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永恒的情怀 不变的初心——写在江西教育出版社成立30周年之际2015-10-2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左志红
2015年,坐落在赣江之滨、滕阁之畔的江西教育出版社30岁了。 30年前的2月15日,江西教育出版社从江西人民出版社中“脱胎而出”。彼时,这个初生的“婴孩”十分瘦弱,仅有10多名员工、10万元启动资金、4间办公室。如今,他已长成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一个拥有150多名员工、下辖5家子公司、包含两报三刊两网、年销售3.3亿元、总资产5.3亿元的现代化出版企业。 对一代代赣教人来说,这30年来,随滔滔赣江流逝的,是风云变幻的岁月;伴巍巍滕阁留下的,则是不曾改变的初心。 不变的是传承经典的情怀 30年来,江西教育社累计出书1万余种,印数9亿余册,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约500次。其中,不少是可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的具有重大文化传承和学术积累意义的经典名作,也不乏季羡林、金克木、王元化、王云五、李学勤、陈景润这样灿若星辰的大师级作者。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把他的文集放在江西教育社出版,他对江西教育社的评价是“腰缠万贯,一身正气”。1999年,24卷本、近1000万字的《季羡林文集》喜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季羡林在该书《自序》中特别提到江西教育社的老社长熊向东等人,称“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这个《文集》是决出不来的。熊向东同志热心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华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也和江西教育社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95年、1996年,江西教育社分别推出李学勤等主编的《长江文化史》《国际汉学著作提要》。2001年、2003年,该社又分别出版了李学勤的专著《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和他主编的《黄河文化史》。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也在江西教育社得到修订。2013年,江西教育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深度合作,推出了《中国通史》(第二版)。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被学者誉为“最全面、最详尽、最系统,是真正的通史”。 …… 一家地处我国华东一隅的地方教育社,缘何能受到这么多大家青睐、出版这么多经典、拿到这么多大奖?江西教育出版社总经理、社长廖晓勇回答说:“对一个出版人而言,情怀始终是第一位的。弘扬文化、传承经典,是熊向东、梁凯峰、张居中、周榕芳、傅伟中等历任社长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代代赣教人不变的情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教育社就在北京组织专家学者座谈,请他们对出版社的图书进行评价,为出版社的发展建言献策。该社副社长吴明华回忆说:“当时出席座谈会的,有季羡林、任继愈、许嘉璐等大家和学者。” 进入新世纪,第5任社长傅伟中于2007年提出“重开经典之门”的出版理念,表达了赣教人对经典出版的怀想、敬仰、追慕和传承之情。他的继任者廖晓勇也承继这种情怀,并予以诗意的表达:“我们只愿更多的好书破冰而出,在商业之外,重开一道经典之门,在寒冷中点起一堆炉火,照亮这风雪中的小径,温暖过往的朋友……” 当下,在“重开经典之门”理念的指导下,江西教育社正在陆续推出的经典著作,有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王云五文集》,这套书约700万字、拟分11卷14册,今年将整体与读者见面;有江西地方文献中卷轶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古籍“豫章丛书”,所收129种古籍均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有收入深度原创性学术专著的开放性丛书“鹅湖学术丛书”,目前已推出以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手稿》为代表的一批向中国现代小说经典名著敬礼之作;还有与李学勤先生签下的国学研究扛鼎之作《国学史稿》,该书将于明后两年陆续出版。 不悔的是服务教育的初心 出版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读者是出版工作的价值元点。30年来,作为一家地方教育社,江西教育社一直把“服务教育”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深耕文教主体”,是江西教育社的又一出版理念。 “我至今不能忘怀,我们推出江西省第一套地方教材后,师生们喜爱的笑脸。”傅伟中曾撰文写道。在教材出版方面,江西教育社主动对接教育发展新需求,先后新编、修订了《古诗词赏析》《人杰地灵诵江西》《劳动与技术》《高中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等地方教材;还积极策划南昌、抚州、吉安、萍乡、新余、上饶等地的市情知识普及读本,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本着做“品牌教辅的研发者、有效学习的倡导者、提高成绩的助推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的理念,江西教育社整合教辅资源,着力打造中国教辅领先品牌——“芝麻开花”。如今,“芝麻开花”品牌下衍生了“完美课堂”“领航新课标”“达标训练”等系列子品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辅读物产品线,如文字作业本、寒暑假作业、“全程设计”同步系列、“快乐学习大本营”等。 “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书系”是江西教育社近年来的一大出版特色。回想起《新童谣》的策划过程,傅伟中至今记忆犹新,“有段时间,社会上普遍流行一些格调不高的段子,这股风也刮到了校园里,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鉴于这种情况,江西教育社组织编写出版了《新童谣》。由于这些童谣来自民间和群众,结合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加上语言优美,因此受到少年读者的交口称赞,出版后总计发行了150余万册。”此外,江西教育社还出版了为沉迷网络的孩子抹去心头阴霾的《网络妈妈》,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范本的《我和老伴甘祖昌》,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中外道德警示100例》等。 中小学学生辞书工具书是江西教育社的拳头产品。该社已累计出版100多种学生工具书,其中《小学生标准字典》和《小学生标准词典》等品种销量长期位居开卷同类排行榜前三位。 品牌期刊也是江西教育社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品。《疯狂英语》自2006年更名后,凭借新颖的栏目设置和精益求精的编校质量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月发行量曾逾40万册,成为我国市场零售量最大的英语期刊之一。 不渝的是创新转型的意识 在心底,我们珍藏着一种操守——不创新,毋宁死。 我们所从事的就是创新的事业、创新的产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很强的创新力。 …… 这一句句箴言,是赣教人关于创新的思考语录。创新基因、创新文化,已深深融入赣教人的血液中。正是在创新观念的引导下,江西教育社在省出版业内创造了若干个第一:第一个尝试自主发行,第一个尝试多种经营,第一个开设社办书店,第一个建立精装书生产线,第一个实现利润破千万,第一个实现销售收入破亿,还第一个建起了自己独立办公的场所。 “早在1998年,江西教育社就在北京成立了‘三思’工作室,面向北京的专家学者组稿。当时进驻北京的地方社还不多,江西教育社是地方教育社中的头一个。”老社长周榕芳在电话中跟记者聊起当年岁月。他说,当时江西教育社出版的一套很有影响的科学人文丛书“三思”文库,还有以8位北京学人为作者队伍的“学问中国”系列,就是“三思”工作室策划的。 在用人方面,周榕芳也打破以往按资排辈的惯例,不拘一格选拔领军人。他在发给记者的短信中写道:“选择了傅伟中接班,使该社事业继续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傅伟中已成为中文传媒的总经理。” 担任江西教育社社长兼总编辑长达10年之久的傅伟中是江西出版圈有名的“点子王”,他的“金点子”从不过夜,“我想到一个新招,就会立即打电话召集中层探讨、落实”。他把自己多年媒体活动策划的经验运用于出版,“万枝玫瑰映红读书周”系列活动,赈灾诗集《撼动的情与魂——5·12汶川大地震诗祭》义卖活动,都是他策划的。他给记者讲述了江西教育社旗下杂志《小学教学研究》的创新转型案例。《小学教学研究》虽然是江西唯一的专为小学教师服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但由于多种原因,多年来一直处在亏损之中。傅伟中2004年任社长后,把理事单位制度引入杂志社,并策划了“滕王阁之春:全国特级老师经典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使该刊实现了由出版期刊向经营期刊的理念转变。该刊2008年就开始止亏,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830万元。 2014年1月,廖晓勇上任后,在前任社长傅伟中打下的基础上,创新经营模式,推动该社与王后雄教授、湖北永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了第一套市场教辅《王后雄状元考案》;丰富产品板块,开拓少儿教育、职业教育、老年阅读等出版业务;延伸产业链条,挺进国际教育交流、出国留学中介、外语培训市场;参股“荷道文创”艺术品金融项目,打造多个数字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出版社由传统出版经营者向教育出版服务商和文化教育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型。 不忘的是化人惠民的责任 一个优秀的文化企业必定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30年来,江西教育社时时不忘“文以化人”“文化惠民”的社会责任。 在希望工程爱心机构中,江西教育社榜上有名。在方志敏烈士家乡弋阳援建的“怀志希望小学”,在科学家吴有训家乡高安援建的“怀训希望小学”,就是最好的见证。 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江西教育社尽显大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西教育社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了人民币10万元,并两次组织全社职工捐款达6万元。同时组织出版赈灾诗集《撼动的情与魂——5·12汶川大地震诗祭》,仅用不到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组稿、编辑、出版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义卖近万册,所得书款30万元全部捐给了江西省对口支援的小金县,用于兴建“昌金大桥”。 在推动全民阅读的大潮中,总有江西教育社的身影。每年世界读书日所在的那个星期,都会有万枝玫瑰伴着书香映红南昌街头,成为当地一道城市文化景观。这是江西教育社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9年的“万枝玫瑰映红读书周”系列活动,在这期间,凡是进店买书的读者都可获赠一支玫瑰。 对待自己的员工,江西教育社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他们送去人文关怀。 为了帮助员工快速成长,江西教育社编辑制作《编辑校对工作手册》,举办“滕阁之风”编辑讲坛和学习沙龙,组织各类大规模培训,带领青年编辑前往大型书展观摩学习,设立专业技术人员双重职业发展通道。 为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江西教育社为员工建立起各层次的保障体系,为全日制大、中专学历员工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完成了全体员工“五险”和公积金的调整工作,为单身外地职工安排宿舍并配套基本家具家电,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江西教育社充分发挥党支部及工会、团委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运动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30载辛勤耕耘书写灿烂篇章,30年历史积淀铸就文化品牌。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西教育社整装再出发。我们相信,永葆一颗初心的江西教育社,必将收获更加美好的明天!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