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两百年,中国期刊的记忆与梦想

2015-09-20 来源:湖北日报


昨日,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主题展,勾勒了中国期刊发展脉络。图为其中的抗战刊物。


各类期刊琳琅满目。


吉林展区的少数民族表演。


湖北展区吸引了大批观众。

  昨日,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第三次如约而至,主题为“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

  今年,恰逢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

  在波澜壮阔的两个世纪里,中国期刊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期刊人的赤子情怀、理想寄托一脉相承。

  新世纪里,挑战与机遇碰撞,传统与创新交融,全国期刊业肩负时代使命,矢志探求新的发展之路。

  两个世纪,与祖国同成长共梦想

  1815年,一份由西方传教士编辑的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六甲创刊,宣告了中文期刊的诞生。

  自此,中国仁人志士有了向痼疾和腐朽开战的思想武器,有了向真理与进步求索的方向。共御外侮、救国图强之时,都有一大批进步期刊吹响嘹亮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后,中文期刊开启了蓬勃发展的新纪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众多期刊更是百花齐放,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成为期刊大国。

  刊博会上,“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主题展览以时间为轴,通过300余件实物、200多幅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勾勒了中国期刊发展脉络。

  展品中,既有纸张发黄的近现代期刊,也有装帧精美的当代杂志。100年前诞生的《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期间的一面旗帜;1938年在汉口创刊的《全民抗战》,在抗战期间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与新中国电影同步成长的《大众电影》,折射着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的变迁;《读者》《特别关注》等杂志,是当代优秀期刊不断发展的缩影;不同年代的期刊展览门票,记录着期刊从来不曾淡出读者的视野……“200年里,中国期刊与中国命运紧紧相连,同屈辱,共阵痛;同涅槃,共新生;同成长,共兴旺;同复兴,共梦想。”展览策划人、《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感慨地说,历史每迈出一步,都会有相应的一批期刊为之摇旗呐喊。展览中的抗战、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一带一路”专题,都鲜明体现了期刊人的家国意识与责任担当。

  新的节点,全国期刊业携手奋进

  在中文期刊诞生200年的光辉节点上,中国期刊业再次以生机勃勃的面貌亮相刊博会。尽管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期刊带来巨大的冲击,期刊人仍彰显着克难奋进的决心和锐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在汉指出,过去的一年,我国期刊业积极应对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201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总印数31亿册,年经营总收入212亿元,利润总额27.1亿元。

  本届刊博会上,12大类主题馆展区多元化呈现、多角度展示、分众化服务,媒介的功能愈加凸显;一系列高端论坛与大众活动,共同引起人们对期刊发展的关注;各省市自治区、各出版单位纷纷“全品种”参展,昭示着对期刊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作为中国期刊发祥地之一的上海,现有期刊627种,比改革开放初期的266种增长了136%。西藏从50年前仅有2种报纸发展到现在拥有报纸25种、期刊36种,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新疆本月刚刚出刊的《兵团画报》,散发着油墨清香,为期刊队伍增添了新鲜面孔。

  中国出版集团携54种报刊参展,《三联生活周刊》《当代》《文史知识》等都久负盛名。2013年、2014年,该集团旗下14种报刊发行量呈小幅增长趋势,10种基本持平;25种报刊营业总收入呈增长趋势,8种基本持平。该集团党组成员孙月沐驳斥了“纸媒已死”的观点,认为传统媒体既要有危机感,但也不要畏惧。纸媒未来发展方向应是融合化、极致化、特色化,将“内容为王”或“一招鲜”作为制胜法宝。他自信地说,明年还将推出一本新刊。

  面对转型期,社办报刊抱团发展,共谋未来。昨日在刊博会上,全国出版集团(社)办报刊联盟宣布成立,中国出版集团、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担任第一届轮值主席单位,北京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等十几家出版传媒机构为副主席单位,首批理事单位超过百家。联盟成员将携手共进,积极面对“互联网+”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筑牢传统报刊优质内容的优势地位,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坚信“纸媒未死”的,不仅是期刊人,还有读者。

  49岁的朱双喜是武汉市东西湖区一家工厂的职工,闻讯赶来后,流连于各展馆,不时将一些期刊的投稿地址抄在笔记本上。他说,自己平时喜欢写点小文章,30年来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我相信,不管受到怎样的冲击,纸质媒体都不会消亡,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世代延续的传统文化,人们的心里都有很浓的情结,无法割舍。”

  湖北报刊,面对挑战稳健前行

  在“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主题展览现场,4本《特别关注》引人注目,分别是:首发号、发行量突破150万份纪念号、突破400万份纪念号、登陆新三板特别珍藏号。谈起这匹在期刊界一往直前的“黑马”,段艳文难掩惊叹与激赏:“我国期刊业正式进入了资本市场!”

  每年刊博会上,东道主湖北都一展风采。作为国家级期刊盛会,刊博会之所以永久落户武汉,与湖北报刊业的整体实力是分不开的。走进本届刊博会的湖北馆,一大批品牌报刊集体亮相,教育期刊群、知音期刊群、特别关注期刊群、传奇期刊群以及楚天报系令人瞩目。

  我省共有129种报纸、410种期刊,报纸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期刊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三。湖北期刊方阵中,既有《知音》《特别关注》《知音漫客》《今古传奇》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刊物,也有《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报》《江汉论坛》《中国机械工程》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期刊。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包括许多国际知名报刊呈下滑态势,但我省报刊业仍然发展平稳,特别是月发行过百万的报刊稳中有升。”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张良成说,全国每年评选“百强报刊”,我省都在地方省份中名列前茅。

  他介绍,我省报刊业的集团化发展战略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共有13家报刊传媒集团。报刊体制改革有重大进展,151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实现转企改制,荆楚网去年登陆新三板,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也登陆新三板。我省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取得新成果,互联网思维、“中央厨房”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报刊单位都有了网站、微信、微博、手机报、APP、微电影、动漫、电商等新媒体“标配”,“神码北斗追踪仪”、“党媒社区服务平台”、“食品药品溯源监管平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上马,跨界经营趋势明显,立体传播格局初步形成。

  2014年,全省报刊出版单位新媒体收入约1.7亿元,其中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收入达1亿元。

  融合发展,在挑战与机遇中探新路

  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浪潮澎湃激荡的国际大势下,本届刊博会立足融合创新、转型发展,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中负重前行的中国期刊探求新出路。

  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数字出版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期刊出版论坛、华中国际版权高峰论坛、全国党刊融合发展高层研讨会、中国报刊发行高峰论坛……刊博会昨日举行了一系列论坛和研讨会,海内外业界精英针对全球期刊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探讨如何从单一媒体、传统媒体、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新媒体、数字媒体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期刊业要创新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机遇,直面“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挑战。

  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介质阅读。在数字出版高峰论坛上,张亚斌、方卿、周怀北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探讨,他们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字出版“搅活”了出版产业。传统出版业要巩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版权优势,在竞争与合作中以多元方式对接数字终端,让数字出版为己所用。

  媒体融合成为发展大趋势。但是对传统媒体而言,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物理捆绑”,而是有机的“化学变化”。

  记者在刊博会上观察到,中国期刊正积极拥抱新挑战和新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微书房”、数字借阅机、电子报刊、微博、微信互动、APP终端体验、二维码展示……各出版单位在出版理念、出版模式、传播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探索,顺应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进行流程再造,努力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对于融合发展,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融合过程中,把内容更快、更好、更广地传播出去,已经很容易实现,也看到了良好的效果,对社会是有益的。但是,这些融合尚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合发展要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在融合过程中,要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利益融合。他认为,融合发展也好,兼并重组也好,做大经营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体制机制的改革上,让体制机制“活”起来,真正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文/记者 韩晓玲图/记者 倪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