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纸质图书的依赖被认为是纸书市场复苏的一大支撑。 东方IC供图
几年前,电子阅读热潮席卷全球,大量实体书店应声而倒。随着不少人预言“实体书店必死”、“纸质书衰落”,电子书对纸质书的碾压却并未如泰山压顶一般致命。最近一年,这两者的恩怨史开始出现“反转”剧情。
纸质书“逆袭”成书业“怪象”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市民郑可和爱人给家里添置了七八本纸质书,作为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的“存货”。而就在一年前,他还是个忠实的电子书拥趸。
在郑可两年前购买的亚马逊电子阅读器上,不少电子书正在借着中秋国庆的“双节”由头促销。过去看来无比划算的“0.99元”“2.99元”新书价格,对郑可却不再有诱惑力。“特别是那些大部头,电子书看起来太累。上半年买的几十本电子书,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大洋彼岸。今年1到5月,美国电子书销量同比下跌了一成,部分电子书消费者重新流向了纸书——最近几天,美国出版商协会公布了这个惊人数字。《纽约时报》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用“怪象”来描述图书行业的这一新趋势。
这并非大惊小怪。2011年,美国知名连锁书店Borders宣布破产。而在这前后,从国内到海外,实体书店关店潮此起彼伏。在2008年到2010年间,电子书的销售额增长了1260%。当时有不少行业分析师据此预计,数字书即将取代纸质书的号角已经吹响。甚至有一些人断言,2015年将是图书行业的一个分水岭,数字书销售额将在这个时间点彻底超越纸书。
然而,自此之后,电子书相比于纸质书的竞争优势,并未像智能手机代替功能机、网络音乐代替磁带光盘一样绝尘而去。美国出版商协会只是其中一个例证。
纸质书的“逆袭”不只发生在美国。在中国,专门针对图书零售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开卷信息”发布的2014年中国年度书业总结报告显示,国内实体书店业绩相比前年实现了3.26%的增长,实体书店或进入了全面复苏期。
电子书无力充当“万人迷”
“纸质书、电子书此消彼长的趋势,看来已经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一家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工作了近20年的郑可说。
对郑可这样的读者来说,尽管电子书不占体积、便携、绿色低碳,但在做笔记、复习、需要来回翻看时,传统图书的阅读体验显然还是无可替代。
根据皮尤中心一项针对美国图书阅读人群的调查显示,89%的读者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读过一本纸质书。而既是纸质书读者同时也是电子书读者的人群占阅读人群的19%。要么是“实体书+电子书”读者,要么是“纸质书”读者,纯粹的电子书读者只占到将近一成。
从反映搜索热度的百度指数也能一窥国人对于电子书热情的衰减:从2012 年第一季度的5万点,“电子书”在百度指数的热度到2013年末就直接“腰斩”,暴跌到了25000点,此后继续下滑。
5年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实体书店、出版商因电商冲击而岌岌可危。然而,传统书商的与时俱进和对新模式的适应,也让电商对纸质书的冲击逐渐减弱。从2011年开始,企鹅兰登书屋开始面向独立书店提供销售旺季内两日到货的配送服务,将“电商”元素融入书店本身。
纸质书的复苏,还得益于一些天然属性上离不开它的人群,比如儿童。天猫数据显示,儿童文学《查理九世》销售100万册以上,《爸妈不是我的佣人》销售10万册以上。资深业内人士分析,在世界范围内,纸质书复苏的最大功臣来自于童书。虽然很多成年人已经习惯了电子阅读,但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却往往趋于保守。
此外,不少读者认为,传记、类型小说等读物适合电子书阅读,而一些严肃读物、工具书读物,纸质书仍然是首选。
书店从“展示厅”变“造血室”
乍一看是个书店,但同时也能买到不少创意小物。充满艺术格调的旋转楼梯和艺术品陈设,又让这里仿若一间艺术画廊。当然如果你渴了饿了,这里还能变身文艺咖啡馆。创业企业、社会团体也能在这里举办分享交流会——去年六月,一个名叫“言几又”的创意书店在海淀图书城开业。
在海淀图书城这个曾扮演京城“书虫”聚集地几十年的街道上,一间间实体书店在过去一年间陆续关张。言几又的落地无异于逆势而上。
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让单纯的书店延伸成为以书会友、文化聚集的场所,成为不少民营书店的“造血之道”。
远在广州,一个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书店也在去年年底开业。这个名叫“方所”的书店,奢侈地开在广州最高端的购物中心太古汇里。如果你质疑其真正“卖书”的成绩,不妨看看这个数字:在广州方所,书籍类产品每月销售额早已超过150万元。
当年电商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传统书店,因为只承担了卖书功能而沦为电商的“展示厅”和线下体验店。如今,不少民营书店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渠道。以言几又北京店为例,在书店的业态结构比例构成中,图书占据30%,咖啡+创意占40%,活动类和其他收入占30%。
在国外,寻找书籍和生活的结合点,也成为书店抵抗互联网冲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日本东京,一家名为茑屋的书店设有旅游、艺术等11个主题专区:以料理主题专区为例,料理书籍的一旁就摆放了颇有生活气息的锅碗瓢盆还有果酱、大米甚至酱油味精等各种调味料;在旅游专区还设有专门的有关旅游咨询的服务。这样的匠心,使得该店每天的客流量超过了1万人次。
“读者到书店来,不仅是买书,更是体验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说。
“打造特色文化地标的定位,或将成为内地传统书店在未来的发展新方向。”对于传统书店的转型出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两岸文化学术交流小组专家认为,大量新兴书店的崛起,得益于其冲破“卖书”这个环节,他们通过涉足创意、营销等全产业链结构,培育了稳定的文化消费群体,让书店不再只是“展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