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吉林日报》创刊70周年 回顾70年发展历程

2015-10-09 来源:城市晚报

  [导读]《吉林日报》(当时名为《吉林工农报》)开国大典的报道,是《吉林日报》新闻报道发展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亮点,是《吉林日报》新闻报道的里程碑。所发报道堪称吉林新闻史上新闻报道经典之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胜利,在中国东北,随着日本的投降,伪满洲国宣告解散等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急剧地改变了东北政治形势。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14年的吉林,由于其北靠苏联,东邻朝鲜,地处东北腹地,扼三省交通要冲,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很快成为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焦点。

  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前往东北开展工作。各解放区抽调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大批干部由陆路和海路挺进东北。1945年10月12日,蒋经国和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等国民党接收大员们抵达长春。这个时候,国民党临时接收大员王惠卿、霍鹏九由长春至吉林市,攫取了吉林省临时行政委员会代理主席和市公安局局长要职。由国民党控制的《吉林日报》和一些反动的油印小报纷纷出版,美化国民党蒋介石,污蔑共产党八路军。

  1945年9月初,早在3年前由延安派回吉林做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李维民,与东北抗联干部、苏军吉林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王效明接上关系后,由李维民、王效明和吉林市地下党员郑墉主持,在吉林市白旗堆子郑煜家后院召开中共吉林特支重建会议,推选李维民为特支书记,王效明为特支副书记,郑墉为组织委员。会议决定:发展党的组织,组建武装,宣传群众,创办八开油印报纸——《前进报》。

  当时我党在东北干部奇缺,一直找不到办报的合适人选,报纸未能按计划创办。此时,追求真理、倾向革命、伪满时期当过编辑、当时正忙于在长春筹办进步刊物的李之白需要苏联红军的办刊许可,特意从长春赶到吉林,找老同事白辛帮忙,白辛带李之白到吉林市北山小学找到联系人郑塏,郑塏又引见李维民和郑墉。开始,李之白请李维民帮助与驻吉林市的苏军联络,写封信给驻长春的苏军,许可他在长春办报,经过特支书记李维民与李之白彻夜长谈,将其留在吉林创办特支机关报。

  李之白回到长春,退掉了定购的新闻纸,借了500元钱(旧币),安排好了家里的事情,9月3日返回吉林,化名莫思宁,暂住在白辛家里。9月6日,李之白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先参与编辑刊印《前进报》,9月20日,李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特支经过讨论,决定由李之白任社长兼总编辑,谭莫伽任副总编辑,王世民负责电台工作。为了和国民党控制的《吉林日报》有别,决定此报取名《人民日报》。不久,中共吉林特别支部经过努力工作,得到了驻吉林市苏军的支持,经苏军政治部的批准,李之白以人民日报社社长名义没收了原伪满洲国时期吉林康德新闻支社(即后被国民党控制的吉林日报社)的全部资产。在原国民党的吉林日报社全体职工大会上,李之白郑重宣布:印刷工人全部留用,编采人员一律辞退。

  1945年10月10日,中共吉林特支机关报《人民日报》正式创刊。社址位于吉林市南大路公会堂南侧一座两层楼房(现吉林市重庆路34号)。楼下办公,楼上宿舍,后院印刷厂。

  保护革命舆论阵地与反动势力做斗争

  《人民日报》的出版,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势力的气焰。他们视《人民日报》为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将报纸扼杀于摇篮之中。一次,国民党当局唆使他们安插在苏军卫戍司令部的翻译,诬告人民日报社“私藏枪支”“扰乱治安”,蒙骗了几名苏军战士前来搜查报社,并将报社的工作人员押上一辆卡车,拉到市公安局,关进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同志们都没有吃早饭,又冷又饿,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国际歌》,以示抗议和发泄心中的愤怒。

  特支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去苏军政治部交涉。苏方表示他们并不知此事,遂派一位军官前去报社道歉和慰问,然后放出了全部被关押的报社同志。在这之前,国民党特务曾到副总编辑谭莫伽家中威胁、恫吓,让他放弃办报工作。但谭莫伽同志不畏邪恶,毅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这次阴谋失败后,他们并未罢休。同年11月11日,美国军舰载运国民党军队在秦皇岛登陆,运送杜聿明部队来东北时,吉林市的国民党人员又猖狂起来。他们先是组织两辆卡车载着武装人员,对我特支机关大院(北大街北头道德会旧址)进行突然袭击,因我早有准备,将他们顶了回去。其后他们贼心不死,又派王某带七八个人来报社搞“接收”。报社全体人员(包括工人、家属)一致抵制,和他们展开了一场“创办《人民日报》合法还是非法?”“对友党报社搞接收对不对?”的口头辩论。

  特支书记李维民得到消息后,很快赶到报社,严词质问:“创办《人民日报》是人民的需要,是经苏联红军司令部正式许可的,这难道是非法的吗?”王某答不上话,说是霍鹏九局长派他们来的。李维民当即给霍鹏九打电话,在电话中霍鹏九一再佯称他并不知道王某等人去报社接收的事情,李维民即让霍鹏九通过电话把王某召回。这场“接收”闹剧结束之后,报社通过苏联红军司令部政治部制作了一种臂章,上部印有俄文“康缪斯特”(共产党人之意)、下部印有中文“工作人员”,戴着它出外办事,就很方便了。后来,经过多次协商,苏军同意给报社派驻一个警卫班,昼夜值勤。

  《人民日报》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一直处于紧张斗争的环境中。当时,既利用表面上的“国共合作”,扩大了我党在人民中间的影响,同时又注意武装自卫,日夜警惕敌人的捣乱。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保护了革命舆论阵地的安全。

  新闻工作在艰难中前行

  随着我党在吉林市各界的影响的扩大,报纸的版面由2版增加到4版,报社陆续招进一些采编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到1946年初,报社的编辑、记者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李原、孙凌文、王世民、张琪、张化、徐秉洁、常辰生、徐竹生、苏林等。报纸总推销人员是王传义。当时由于人力缺乏,社长既要对外交涉、接待来访、出席地方上的一些会议,兼任一些社会职务等,还要撰写言论、采访新闻、编辑稿件。编辑要兼作校对,记者也去搞排版,大家经常昼夜辛劳。

  当时最大的难题是新闻来源。原来“满洲国通信社吉林分社”的设备早已散失,他们只好用普通收音机抄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这不仅给收报员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且往往新闻报道残缺不全或出现差错。11月初,当时担任苏军驻长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的抗联名将周保中,从长春调来一部性能较好的日本军用收报机,才比较清晰地收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1946年初又增添了一些设备,情况逐渐好转。

  新创刊的《人民日报》办报经费和其他方面困难重重,经李维民、王庆霖等同志多方筹措,才勉强可以支付印刷工人的工资。当时,报社领导干部既无工资也无其他福利,衣服和日用品、办公用品均是自备。当时的革命同志,患难与共,亲如家人,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王庆霖、王世民兄弟家里,经常供给同志们一日三餐。那时,同志们热情高、胆子壮,但缺乏经验、缺乏指导,因此难免幼稚和出现失误。

  1945年11月初,中共东北局派袁任远、沈越等领导同志来到吉林市,相继成立了永吉地委、吉林市委。不久,申东黎(市委书记)、高景之(市委宣传部长)等相继到达吉林市。这时候,我党先后派曾在《长春新报》工作的杨文元和由延安来的余平若相继负责人民日报社工作。12月,从长春撤来的章欣潮(原长春新报社总编辑,笔名李明)、石果(原大众日报社干部)、林树东等同志也到人民日报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据石果回忆录《难忘的六年》记载,1946年3月,人民日报社长为余平若,石果任总编辑,谭莫伽为副总编辑,编辑林树东、范克、陶洁。四人的分工是:林树东编一版,陶洁、范克编二版,谭莫伽除看稿外还编副刊。七位记者是:张健、罗蓝(此二人是从延安来的女同志)、苏宁、周维民、杨晓歌、金晔、何红(女)。电务科(后为吉林新华分社)有王世民、徐秉洁、常辰生、徐竹生。另外还有两名校对人员和数位做财务、行政及发行工作的同志。当时,蒋南翔、华君武、蔡天心、江帆、林耶(夏葵)、魏东明、陈学昭等经常为《人民日报》撰稿。

  1946年9月《人民日报》与《吉东日报》合并,仍用《人民日报》名称,明确为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1947年3月1日,《人民日报》改名为《吉林日报》,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省伴随全国的形势发展,在实现国民经济基本好转以后,从1953年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吉林日报》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共吉林省委的领导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精心策划,努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经验、先进思想、先进人物,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引领宣传鼓动作用。

  开国大典报道气势恢宏

  《吉林日报》(当时名为《吉林工农报》)开国大典的报道,是《吉林日报》新闻报道发展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亮点,是《吉林日报》新闻报道的里程碑。所发报道堪称吉林新闻史上新闻报道经典之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10月1日至6日,是《吉林工农报》开国大典报道的高潮阶段。《吉林工农报》一至四版全部套红刊发。10月1日,一版头题刊发新华社电稿《全国政协选出中央政府委员及全国政协委员 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副主席》,报道同时配发毛泽东主席照片。同时,一版还刊发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闭幕》《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名单》;二版刊发《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宣言》《朱副主席致开幕词》;三版刊发新华社电稿《世界各国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10月2日是星期日,《吉林工农报》出两个版,全部套红。头题刊发新华社电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二题为《首都举行庆祝典礼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同时举行陆海空武装部队检阅》,三题为《朱总司令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二版刊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首都二百万人欢欣鼓舞庆祝毛主席当选》《东北人民政府电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二版左部刊发《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积极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正当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集中力量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努力奋斗的时候,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并派第七舰队武装侵占我国台湾,同时把侵略朝鲜的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的鸭绿江和图们江畔。

  对此,中国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严正声明,强烈抗议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在6月30日《吉林日报》一版显著的位置,全文刊登了这个声明,并在7月5日的一版上报道了吉林省各人民团体发表谈话,一致拥护周外长的声明,坚决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挑衅的消息。从此,一个声势浩大的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保家卫国的宣传报道活动拉开序幕。从1950年7月到1953年7月,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吉林日报》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突出的版面,翔实的内容,不同的新闻体裁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进行了系统的宣传报道。

  从1950年7月5日到当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共三个月左右时间。在7月,报纸连续4次分别报道了吉林省、吉林市各界各族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无耻挑衅,以及各人民团体代表集会组织成立反对美帝侵略朝鲜,武装侵占台湾运动委员会,决定开展宣传周活动的消息。从8月3日到9月下旬,报纸大量报道了全省各地人民群众集会游行,声讨和控诉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消息,同时通过刊载新华社电讯及有关言论和文章,消除部分群众的“亲美”“崇美”和“恐美”心理,提高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激发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把抗美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还残存着一部分反革命分子和封建势力,他们妄图破坏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1950年6月,吉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精神,于1951年初决定在全省城市乡村展开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吉林日报》从3月报道省委召开落实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指示开始,到1953年5月省委宣布镇压反革命取得全面胜利为止,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集中突出、有起有伏的宣传报道。

  1951年3月13日,《吉林日报》一版发表受美蒋特务操纵、阴谋叛乱的反动会道门“老母道”罪魁何普一等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并配发题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严厉镇压反革命活动》的社论,指出镇压反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并号召人民要敢于向一切反革命分子进行坚决斗争。从此到当年8月中旬,报纸通过4个典型案例和30余条消息,以及4篇社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露了反革命分子的阴险毒辣、奸诈狡猾和必须进行镇压的伟大意义。

  1951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开展增产节约活动中揭露出有的党政干部有贪污受贿问题,做出《关于开展反对贪污蜕化倾向,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决定》,《吉林日报》从这时起对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宣传报道加大分量。从10月初到12月15日,报纸刊发反映各地各单位开展运动的消息20多条,还对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言论进行引导。在吉林省委于10月7日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有些干部流露出对开展反贪污腐化反官僚主义有疑虑,贯彻执行党的决定不力的情绪,报纸及时发表《扫除思想障碍》的短评,指出只要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就会站到前列,领导运动前进。

  大力宣传“总路线”“总任务”

  在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恢复和发展,财政状况基本好转以后,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中央在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吉林日报》对总路线和总任务较为系统的宣传报道是从1953年的9、10月份开始的。11 月10日,报纸为配合农村冬季工作发表的题为《搞好冬季生产为明年生产做好准备》的社论中,指出“继续深入地开展农村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要大力向农民宣传我们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使农民自觉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发挥高度的生产积极性……”从此,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工作,提上报道日程。

  “一五”重点工程报道浓墨重彩

  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恢复,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宏伟的156个重点计划项目中,吉林省境内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及自备的发电厂、吉林染料厂、吉林化肥厂、吉林电石厂、丰满发电厂(扩建工程)、辽源矿务局西安竖井、湾沟煤矿竖井以及从丰满至辽宁李石寨的22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等11个项目。

  为保证这批重点建设工程顺利实现,《吉林日报》从1953年初开始,对实现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建设基础,进行了声势较大的宣传报道。

  第一阶段是从当年的第一季度起,比较集中地报道基本建设战线上的准备工作。从组织动员到落实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队伍的培训和施工中的经验交流等等,大约半年的时间。从7月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期间主要是报道全省各个基本建设施工战线开展劳动竞赛,提高技术措施,推进施工进度的各项活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除了大量的消息,报纸还连续发表题为《建筑工地必须开展劳动竞赛》《迅速扭转完不成建设计划的局面》等社论,号召广大职工要以总路线的精神,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竞赛,坚决按日按月完成计划。

  1954年9月1日,《吉林日报》改为对开四版,当日发表题为《全省人民团结起来,为完成国家建设事业而奋斗》社论,此后在一、二版分别开辟“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前进”和“祖国的吉林”专栏,突出报道全省各地工业建设和基本建设的发展和进度。10月末连续报道652工厂(即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地职工抓紧收尾工程、“一汽”的宏伟雏形已建起来,6座主要厂房正进行机器安装的消息。报纸在坚持“为了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常宣传报道以外,比较集中地宣传报道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的情况。从它的厂房建设竣工、机器安装和试生产,到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和小批量生产,进行了比较集中、突出的报道。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我国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史称“南行讲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南行谈话”抒写“春天的故事”

  1992年3月31日,《吉林日报》一版头题强势刊发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详细报道了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二版刊发3幅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活动的照片。4月4日,《吉林日报》二版再次整版刊发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9日先后在广东珠海经济特区和顺德等地考察时的9幅照片。

  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国大地迅速掀起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新一轮热潮。《吉林日报》不失时机地把握历史机遇,刊发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主题报道,为吉林省及时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起到了营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舆论氛围,推动了吉林省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报道

  十四大召开后,《吉林日报》结合十四大文件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宣传报道,除了挂刊头、辟专栏,重点报道了省委和省政府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把吉林省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而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全省各地和各级党组织学习落实十四大文件精神的情况,这方面的报道主要是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行的,报道了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的经验。

  关于重点工程建设的宣传报道

  吉林省的重点工程是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骨干项目,它不仅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是完成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这一跨世纪宏大工程的重要保证。因此,《吉林日报》对全省重点工程建设的报道十分重视。吉林省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着重发展汽车、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一汽继“七五”扩建、改造工程完成后,立即投入以发展轿车为主的第三次创业大会战。15万辆轿车工程从1991年开始建设,《吉林日报》及时予以报道。

  1993年10月21日,《吉林日报》在一版开辟“重点工程巡礼”栏目,更加系统地报道重点工程的建设情况。在报道长春电信枢纽工程的建设进展情况后,接着连续报道了被称为“振兴吉林的希望工程”的省一号工程——一汽15万辆轿车工程的决战情况,报道了省内方方面面对一汽15万辆轿车工程的支援、轿车国产化情况、轿车的发展情况、销售情况以及轿车工程的建设者争时间、抢速度、奋力拼搏的情况。对吉化30万吨乙烯工程开展百日会战,创造高速工效等施工情况也进行突出报道,并持续数年报道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高潮。此外,还对长春双阳水泥厂、大成百万吨玉米深加工工程、延边肉牛基地工程、公主岭60万头猪综合加工工程相继作了报道。这些报道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宣传边疆近海省,促进对外开放

  199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图们江地区列入联合国重点开发项目,确定了以珲春市为核心,建立跨国自由贸易区,推动区域间各国合作。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国家级开发区,使“内陆”省份吉林打造出了首个“近海”国际交流平台。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珲春口岸过客并允许第三国人入境。1995年9月,珲春圈河—朝鲜元汀里公务通道开通。1996年8月,珲春-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口岸旅客通道开通。围绕吉林省这些新闻事件,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吉林日报》不仅及时报道了相关新闻,而且加强了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中共吉林省委提出“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后,《吉林日报》更是做了全面深入的宣传。

  1993年3月18日,《吉林日报》报道省委书记何竹康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努力把吉林建成发达的边疆近海省。5月,《吉林日报》在一版开辟了“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专栏,报道了全省各地抓住龙头,扩大开放,敞开窗口,拓展市场,找准位置,扬己所长,深入基层,狠抓落实,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的做法及消息,报道了省委和党代会对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的部署和要求。

  鸣响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号角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五”“二五”时期大规模集中建设,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及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是必然的选择。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我省加快了发展步伐,《吉林日报》对国企改革改制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了重点报道。

  1998年4月4日一版《深化改革天地宽——洮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纪实》,报道洮南市面对80%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年均亏损6700万元的严峻形势,通过租赁、兼并、重组、股份合作制改造、分流分立、外资带动等形式,盘活国有企业资产3.5亿元,引进资金1.5亿元,7000多名职工重返工作岗位。199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国有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8272万元。2002年9月15日一版头条《百年老矿的成功跨越——杉松岗煤矿发展非煤产业调查》,报道煤炭资源枯竭的杉松岗煤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组建多种经营公司,破格选用农民当矿长,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重现生机。截至2001年,实现非煤产值8122万元,从事非煤产业人员1388人,安置富余人员和矿工子女1500多人,解决了矿区多年遗留的拖欠工资、养老保险等难题。

  2003年11月28日起,陆续推出8篇本报评论员“论全力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系列文章。2004年3月18日起,在一版刊发了“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巡礼”系列文章,分别对长春、延边、松原、四平、辽源、白城、吉林、白山、通化9个市(州)振兴老工业基地作了报道。经过两年努力,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成效显著,2005年12月20日一版头条《破冰劲行“816”——我省国企改制攻坚战综述》,报道截至11月末,列入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制计划的816户企业中,有769户基本完成改制,6.17万人办理了退休手续,32.4万人转换了劳动关系,并有10万多人重新上岗。

  长吉图发展战略报道

  2009年9月3日《吉林日报》一版刊发消息《长吉图开放开发研讨会在长举行》,报道国务院已经批准把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国家大战略吉林新使命》。2010年5月6日,《吉林日报》推出《东北亚》周刊,主要报道东北亚各国时政、经济、文化、旅游、科教、人文地理、社会新闻,长吉图先导区建设、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氛围。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系统整合长春市东北部分散开发的高新北区、经开北区、九台开发区等资源,是长吉图国家战略起步区和主驱动器。

  2011年5月17日《擦亮“国家战略”金字招牌——长东北先导区启示录之一》,18日《吹响产业“集结号”——长东北先导区启示录之二》,报道在两年多时间里,长东北先导区即完成基地设施投资156亿元,启动了306个基础设施项目。

  弘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展现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追逐梦想、共筑中国梦的精神风貌和生动实践,《吉林日报》策划了“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宣传报道。从2013年2月开始,《吉林日报》开始部署“中国梦·我的梦”宣传报道,春节过后,在“民生之窗”“社会广场”以及一版、二版,相继推出重点报道;4月,《东北风》副刊开设“中国梦·我的梦”专栏;9月,又开展了“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宣传声势逐渐加强。2013年,《吉林日报》共刊登“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宣传报道稿件100多篇,包括新闻稿、言论、摄影报道、副刊作品,和读者自由来稿40多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中,加强新闻策划,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推出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主题报道。从2012年底开始,在一二版等要闻版及“先锋时代”“民主法制”“社会广场”“教育园地”等专刊,开设“最美基层干部”“最美公务员”“创业先锋”“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感动吉林”“中国梦、我的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多个专题、专栏,精心组织系列报道,形成强大报道声势。

  《吉林日报》作为东北三省中最早成立的省级党报,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成长,有着光荣的历史。然而,昨日的历史铸造明日的辉煌,70年过去了,《吉林日报》的今天诚然一片大好,以中国吉林网为新媒体主要阵地,在已有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官方微博基础上,吉林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和“i看吉林”移动客户端“后者居上”,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吉林日报全体同仁的努力,他们朝夕相处,推动吉报发展壮大,创造辉煌业绩。

  数次改版推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

  记者:回首历史进程,如何看待吉林日报社的发展的?又怎样在改革发展中稳定、突出重点工作的?

  吉林日报:在吉报集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吉报同仁为吉林日报社和吉报集团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永远凝筑在吉林日报社和吉报集团历史的丰碑上。

  进入新千年以来,《吉林日报》进行了数次改版来推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2002年、2003年两次改版,版面由黑白到套红印刷,在内容和栏目设置均做了相应调整、尝试。2004年4月1日开始,一版由原来的新五号字变为六号字,启用了新开发的“博雅宋”字体,“东北风”实行彩色印刷,同年9月15日开始瘦身扩版提价,版面由原每周56块版增加到80块版。2005年,省委、省政府将中国吉林网建设项目由吉报集团负责,报网一体化,在全国属于首创。

  同时,在经营报社的过程中,《吉林日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方针,突出办报,加大发行和创收力度。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把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中国吉林网交给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2006年底,用资产置换的方式新建了现代化办公大楼。2009年2月18日成功推出我省第5媒体——吉林手机报。2010年10月28日,中国吉林网与吉林朝鲜文报合作,开通了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记者:《吉林日报》属于省级党报,那么,是如何紧密地跟党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呢?

  吉林日报:长期以来,吉报集团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努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团结,提高凝聚力。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继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配合省委做好领导班子年轻化调整,形成集团坚强的领导核心。

  集团党组以国内省内重要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继续加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加强对集团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继续抓好作风整改,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事业的新发展;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政治纪律,转变思想涣散、组织涣散的作风意识,讲政治、讲团结,领导干部要作出表率,规范正常公务活动,坚持廉洁从政。

  活动开展以来,共刊发“党报记者走基层”稿件、图片1000多篇(幅)。2014年,时政类报道占所刊发新闻稿件的比重为17.11%,较2013年同比下降8.4%;民生、经济、社会等新闻稿件同比增长约9%。集团还修订完善了36项制度规定,建立和完善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制度体系。全面清理了办公超标用房问题,核查了公车配备情况。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为集团各项事业推进打下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吉报集团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记者:如今,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度很大,吉林日报社又有哪些新举措?

  吉林日报:近年来,在巩固传统媒体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中国吉林网为新媒体主要阵地,在已有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官方微博基础上,于2014年1月、3月分别开通吉林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和“i看吉林”移动客户端,截至2015年2月初,吉报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达590676人,共播发原创微博32540篇,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2000多人,共推送微信2000余条,移动客户端自上线以来,每天发布新闻40-60条,截至2015年2月10日,总访问量23215次,下载量万次。

  目前,还正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组建股份制网络公司,争取上市。在全媒体融合工作中,现已形成了吉林日报、系列报刊、中国吉林网和系列报刊网站、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现已筹备成立新媒体事业部,统筹管理运营新媒体。

  解放思想 锐意改革 开拓进取

  记者:这么多年来,《吉林日报》是如何打造出来一支优秀的团队的?

  吉林日报:新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我们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树立忠诚亲民、及时真实、新锐鲜活、进取创新的团队精神,把集团打造成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吉林省新闻战线排头兵;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建成有较强经营能力和效益的,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兄弟省党报报业集团中能争先进位,不断提升地位和影响力的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意识新锐、文字犀利、传播有效的新闻队伍,推动吉报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去创造更新更高更好的辉煌业绩。

  勇于创新 思想再解放一点

  记者:今后对《吉林日报》的发展,有哪些殷切希望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吉林日报:首先,要把吉报集团建设得更有战斗力。一是,体现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吉报集团要在全省工作大局中进一步凸显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想有作为、出成绩,就要围绕大局谋划工作,与大局合拍,跟得上、盯得紧,着眼于推动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着眼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策划,高质量、高标准做好经济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要围绕大局统一思想、鼓舞信心、凝聚力量、促进和谐,使吉林日报成为全省安定团结的中心。

  二是,体现在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新闻网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永远保持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敢于发出“正声音”,传播“正能量”。

  三是,体现在执行力上,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执行力一定要强,令行禁止,毫不含糊。集团党组是集团的领导核心,对于党组作出的决定、决议,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在工作中,要强化“工程化谋划、项目化推进”的工作方法,运用系统化思维,谋划设计集团发展建设几个重点工程,每项工程再细化为一系列小的工作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有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强化过程管理和全程控制,确保重点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其次,把吉报集团建设得更有创造力。吉报集团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办报能力和水平上,体现在创收能力和水平上,体现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上。现在,集团面临的宣传任务很重、发展任务很重,我们工作的环境、条件、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媒体发展的趋势,就必须勇于创新,思想再解放一点,改革步伐再快一点,不断增强创造力。要强化“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保持一股劲、一口气、一种拼搏精神,追求上进,精益求精,推动自己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要强化专业化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是形象,品牌是影响力,品牌是竞争力,品牌是无形资产。通过品牌聚合资源,发展壮大。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放下身段,树立客户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新闻+服务”的赢利模式,以服务赢信任,向服务要效益。

  在吉报集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心血,他们为吉林日报社和吉报集团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永远凝筑在了吉林日报社和吉报集团历史的丰碑上。在《吉林日报》创刊70周年的光荣时刻,这些老记者、老编辑、老报人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故事要讲,还有太多的真情实感想流露……

  李新民:写在抗洪救灾的日子

  仿佛看到了他们在风雨里、在废墟中、在抢险现场跋涉奔忙,看到了他们端着照相机,在淤泥里、在河堤上、在人群中……有的家就在当地,已经接到转移命令,但为了工作,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有的亲属住院,有的身体不好,但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

  这些天,真的是夜以继日。白天和记者在一起,研究分析灾情雨情,组织安排重点报道;晚上和编辑在一起,统筹主要版面安排,对重点稿件进行处理……

  来报社工作两年多了,应该说已经有了许多认识和体会。但是,抗洪抢险这段时间里,我却体会到了许多原来没有的东西。是工作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而任务则把人们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职业、职责、职守层面上的认识、认同和认知。

  这其中,我更加真切地知道了编辑们工作的辛苦、辛劳和辛勤。从七月二十八日开始,这些天,后方编辑也像前方记者一样进入战时状态。夜班几乎天天都到次日清晨,可以说是通宵达旦。记者每天传回大量稿件(图片),许多都是后半夜才传来。夜班编辑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但大家没一个喊累的,都觉得这是应该的,正常的。让我感动!

  这些平白的记述,固然缺少文字色彩和情感抒怀,但这可能离发生在我们身边刚刚过去的情景更近一些。在《吉林日报·东北风》上刊发,主要是想和上期《意相牵心相随》作为姊妹篇,对《吉林日报》在这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抗洪抢险救灾斗争中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完整地表达我最真挚的敬意!

  陈述:五十八年一瞬间

  今年是《吉林日报》创刊七十周年。七十年,这在吉林日报社的发展史上,也许是刚启开首页,然而对一个人来说,则真是一段漫长岁月,即便是当时呱呱坠地的婴儿,也已繁衍了两代,按现行制度也该退休了,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我第一次见到的那张《吉林日报》,是一九四七年在延边出版,用黑漆漆还有点发黄的草纸,透着油墨印出来的。发行量只有几千份,报纸内容基本上就是战争、土改、生产、支前几大项,与今天这张彩色印制的内容丰富、日刊十几版、发行愈十万份的光辉夺目的《吉林日报》,岂可同日而语。

  我想,我一生都和《吉林日报》牢牢地拴在一起,每当谈起在报社的工作时,我总是说两句话:一句是没干好,一句是没干坏。所谓没干好,就是没有突出的业绩。作为一个老报人,我有缘经历了《吉林日报》艰苦创业的过去,有幸见证了《吉林日报》灿烂辉煌的今天,也执着地企盼和衷心地祝愿:《吉林日报》的明天会更好!

  周志先:初到报社的难忘经历

  逝去的岁月随风飘走,许多往事在记忆屏幕上模糊了,唯有初到报社的一些经历,也许接受新的工作,生活掀开新的一页,留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我到报社文艺部报到,李也平主任分配我做通联工作:看稿、选稿和退稿。

  每天上班不久,读者来信组同志把当天收到的通讯员稿件送来,少则十来篇,多则二十余篇,选出能用的附上选用理由,提出修改意见,不能用的指出毛病所在,凡来稿都要求写回信,做到对通讯员负责。

  报社非常重视通讯员工作。那年头通讯尚不发达,与通讯员联系主要靠信件往来。我每次送信到收发室,屋里总是堆满信件,每天装上口袋往邮局送。我估算了一下,一人平均每天写五封信,一年就是一千八百封。编辑部合起来该是多少?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封?这些信浸透着编辑的心血,饱含着对通讯员的深厚情谊。此外,每月给通讯员邮刊物,不定期寄报道计划。

  这是一项浩大的基础工程,是依靠群众办报的得力措施,效果也非常明显。当年在全省活跃着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提供稿件,反映情况,帮助开展订报、读报活动,成了报社的编外人员,为办好报纸做出了贡献。通过做通联工作,我结交了不少通讯员朋友。延边白喜春同志的处女作《女社长》,经我手在副刊上发表后,被调入《延边日报》当了记者。一直到现在,我早已离开工作岗位,我们之间的联系不断。他的儿子在长春成家后,每年春节他来长春过年,总不忘邀我到他家或去饭店,与他的其他好友一起,叙旧聊天。

  侯树范:想起当年的出版组

  稿子送审后交到夜班编辑室,编辑送到拣排车间,晚间十点钟打出小样。我们一边等新华社国庆电讯稿,一边看小样。大约在晚上十二点,省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一位负责人来到报社夜班室……

  除了前面谈到的编辑工作要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之外,夜班工作时间太长,一般正常情况下,新华社在下半夜四五点钟截稿,有时拖到第二天上午八九点才截稿。这样,夜班工作时间达到八九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当时,夜班编辑休息室只有一间,好几个人住在一起根本休息不好。加之,夜班费标准太低,每天三角钱。如一时工作离不开,错过吃夜餐时间,只好到报社附近的小餐馆吃碗面条。由于长年累月地上夜班,有的同志得了胃病,有的同志患失眠症。有一位年轻的同志下夜班之后睡不着觉,只好到水房借着没熄灭的灯光继续看书。谈到上夜班,有一个同志不能忘记,他就是陈有庭同志。他从一九七○年初开始上夜班,连续干了近二十年。每当我想起上夜班同志的往事时,有时心痛,有时高兴。心痛的是夜班工作太苦,太累了;高兴的是,我常常为他们那种埋头苦干的精神所激励。不错,他们为吉林日报社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葛忠和:处女作的记忆

  今年是《吉林日报》创刊七十周年。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屈指数来,我到吉林日报社已是四十五个年头。四十五个春去秋来,真是弹指一挥间。从朝气勃勃的青年,到白发爬上头顶的退休老人,记录着生命运动的轨迹,从对新闻实践的一知半解,到对新闻宣传较为成熟的运用掌握,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收获,一点一滴的进步,无不记录着《吉林日报》对我栽培、使我健康成长的无私奉献。纵然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不快之事,但与留给我感激《吉林日报》的东西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甚至连一毛也够不上。

  记忆中,在通化县报道组的安排下,来到当时的快大茂公社快大茂四队,邀请了队干部和十几位农民一道就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座谈,各抒己见。朴实直率的农民兄弟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两种不同意见争得面红耳赤。这次采访深入细致,目的性又很明确,使写作十分顺手,很快,我来《吉林日报》半年的首次采访五千字的处女作:《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措施——通化县快大茂公社快大茂四队实行劳动定额管理的调查报告》便草拟成稿,并于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吉林日报》二版加编者按与读者见面,同时受到社领导的表扬。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使我进一步燃烧起研究农村分配问题的激情。

  因此,我感激吉林日报社对我的培养,就因为在《吉林日报》为所有新闻人开辟的漫长跑道上,留下了她伴我前半生甚感满意的奋斗足迹。知足者,常乐也!

  郭玉学:江泽民两次表扬《吉林日报》

  我实在没有想到,江泽民同志居然记住了我这个地方党报的普通记者。几天来随行采访,作为文字记者,我一直跟随在陪同考察的中央部委和省、市领导同志中间,边听边记,没有同他直接接触过,只是在专机过道上握了一下手。他的记忆力和平易作风令我叹服。

  一九九一年一月,就任党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首次来吉林省考察工作,那时,我担任《吉林日报》驻省委特派记者,受编委会指派,同摄影部袁焕章同志一起,荣幸地承担了这次考察的文字和摄影宣传报道任务。

  江泽民同志这次考察从一月七日开始,至一月十三日结束,历时七天,日程安排得很紧。七天中,他先后来到延边、吉林、通化、长春等地的工厂农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调查研究,就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党的建设等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仔细阅读了《吉林日报》,一天两次对有的版面和报道给予了热情鼓励和表扬。另一次,江泽民同志表扬的那篇报道是一篇长篇工作通讯,题目叫《城市大动脉——来自长春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报告》,发表在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二日《吉林日报》二版上。

  因此,《吉林日报》在自己七十年的战斗历程中,为支援解放战争,宣传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因此受到省委的高度重视,一些重要报道,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专门批示,给予肯定和表彰,对推动全省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一张地方党报,她也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作为一个普通记者,我就有幸赶上其中最重要的两次。

  赵培光:以《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为例

  当下的文化,处在泛漫的状态。我们当然选择那些展现时代特质、闪烁时代精神的时尚,而腐朽的、颓丧的废墟终究开不出簇新的花朵。每一个栏目都透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无一不表明我们的宏旨和意图——文化眼光黑土地,百姓情怀东北风……

  《东北风》周刊,便是《吉林日报》这座大厦的盆景!

  有了这个定位,我们在实践中就有了遵循。所以,二十来年,我们一直围绕着黑土地做文章,在头版陆续开辟了“冷眼看东北”“闯关东轶事”“图示东北”等栏目,充分展示了东北的人物、动物和植物,以探索东北的神奇、神秘与神圣。这还不够,我们还大张旗鼓地推出“东北大地”专版,设置了诸如“黑土掘金”“白山松水”“文物看点”“民俗览胜”“围炉闲话”“风物传说”“民间一绝”“爱石者说”等栏目,更加深入、细致地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传播的自觉,无疑是来自文化认知的自信,也注定了生生不息的东北日益的深厚、深邃和深远。

  不消说,当下的文化,正处在泛漫的状态。我们选择时尚,当然是选择那些展现时代特质、闪烁时代精神的时尚;而腐朽的、没落的、颓丧的废墟终究开不出簇新的花朵。

  因此,我们每一个栏目都透出时尚生活的追求,诸如:“美丽阵线”“感性色彩”“娱乐处方”“心灵看板”“欧风美雨”“都市表情”“个性主义”等,无一不表明了副刊编辑的宏旨和意图——文化眼光黑土地,百姓情怀东北风。

  2001年9月20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集团以《吉林日报》为核心,包含《城市晚报》《吉林农村报》《今日财富报》《东亚经贸新闻》《都市风尚周报》《房地产报》《吉林朝鲜文报》《文摘旬刊》《东西南北》杂志、《北方法制报》《生活快报》《市场调查信息》杂志、《长白山》杂志、中国吉林网和吉林手机报11报3刊1网站1手机报的报业发展团队。

  《城市晚报》

  “主流视野,都市情怀”

  《城市晚报》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3年,原名为《城市时报》,1991年改为《城市晚报》,是吉林省惟一一份省级晚报,也是东北三省创刊最早的晚报,被誉为“东北第一晚报”。城市晚报以“主流视野,都市情怀”为报纸定位,目前已成为吉林省内影响力最大的主流都市报。

  2005年初,吉林报业城市晚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目前,拥有媒体包括:《城市晚报》《城市晚报·辽源版》《城市晚报·四平版》《城市晚报·白城版》《城市晚报·白山版》《城市晚报手机报》《城晚数字报》、大吉林网,“掌上吉林”微信服务号、城晚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吉林在线APP新闻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平台,多媒体联动,优势互补,信息传播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

  城市晚报始终坚持开门办报,创新办报理念;坚持小版大做、关注大事;坚持主流、多元和建设性,注重互动、服务和轻松阅读。强化第一概念,城晚记者力争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抢到新闻第一落点。目前版面包括:时政要闻、财经新闻、都市新闻、市州新闻、国内国际新闻、新闻时评、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城市周刊》、《星期6悦读》、《先锋生活》等。

  《吉林农村报》 为农民办报

  《吉林农村报》创刊于1955年1月2日,时称《吉林农民报》。当时为了适应全省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的需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农村工作,吉林日报创办了《吉林农民报》。

  创刊60年来,《吉林农村报》始终与农村、农业、农民密切相连,作为《吉林日报》农村版,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张面向农村的时政类党报,《吉林农村报》秉承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报宗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科技、生活等类服务。

  《东亚经贸新闻》 现代化全媒体产业

  1993年5月28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为《东亚经贸新闻》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一张全新思维、全新视野、全新样式的报纸与读者见面了。2001年3月,《东亚经贸新闻》全面改版,与此同时新闻理念也在不断升级。2004年,东亚经贸新闻报社适应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与省内外两大企业组建吉林东亚经贸新闻有限公司。2009年,东亚网全面升级打造吉林门户网站,这是报社在报网融合工作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目前,东亚经贸新闻报社已经形成包括《东亚经贸新闻》、吉和网、《东亚企业家》杂志、《东亚手机报》、微博群、微信矩阵、手机客户端在内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完成了从传统的单一新闻传播到全媒体互动传播的转变。

  《吉林朝鲜文报》 立足吉林面向全国

  《吉林朝鲜文报》创刊于1985年4月1日,1987年3月5日,《吉林朝鲜文报》从《延边日报》独立。1993年1月1日起,《吉林朝鲜文报》正式在长春出版发行。

  吉林朝鲜文报社加盟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之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作为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我省省级朝鲜文党报,30年来,《吉林朝鲜文报》有了长足的发展,发布的新闻享誉海内外。2010年10月28日,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开通。

  《北方法制报》 法制类专业报

  《北方法制报》是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子报之一,是吉林省惟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法制类专业报,面向全国发行。创刊于1992年1月,前身系吉林省公安厅主办的《北方公安报》;1999年,《北方公安报》更名为《北方法制报》。2003年10月,《北方法制报》划入吉林日报报业集团管理。

  《北方法制报》以坚持宣传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普及群众法律知识,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服务社会各界读者为宗旨,立足政法,面向社会,关注焦点,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开阔视野,警策人生。各界读者可以通过《北方法制报》了解社会,学习法律。

  《房地产报》 市民置业指导手册

  《房地产报》隶属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创刊于2004年5月。是目前吉林省内唯一的、最具权威性的房地产专业性报纸。《房地产报》注重楼盘咨询质素、置业知识、流程、法规,楼市规律走势等方面的报道,逐渐成为长春市民置业投资的好参谋和指导手册。

  近两年来,房地产市场和媒体市场相继进入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常态,《房地产报》联合房地产策划代理公司、投递公司等率先推出多机构整合协同、以销售结果为依据提供再分配的新型媒体创收模式。《房地产报》应势而动,先后推出数字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形式,从而多渠道、多出点,更高效、更全面、更生动地对购房者提供信息和观点。

  《今日财富报》

  纸媒上的企业家商学院

  《今日财富报》针对省内高端人群的需求,精心打造“纸媒上的企业家商学院”,特色鲜明,深受高端读者群的欢迎。《今日财富报》创刊以来,以经济报道为主要内容,围绕财富主题办报,力求贴近个体需求,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创富服务,从而形成了亲民、食用的独特风格。

  《都市风尚周报》 时尚的专属媒体

  曾经享誉春城的《时尚女报》华丽升级为《都市风尚周报》,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时尚生活服务类报纸第一品牌《精品购物指南》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于2013年8月8日正式创刊。作为吉林省第一家女性专属媒体,《都市风尚周报》一直站在时尚的最前沿,为推动吉林的时尚进程而不懈努力。

  《生活快报》 定位艺术市场

  《生活快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艺术行业类报纸。2014年,《生活快报》推出了自己的网站,以网带报,报网一体。目前,《生活快报》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完成与新媒体结合、闲暇活动互补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的雏形。

  《文摘旬刊》 文化的饕餮盛宴

  《文摘旬刊》是全国最有影响的综合性文摘期刊,由吉林日报社主办。《文摘旬刊》是个综合性文摘刊物,它博采报刊书籍之精华,传递信息快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浓厚的趣味性和广泛的资料性,为读者奉上精美的“文化饕餮盛宴”。

  《东西南北》

  吉林省第一本文摘刊物

  《东西南北》杂志是中国最老牌的文摘杂志,吉林省第一本文摘刊物,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于1983年。创刊初期,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的办刊宗旨。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杂志”“全国十大畅销杂志”“最受读者喜爱的文摘杂志”等。

  《长白山》杂志

  唯一朝文省级双月刊

  1980年5月1日,朝鲜文大型文学杂志《长白山》在通化市创刊。2004年隶属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长白山》杂志是我国朝鲜文期刊中唯一的省级大型文学双月刊。25年来,为朝鲜族作者发表了4000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杂志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期刊、北方地区优秀期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园丁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吉林网 全力打造第四媒体

  中国吉林网是中共吉林省委主办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于2001年9月开通。中国吉林网的办网宗旨是宣传推介吉林,促进改革发展,整合原创新闻,引导网上舆论,全力打造第四媒体。现有新闻、互动、资讯3大板块,热点频道20余个,设吉林新闻、高层论坛、长白时评、新闻发布、大众呼声等热点专栏。

  吉林手机报 手机上的党报

  2009年2月1日,《吉林手机报》移动版试刊成功。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吉林网承办的《吉林手机报》就此创刊。2011年1月,在新浪网开通了吉林手机报微博。2013年7月6日,吉林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开始运行。2013年6月《吉林手机报》开始建设名为“i看吉林”的手机客户端,当年12月进行测试运行。

  《吉林日报》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成长,有着光荣的历史。从1945年到2015年,《吉林日报》走过了70年,在这70年当中,它享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也感受到了解放战争的硝烟,毛泽东同志先后于1950年和1965年两次为吉林日报题写报名,这份殊荣在全国省级报刊中是十分罕见的。

  这70年,大家风雨兼程,《吉林日报》这份报纸成长的点滴,始终在吉报人的心中。同时在这70年里,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创刊伊始 历尽艰辛

  1945年10月10日

  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新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里程碑的时间节点诞生了,这一天,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吉林日报》的前身——《人民日报》在当时吉林市南大路公会堂南侧一座楼房二楼(现吉林市重庆路34号)创刊。创刊伊始,《人民日报》的报头是由特号宋体字排印,1945年10月17启用了由李之白题写的报头字,当时,《人民日报》四开两版,周六刊。《人民日报》的出版,在东北地区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舆论阵地。

  1946年5月

  报社被迫撤出吉林市。辗转迁移,历尽艰辛,历时6天到达延吉市,开始了延吉办报的艰苦历程。

  1946年7月11日

  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中共吉辽省委改为中共吉林省委,人民日报社隶属于中共吉林省委领导。8月29日省委会议决定,《人民日报》与《吉东日报》合并,报纸名称仍为《人民日报》,并正式定为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朝鲜文版出刊。

  1947年3月1日

  经中共吉林省委决定,《人民日报》两种文版均更名为《吉林日报》出版。伴随东北战事的深入,后《吉林日报》、《农民报》、《工人报》又合并为《吉林工农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1日,《吉林工农报》改回《吉林日报》。

  1954年8月25日

  《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合并,开始在省会长春出版新的《吉林日报》。在内容上,《吉林日报》积极宣传报道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镇反”和“三反”“五反”斗争、“一五”计划等重大事件,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办报水平。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报社的发展,毛泽东同志于1950年和1965年两次为吉林日报题写报名,这份殊荣在全国省级报刊中是十分罕见的,极大地提振了报社全体人员乃至整个吉林省人民的士气。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吉林日报》较早地使用简化汉字和实现版面编排由竖排改为横排。

  1960年2月26日

  中共吉林省委做出《关于加强对新闻报道工作的领导的决定》,由于加强了对通讯工作的领导,1965年,吉林日报社的通讯员队伍发展到8000人。

  特殊时期 饱受冲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吉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吉报人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积极刊发关于发展市场经济、搞好经济建设的新闻报道,对推动吉林省改革开放发挥了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作用;报纸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信息量增加,专刊专栏多姿多彩,增强了报纸的指导性和服务性,提升了党报的权威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势的发展,新闻专业人员的素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强队伍选拔,在干部管理上引入了竞争机制,多渠道招揽人才;新闻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经营管理实行了较大的改革,得到了全面发展,开创了经营创收的新局面;报社职工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印刷设备更新,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开创了吉林日报社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集团成立 子报子刊

  1999年9月28日

  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2000年投资9800万元建成了高25层的吉林日报报业大厦。2000年到2002年,报社又投资8000万元在自由大路和会展大街交会处建成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印务中心,完成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此外,报社还以广告置换方式购置了3万平方米土地,增加了报社固定资产。

  2001年9月20日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集团以《吉林日报》为核心,包含《城市晚报》《吉林农村报》《今日财富报》《东亚经贸新闻》《时尚女报》《房地产报》《吉林朝鲜文报》《文摘旬刊》《东西南北》杂志、《北方法制报》《生活快报》《市场调查信息》杂志、《长白山》杂志、中国吉林网和吉林手机报11报3刊1网站1手机报的报业发展团队。

  2002年、2003年

  两次改版,版面由黑白到套红印刷,在内容和栏目设置均做了相应调整、尝试。2004年4月1日开始,一版由原来的新五号字变为六号字,启用了新开发的“博雅宋”字体,“东北风”实行彩色印刷。

  2004年9月15日

  开始瘦身扩版提价,版面由原每周56块版增加到80块版,年报价从198元提到258元。

  2005年

  省委、省政府将中国吉林网建设项目由吉报集团负责,报网一体化,在全国属于首创。进入新千年以来,吉林日报进行了数次改版来推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

  2006年12月7日

  新的报业大厦正式投入使用,到2011年,集团固定资产由1984年的900多万元增值到3亿多元。

  新形势下 发展壮大

  2005年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中国吉林网交给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

  2009年2月18日

  成功推出我省第5媒体——吉林手机报。

  2010年10月28日

  中国吉林网与吉林朝鲜文报合作,开通了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

  2011年以来

  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传统媒体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工作备受考验。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一定进展,为吉报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媒体融合 长足发展

  近年来,在巩固传统媒体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以中国吉林网为新媒体主要阵地,在已有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官方微博基础上,于2014年1月、3月分别开通吉林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和“i看吉林”移动客户端。

  截至2015年2月初,吉报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达590676人,共播发原创微博32540篇,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2000多人,共推送微信2000余条,移动客户端自上线以来,每天发布新闻40-60条,截至2015年2月10日,总访问量23215次,下载量万次。

  目前正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组建股份制网络公司,争取上市。在全媒体融合工作中,现已形成了吉林日报、系列报刊、中国吉林网和系列报刊网站、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现已筹备成立新媒体事业部,统筹管理运营新媒体。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