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晓勇,生于1976年,1997年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至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工作,2010年6月任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人事处(老干处)处长,2014年1月任江西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社长。
□本报记者 左志红
江西教育出版社今年30岁了,作为一家地方教育社,该社在过去的30年里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媒体融合如火如荼的当下,在教育出版日新月异的今天,江西教育社将如何发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社总经理、社长廖晓勇。他谦称自己“从事专业出版的时间并不长,也只是一个小学生”。他表示:“站在江西教育社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我将着力推动出版社做好‘两个转型’:由传统出版的经营者向文化教育相关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型,由传统的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运营商转型。”
传承30年优秀特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古语有云,三十而立。进入而立之年的江西教育社,在过去的30年中为中国的教育出版业立下了什么?有哪些优秀的特质可以传承?
廖晓勇:三十而立,立家、立身、立业。对一个人来说,30岁是走向成熟的年纪;对一个单位来说,30年是事业发展成功的阶段。对我社也是如此,过去的30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30年,也是创建辉煌、繁荣发展的30年。
江西教育社如今在业界已是一个挺有影响力的出版单位,我们既为之感到自豪,更感恩于一茬又一茬的前辈。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这是我们作为后辈应该永远铭记、传承和发扬的。
过去的30年,我们立下了四个“专”:第一,专守文化责任,服务大局,把握导向,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第二,专业服务教育,开发品牌教材教辅,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第三,专注弘扬文化,繁荣学术,在经典出版、学术出版等方面,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第四,专心改革创新,出版社事改企,企转制,成为上市文化企业的一分子,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机制体制,打造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现代文化企业。
30年来,我们不忘文化使命,不变初心。赣教人锐意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作风,崇尚行动、追求高效的理念,代代相传,一以贯之。赣教人这些优秀的特质,是江西教育社得以迅速发展的根基,是江西教育社卓越的文化特质的传承。
着力促进“两个转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全国出版社乃至教育类出版社中,江西教育社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体系?“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社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廖晓勇:2015年,江西教育社预计年销售3.3亿元,净利润4000多万元;截至今年9月,总资产达5.3亿元,净资产4.1亿元。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发布的全国550多家出版社综合实力排行榜,江西教育社资产、销售、利润等综合指标列全国出版社第55位,在全国教育出版社中列第16位。
“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社将加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由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运营商转型,由传统出版经营者向文化教育相关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型。按照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赵东亮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跻身全国出版社50强,在地方教育出版社排名进入前列,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出经验,在市场化转型、结构调整方面出经验。
加速推进“五化”建设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未来,江西教育社将如何实现“两个转型”?
廖晓勇: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速推进“五化”建设:
第一,调结构,加速推进市场化建设。重点在开发市场教辅品种、大力开拓省外教辅市场、扩大市场图书规模与市场份额、加快职业教育和行业教育出版等方面下功夫。
第二,塑品牌,加速推进专业化建设。重点在提升编校服务质量、加强自主选题策划能力、策划实施重大出版工程、打造市场畅销书和常销书、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促转型,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重点在完善数字资源平台、深度开发二维码项目、做大电子商务经营、探索自助众筹出版业务、打造线上线下教育培训O2O平台、积极寻找对接“互联网+教育”项目等方面下功夫。
第四,强融合,加快推进平台化建设。重点在打造教学研究与出版服务平台、国际教育交流服务平台、互联网创客孵化服务平台、教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平台,围绕延伸价值链、业态转型、产业协同,寻找与实施重组并购、资本运作项目等方面下功夫。
第五,激活力,加速推进职业化建设。重点在管理增效、机制创新、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