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规划师》杂志社副社长熊元鑫接受人民网嘉宾访谈2015-10-23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南宁10月22日电 10月22日,《规划师》杂志社副社长熊元鑫接受人民网嘉宾访谈,向大家介绍了《规划师》杂志刊物,畅谈《规划师》·深圳论坛、“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机遇、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发展以及杂志社未来发展设想等话题。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规划师》杂志在广西期刊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今年刚好是《规划师》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规划师》杂志社熊元鑫副社长,首先请熊副社长给大家介绍一下《规划师》杂志是怎样的一本刊物? 熊元鑫:《规划师》杂志创刊于1985年,1998年全面改版,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后重新定位,确定《规划师》是一本面向城乡规划实践以规划工作者为核心的人文化刊物。 历经多年发展,《规划师》已成为全国规划业界公认的三大期刊之一。在定位上,三大期刊各有所侧重,北京的《城市规划》偏向城乡规划政策与理论研究,上海的《城市规划学刊》偏向城乡规划学术探讨,而《规划师》则是偏向城乡规划实践。 主持人:《规划师》杂志的办刊宗旨是怎样的? 熊元鑫:《规划师》的办刊宗旨带有很深的服务性与实践性。坚持立足于城乡规划行业,服务一线设计人员,严格按照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城市规划行业为导向,以推动城市规划科学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杂志的宣传喉舌作用。 主持人:创刊以来,尤其是1998年杂志社全面改版以后,《规划师》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年来杂志取得了哪些成绩? 熊元鑫:《规划师》杂志获得的荣誉如下:多次荣获“广西十佳科技期刊”“广西期刊协会装帧设计优秀期刊”等奖项;2013年荣获“广西双十强报刊—广西十强期刊”称号;在核心期刊的入选方面,2006年、2010年、2014年《规划师》连续三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2012年、2015年《规划师》连续三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2015年入选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4年被评选为首届“中国最美期刊”。 主持人:据悉首届“中国最美期刊”是从全国近万种期刊中评选出百家最美期刊,那《规划师》杂志在装帧设计方面有什么特色呢? 熊元鑫:《规划师》杂志既然为学术性期刊,就必须在装帧设计上也与内容一样,保持其沉稳、严谨的风格一致。期刊封面设计遵循庄重、大气的原则,并力求以简洁的图形,展现其深厚的内涵。整体设计简约大方,印装精美,给人以舒畅、便捷、实用的享受。 此外,在印刷方面,杂志从原材料的选择、生产、使用、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均符合环保要求,属于绿色印刷产品。 主持人:杂志取得了这么多荣誉,您认为这其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熊元鑫:这些年取得的荣誉,跟我们“质量第一”和“主题化办刊”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 质量第一:从审稿、编辑、排版、印刷等环节严把质量关,符合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差错率保持在万分之一以内。 主题化办刊:在组稿方式上,走以策划为先导、主动约稿、命题组稿、来稿选登、采编结合的主动采编模式,加大期刊的“意化”比例,强调采编人员的导演作用;在组稿内容上,强化主题性。即针对规划界热点、焦点与难点问题,每期选定1~3个主题,充分发挥期刊的导向性和编辑的导演作用,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稿件质量。 主持人:能重点介绍下杂志的编审情况吗? 熊元鑫:我刊每个月收稿量在300篇左右,区外作者占到95%,每月稿件录用比例不到10%。审稿流程除了初审、复审和三审外,还会进行定稿会和主编定稿两个流程,相当于五审,这对我们杂志的质量把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刊的综合影响因子在全国近150种土木建筑类杂志中的排名从2011年的第20名到2012年的第6名,再到2013年的第4名。 主持人:杂志社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呢? 熊元鑫:我刊在经营运作上,一直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强调市场性和产业化,积极开展社会化办刊,增强办刊实力,积极开展多种广告经营,根据自身刊物特点,不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近五年来我社经营收入以年均15%的增长率稳步提高。 主持人:杂志发行情况如何? 熊元鑫:杂志的发行方式有邮局订阅、书店订阅、自主订阅和个性化订阅。每年十余万册的发行量,基本覆盖所有城乡规划行业领域,为业界交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主持人:刚才说的都是杂志,那么杂志社的组织机构是怎样的,人员情况如何,也请简单介绍下。 熊元鑫:杂志社的主办单位是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单位是广西师范大学。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刊的承办单位,多年来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杂志社设有编辑部、经营部、发行部、设计部和办公室,并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川渝、海口设有分支机构。杂志社共有员工29人(含兼职4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9人,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有13人。 主持人:听闻最近杂志社举办了一个论坛,主题是关于当前关注度较高的海绵城市吧?会议的情况如何呢? 熊元鑫:是的,8月我社在深圳举办了《规划师》·深圳论坛,论坛主题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这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办的。 我社每年都会举办2~3次全国性的大型行业论坛或会议,旨在为业界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也加强了杂志与行业单位间的联系,共同推动我国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搭建学术交流综合平台,推动城乡规划事业发展”这正是我社的企业使命。 主持人:今年中旬,《规划师》杂志社开展上门走访活动,这个活动意义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熊元鑫:自2011年以来,《规划师》杂志社每年都有计划的开展上门走访活动,主要走访的是城乡规划设计机构及教育教学机构,这个活动的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城乡规划行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需要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避免闭门造车;第二,通过与城乡规划设计机构交流,推动这些单位的学术科研发展;第三,开展相关的业务合作,实现共赢。 通过上门走访活动,杂志社与这些城乡规划设计机构或教育教学机构加深了了解,促进了今后双方深入合作的空间,达到了凝聚客户、展示品牌、提升形象的目的,拓宽了服务宣传渠道,增强了《规划师》的杂志品牌影响力,并达成了多项业务合作意向。 主持人:《规划师》杂志社每年都应邀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共同探索城乡规划教育。在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杂志社有什么想法?除此之外,杂志社与高校间有哪些合作交流? 熊元鑫:在教育方面,高校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用,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可以进行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教育经验交流,推动各地规划院校的发展。 杂志社与高校间关系比较紧密,首先高校投稿文章占我刊投稿量的60%,其次高校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后,很多高校在各地承接研究性项目,还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其中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行业前沿、热点的研究成果,我刊正需要这方面的文章,第三,每年杂志的论坛主题大部分都跟高校里的教授约稿,通过跟高校作者合作沟通,对稿件质量提升大有益处。此外,我刊还专门开设有“规划教育”栏目,专门探讨城乡规划学科教学理念方法的创新、课程设置等。 主持人: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数字化的冲击,传统媒体会有哪些机遇? 熊元鑫:“互联网+”时代,信息具有随时、随处、多端、免费、可编辑性、即读即传等特征,人们的阅读方式在改变,便捷、零散、量大的阅读方式冲击着传统阅读,在信息爆炸与快餐文化背景下,读者只关心内容、服务和用户体验,不关心服务由谁提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在下降。传播媒介与方式发生了巨变,多平台发布、多渠传播道,如网站、微博、微信、QQ等,未来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将会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总体发展趋势,转变为“融合型媒体”,最终实现媒体资源的重新整合,而数字化出版将是未来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社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主持人:杂志社数字化出版这块情况如何呢? 熊元鑫:目前杂志社新媒体平台运营已经走上了正轨,但在内容建设上还缺少特色,网站还有许多待开发的业务,新媒体人才的储备还不足。今后将探索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建设,拓展微博、微信的宣传与营销;利用网站资源开发经营性业务,打造属于《规划师》杂志的“互联网+”。我社也是广西第一家开设新媒体平台的学术期刊。 主持人: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您认为之后的城乡规划会向什么方面发展? 熊元鑫:大数据时代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时代对为城乡规划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体现在城市规划研究将从相对简单的观察转向更为复杂的模型模拟、城市规划研究将从片段的统计转向动态的演变,城市规划研究将从粗糙的集合转向精细的个体;挑战体现在当前城乡规划领域还未能真正解决大数据的共享这一问题,城乡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实践等相关研究都远远落后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此外大数据的滥用可能会造成伦理和安全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蓬勃发展,未来的城乡规划会有一些变革,如微观方面,利用大数据思维模式进行规划的前期调研、构建“多规融合”的数据共享平台、利用海量数据进行规划方案模型模拟;宏观方面,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的打造等。 主持人:对杂志社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设想? 熊元鑫:我们的愿景是将来《规划师》能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学术交流综合平台。 我们的目标:一是响应国家号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二是年产值继续保持15%的增长速度;三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四是提升杂志品牌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完)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