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早期汉学期刊与汉语域外传播

201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厦门大学教授 方环海

  西方专业汉学正式形成于19世纪,而汉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期刊的出现。这些刊物或创办于欧洲本土,或出现在割让地及新开埠的口岸城市。从期刊的发展进程看,在晚清之前并无报刊,只有政府发布的类似公报的邸钞之类。从汉学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汉学英文期刊的出现,显示了汉学学科已具有专门的学术形态。汉学不再仅仅是少数人固守一隅的书斋之学,而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学问;汉学期刊也不再仅仅是向西方传播中国知识、建构“中国形象”的主要途径,更是西方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方方面面知识的核心载体。

  早期汉学期刊概观

  客观而言,早期汉学期刊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随着中国的被迫对外开放,以基督教传播为背景的汉学期刊逐渐向中国境内发展,并逐渐增加了许多科学内容。到了19世纪,类似的汉学期刊已有数十种。这些刊物的阅读对象多是居住在中国各地的外国商人,比如《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北华捷报》(1850年,上海)、《福州府差报》(1858年,福州)、《汉口时报》(1866年,汉口)、《厦门航运报导》(1872年,厦门)、《北方邮报》(1880年,天津)、《之罘差报》(1894年,烟台)等。传教士所办中外文期刊其意旨各异,不过确实有些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实则是窥我虚实,为彼邦收集信息之间谍,其利用一切便利的机会监视中国,甚至中国“偶有举动,有逾月而播闻彼都”,连中国出版的邸钞,在外国也都有寄阅,当时中国发生的事情,“西人无不周知”。

  根据国家图书馆与许海燕的记述,在这一时期比较纯粹而专业性强的常见英文期刊主要有《中国丛报》、《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报》、《教务杂志》、《中国评论》等。另外,除这些常见的期刊外,还有一些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汉学英文期刊,不过由于存世量极少,国内非常罕见,这方面期刊主要有《广州杂志》、《中国杂志》、《中日论丛》、《中日释疑》等,多由西方专业人士负责编辑。

  这些汉学英文期刊,就试图向西方社会公众反映19世纪中国各个方面的情况,因其客观上传播了有关中国的知识,从而构成了19世纪西方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些英文期刊也曾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占据强势话语权的历史见证,其内容的传播,逐步构成了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形象”本身,甚至也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价值评判。

  汉语国际传播的域外视角

  在走向世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汉语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应尝试“互为主观”,以消除成见,反省并丰富自我,同时与其他语言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就汉语域外传播研究而言,通过系统整理这些稀见汉学英文期刊文献,梳理汉语在异域传播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发掘出双方语言文化体系中的共性因子与异质元素,正是西方英文期刊研究的深层学术价值所在。可以说,西方汉学中英文期刊中的汉语知识建构得益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双重文化视域,也与汉语在西方的传播密不可分,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如何有效梳理汉语在异域传播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分析中西语言的互相认同的复杂动态过程,解释汉学英文期刊对汉语与汉字所产生的认知偏差问题。在西方人看来,中文和“任何其他语言一样,有其自身的普遍原则或构成规则”,汉语语句的所有成分都“能够通过各类助词或每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而清晰表达,而且汉语句子有特定的语法结构,违反了它也就破坏了这种语言的法则”。无论是在汉语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汉语都有极其丰富的表达或描述手段,这与中文语法的简单性特征构成矛盾。同时,由于中文作为非拼音语言的独特性,西方基本上将中文当作以“野蛮时代”人类语言习惯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表意文字”。摆在目前的研究任务就是需要分析与解释西方对汉语与汉字的认知偏差。

  二是如何深度利用英文期刊等域外汉学文献,凸显对方文化中的汉语文化痕迹问题。稀见英文期刊等域外文献传播的汉语文化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心理接受惯性,在西方汉学盛行区域的话语权威地位不容忽视,如钱宗武教授所言,没有一个国家会无视自己文化在异域的传播与积淀,而英文期刊作为域外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可否认与回避的历史印迹。如何深度利用英文期刊等域外文献凸显对方文化中的汉语文化痕迹,激活历史记忆,提升文化自信,增大对话话语权重,形成对话优势,探索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途径,值得当下的国际汉语教育界同仁密切关注。

  可以说,在中外文化交流与语言文化体认的大视野下,综合考察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的历史背景,考察其记载的汉语史实,并重点讨论这些期刊在汉语域外传播过程中的贡献,有助于揭示西方英文期刊对汉语认知与知识建构的历史信息。在系统整理西方稀见英文期刊中汉语资料的基础上,析取汉语的特征信息,结合其他常见的英文期刊与汉学论著进行比较,是研究西方汉学中汉语特征问题的必要前提。

  当然,我们也看到,收集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中的汉语文献,需进行第一手文献资料的编目和阅读等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综述、描写,从而全面掌握稀见英文期刊中的汉语研究文献。另外,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中的这些汉语研究文献属于异质材料,需要将之与其他英文期刊作参考比较,同时运用语言类型学研究理论与方法,需要将汉语研究的历史嬗变放在汉语域外传播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将汉语特征研究引向传播学领域。

  汉学期刊对汉语研究的独特价值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即以汉语研究而论,汉语在西方的传播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传教士们“在学术研究方面致力最多的一个领域”,汉学英文期刊中对汉语的描述与汉学家的论著遥相呼应,直接促成了19世纪汉语研究高潮,对汉语的认知也就抹上了一层“他域”的色彩。利用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中的汉语文献,结合其他学科解释中西语言认知的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过程,剖析其中的特征与演化规律,就为西方汉学中的英文期刊文献整理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一视角可以转变学界汉语研究仅仅站在“本土”视角的局限,采用“本土”与“域外”并重的学术视域。

  西方汉学中包括英文期刊在内的汉语知识建构虽缘于传教的需要,但是他们对汉语的理论分析,非常集中地存留了早期汉语传播与汉语特征研究的语料,弥补了我们国内汉语学界相关研究的不足。不论西方汉学中的汉语研究形态如何,但总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既没有必要为其大唱赞歌,也没必要一棍子彻底打死,西方对汉语认识的主观抑或客观、错误抑或正确、片面抑或全面,总是为我们提供了“他域”的思路,对汉语传播与汉语特征研究而言,我们的汉语传播研究也不能仅仅站在“本土”的视角,而应该采用“本土”与“他域”并重的视角,早期西方汉学的英文期刊文献应该在汉语传播与汉语特征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认知与知识建构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系统,其建构与演化具有语言学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汉语域外传播与研究存在着国别化与语境化差异,因此汉语特征研究有不同的类型学模式,在历时与共时层面也存在动态性,对国际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来说,更具独特价值。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与汉语域外传播研究”负责人、厦门大学教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