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台北书店漫游:书,化作人间寻常物

2015-10-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带有“书”字的招牌林立

 
  台北人气质中独有一种文雅和书卷气,这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分不开,也少不了书店的作用。

  神话般的诚品、特色鲜明的独立书店、摇曳着旧书香的二手书店……台北形形色色的书店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让人想一探究竟。

  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自打听说重庆南路是台北书店街,我便发愿要从头到尾走透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条街书店和出版社过百家,只要买书大家就想到这里。茉莉二手书店执行总监傅月庵先生撰文回忆,逢年终打折,店门口红布条翻腾,熙来攘往的人潮,加上骑楼下的书报摊,往往挤得水泄不通。这里曾是台北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精神驿站,几代台湾菁英都受到书店街的哺育。

  我走进的第一家是公职书店,满眼考试复习资料,看起来很单调。随后到了垫脚石书店,一进门右手边是手表、文具、袜子、光盘,左边却是严肃是法律、职考、建筑等专业书籍。一到二楼,如同呼吸到熟悉的空气,因为这里的国学文史和小说都是我看过或想看的书。看到一种巴掌大的口袋书,质地朴素的封面特别可爱。问店员小姐生意好吗,她笑:“在撑。”

  小书斋招牌下是直通二楼的楼梯,门旁贴着开设书法班和篆刻班的广告,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去了。里面果然都是书画方面的碑帖、纸墨砚印章石等。一位少妇带着孩子来买毛笔,老板淡淡招呼着。老板说:“40年前我们小学周记都是用毛笔写的,现在除了师院考教职,没人用毛笔了。有课也没人敢教,因为连大学教授也不会写字了。”到这里学书法篆刻的都是社会上的爱好者。

  成立于1953年的三民书局拥有图书十几万种,被称为“图书馆式”的书店,还拥有自己的网络书店,来买书看书的读者不算少。空调凉爽、音乐轻柔,一切安静徐缓,没有生活压力带来的躁切。这么多的书,总有一本书你想看的。抽出本跑步的书,看如何选跑鞋,如何调整呼吸,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沉浸许久,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

  一进天龙图书就觉得好亲切,满眼横排简体字,一看书脊,竟然是大陆出版社出的!中医、计算机、理工、美术,本本内容扎实。沿书架还贴心地放着小板凳,有塑料的,有木头的,看累了就坐。交钱买书时不禁问收银员“老板是大陆人?”她说是台湾人。

  金石堂在大陆声名不显,却是台湾第一大专营连锁书店,1983年由高砂纺织创办,其现代化宽敞明亮的空间设置对堆得满满的传统小书店形成强烈冲击。它首创台湾畅销书排行榜,安排作家、歌手到各店签名演讲,创造了台湾的书店文化,连诚品书店“今夜不打烊”都受它启发。遗憾的是,一个狭长脸的女店员态度极差地坚拒拍照,让我无法展示它窗口阅读区的光影之美。在几个全是台湾历史人文饮食的书柜前,我伫立翻看良久,心绪复杂。



沈荣裕对书店街未来仍抱乐观态度

  “书店不会消失!”

  和大陆的实体书店一样,台北书店街在衰落——2013年9月,在重庆南路经营40多年的儒林书店贴出歇业告示;2014年11月底,书乡林书店“结束营业、全馆特价出清”;2014年12月,作为台湾知识文史库的商务印书馆迁往新北市新店区……但这里依然是台北书店最密集的地方,店主们为自己的生存奋战着。

  “我们要在这条街的餐厅、咖啡馆、商务旅馆、银行里设立‘友善阅读空间’,放置书架,每月更换20本书,让整条街仍有书香。”承蒙已是半个“在地人”的同事吴亚明介绍,我见到了台北市重南书街促进会理事长沈荣裕,没想到他就是专卖大陆书籍的天龙书局的老板。利用每年向政府申请到的推广图书经费,9月底,他们还举办了第三届“发现书街的美好价值”活动,只要在重庆南路购物满300元新台币,就可自行选书一本,吸引市民扶老携幼而来。

  他坦承因网络购书和经济景气下降,书店在苦熬,“现在包括职考,只剩下12家书店了。但我想不会再垮了,剩下的都是经历过考验的”。



商务印书馆招牌仍在,里面已变成商务旅馆

  他头脑精明,有意识地做差异化经营。天龙书局10年前转型专售内地简体书,因为书价不到台湾繁体书价的一半。他与浙江博库书城合作开店,一年就卖了1000万元人民币码洋。他还准备租下对面的店面,让大陆出版社展示、交流、交易,做成两岸出版业图书交易中心。

  为应对房租上涨,他在前门脸开了咖啡座,两年收回成本。我笑问干嘛不干脆开咖啡馆,他的回答让人肃然起敬:“我开了36年的书店,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开书店,做书的奴隶,我和书不可分离。每天看着客人,和他们聊书的话题,是最快乐的事情。”沈先生读中学时,常被不喜欢人看白书的旧书店老板驱赶,他当时就立志做书店,要卖得便宜,让人随便看。

  他说:“书店不会消失!因为阅读是一种习惯,书的嗅觉、触觉不是电子终端能代替的。人也会念旧,可能二三十岁看手机,到四五十岁到书店买几本书收藏,重温翻页的感觉。很会看书的人,变坏都不容易。”



专卖自己出版的新版线装书的世界书局

  多元化的另类生存

  谈到台北书店就不能不提诚品。今年8月4日,台北诚品敦南店因1999年首创24小时营业模式,成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选出的17家“全球最酷的书店”之一。

  如今的诚品已成传奇。2012年,有1.2亿人次光临诚品,其中200万是观光客。在信义诚品,即便是主营书籍的二三层,周围也有一圈时尚店铺。我走进一家,售货小姐说所有的货品都由老板从法国挑选,一件很有格调的麻布睡衣折成人民币居然要一两万元!诚品专营的一层创意店面中,日用品被用心设计,年轻的男孩女孩在这里游逛,人气很旺。到6层就是著名餐厅进驻的地方了。

  和金石堂一样,诚品也是由业外有心人开办的,大概外行不易受固有藩篱的限制吧。创立人吴清友原是卖观光饭店设备的业务员,31岁时接下公司全部股权。当时台湾高级饭店已趋饱和,吴清友及时转型,创办了以建筑、艺术书籍为主的诚品书店,最终确立了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相互交织的风格。

  诚品卖的不仅是书籍,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每家分店图书面积不等,信义、敦南及火车站店就只占20%-30%,其他为服装、文具、家具、化妆品、手工艺品、美食、艺术品、亲子乐园等。刚开张时被讽为“造作的布尔乔亚优越感”,十多年后,诚品风格几乎成了台北乃至台湾文青的终极追求,带文艺范儿的衣食住行各种诚品“道具”尤其是书籍,使诚品成为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这是一种奇特的经营策略——“以书店为品牌,用百货来营利”。政府支持创意,地产商低价请诚品入住,诚品作为二级房东高价出租部分店面。诚品高层认为,台湾书店业的凋零,是经营模式问题。专业经营不是不好,但应该配合现代人生活的改变,采用新形态经营。

  我有些困惑,在诚品,书籍的纯粹性似乎丧失了。书店以复合多元的方式存活下来,最终能引导读者回归到书本身吗?就如水牛书店,卖书的同时,也卖无污染的米、肉、蔬菜,甚至提供视障按摩。政务官出身的店主罗文嘉对此却毫无违和感:“都能让人身心感到舒服。”

  从传统书店到金石堂连锁书店,再到成为时尚生活坐标的诚品书店和此熄彼亮的独立书店,人们看的书可能变浅了,但书和人生活的关系变得更近了。不管我们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观察、评论,台北的书店就是这么发展、变化、生存下来的。这条线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书,变成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书,不再那么崇高,但也没有湮灭。这些精神食粮,以奇怪的生态继续发挥着本然的力量。(张稚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