有航天精神!真正撑起民族脊梁的事业之一必有航天事业!”……很多读者如此反馈。三线建设的动人故事,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让我国航天系统内的30多万职工再次受到三线精神的洗礼。

  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赵屾说:“这些从大山中挖出的热乎乎的三线报道,告诉读者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告诉世界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国脊梁,也让报社青年新闻工作者经历了一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

  主题报道创融合之新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融合必须向深度迈进、各扬所长。为此,中国航天报社以此次主题报道活动为试金石,首次推出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新闻产品,为报社开展融合式传播拉开了序幕。

  在策划之初,报社认识到,三线建设故事丰富、可读、感人,应创新新闻采访模式,在强调新闻可读性的前提下,突出新闻的可视性,增强媒体融合度。

  文字记者采访时,摄影记者采集视频,双管齐下,一次采集;在视频制作中,二者沟通交流,精诚合作,开创了报社记者同时采集文字、图片和制作音视频内容的先河。

  每推出一篇三线建设稿件,报道组都会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多次生成,精心推出有针对性的新闻产品,实现多元传播,这开创了报社新闻产品制作播发的新模式。

  在中国航天报社社长冯春萍看来,此次尝试初步验证了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潜力。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才是报社努力的方向。

  为了经营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文化衍生产品,盘活文化资源,报社正在利用此次大型主题报道的成果,集结有关新闻作品,出版书籍、音像制品等,转化这一文化成果,做成弘扬航天精神的教材,进一步传播航天文化。

  锻炼队伍拓融合之路

  深入高山、深谷、密林,采集三线故事,感受航天精神,对报社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实干兴邦,什么是坚守奉献,什么是中国脊梁。

  93岁的姜延斌老人虽然身体不好,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记者讲了3个多小时的三线建设故事。“采访航天老前辈、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在感动读者前,我自己已被深深打动。”《代号062:大巴山中挺起的航天脊梁》的文字记者许斌说。

  在走访航天三线基地时,除了手中的笔,不少文字记者还尝试端起摄像机,专门为报社新媒体拍摄微视频。“如今,大家都在谈论本领恐慌,而我们在主动锻炼另一项本领。”《代号066:远山里的家园记忆》的文字记者倪伟表示,“媒介融合大有可为,记者本领的增长空间也很大。”

  8月中旬,在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选拔赛中,《代号067:凤县,奉献!》的作者姚天宇深情地讲道:“在采访中,很多三线建设者告诉我,来到三线,他们可能远离了父母,可能远离了爱人,可能远离了舒适,可能远离了繁华,但是他们走近了自己的信仰。”他说:“通过走访三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得到了一次深度净化。”

  对于中国航天报社来说,“重走三线路 精神永传承——纪念航天三线基地建设5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收获颇丰。冯春萍表示,这次活动成功探索了机制,锻炼了队伍,坚定了信心,为报社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