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高质量稿件奇缺 百年刊物《科学》杂志遭遇约稿困境2015-10-2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上海10月22日消息(上海台记者李雪梅)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100年前,我国第一代旅美爱国青年结成的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办了《科学》杂志,开启了在中国传播科学的新里程。创刊之初,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为此感慨:“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如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旗下的《科学》杂志,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却正遭遇着“约稿困惑”。 “约高质量的稿件难,跟一流的科学家约稿难”,《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段韬无奈地表示,这样的“困惑”几乎成为近年来的常态: 段韬说:“比如说我们某一个方面专题,总归希望是最强的科学家来给我们写稿,但是往往不一定能成功。我们跟科学家约稿其实已经很困难,约不到一流的科学家写稿。” 《科学》杂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学刊物,以传播科学为己任,开启了在中国传播科学的新里程。她也是中文文献中最早创用“科学精神”一词。如今,当这本有着“鼻祖”地位的杂志定位于高级科普刊物时,在科学家眼里的地位也有些“日薄西山”了。段韬拿同类型期刊《科学美国人》作比较:这方面SCIENTIC AMERICA他们做得很好,它其实也是一个高级科普类的,他们常常是一流科学家在写稿。有些都是诺贝尔获得者。现在科学家忙于很多杂事,忙于申请课题,反正各式各样的忙。 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指标有两个很重要的传统指标:一是能够拿到的研究经费,研究经费越多得到的绩效就越高;二是发表SCI文章,有的是每年一评估,每年一排队。排名靠后的研究组可能被取消。这两个硬性指标,就决定了科研人员不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他们所作的社会贡献,如科普报告和科普文章,都是不算绩效的。所以,要想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科研人员当然是选择最好的学术类期刊发表。对此,国际一流学术出版机构----自然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德克汉克毫不讳言:70年代时,来自中国的论文非常少,但目前来自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的数量已经占到我们期刊发表论文总量的20%。 为解“约稿困惑”,《科学》杂志本身在寻求创新,段韬说,开设公众号就希望以更加贴近的方式营造基础性创新氛围:“几篇比较精彩的文章一上去,就有人来转,包括赛先生、知识分子,要来转我们的文章。我们是希望在这方面跨步能够跨得快一些。” 《科学》杂志编委会主编会主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他希望科学家们不忘“传播科学”的初心:“上海正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百年的《科学》杂志应该再接再励,我们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应该身体力行,主动热情地投入。所以,我想我们今天纪念科学社和《科学》杂志100年,这100年是继承,更是新的起点。”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