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2月,今年已创刊60周年。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并获“湖北十大名刊”称号;2013年获湖北出版政府奖并入选国家“百强社科期刊”;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中获得优秀。多年来,杂志坚持以人文情怀办人文名刊,关注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与前沿理论问题,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和理论创新,传播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最新科研成果。
关注现实 助力改革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学术境界与人文学术情怀,把人民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紧迫感的问题,人文学术研究中具有知识创新的成果作为重要话题,高水平的刊物就要有学术的担当意识与对社会问题率先发言的责任,为推动社会改革、社会发展履行思想传播与知识创新的学术责任。这也是学报自觉追求的高境界与高品位。
10多年以来,杂志社重点培育了《中国农村研究》专栏,依托学校中国农村研究院,打通学校各个学科专业,专栏由长江学者徐勇与项继权教授主持。近几年围绕农村问题组织专栏,发表了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农村扶贫、村级治理、国外农村研究、农村社会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社区发展等20多个专题文章,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积极影响,也多次受到教育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推介与肯定。此外,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几篇切中时弊与当下问题的好文章。刊物知名就要有被学术界记得住的一些好文章,名刊只有发名文才名副其实。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高校名刊工程会议上这样评价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根据综合性大学学报的特点,突出问题意识,打破按学科设置栏目的传统方式,从问题出发,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集中攻关。如该学报的《三农问题研究》,以本校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重点基地为依托,广泛吸纳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力量,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被农业部、民政部等部门采用。”
追踪前沿 引领学术
《近代经济史研究》是学报依托教育部国家社科基地创办的专栏,由著名学者朱英主持。专栏发表的关于近代商会研究、民国经济研究、近代世博会研究、辛亥革命研究等文章,在学术界均有较大影响。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学报组织了《日本妇女与侵华战争》《日本妇女在湖北的慰安妇制度的考察》等文章,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
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是师范特色,教育学专业学科力量较强,《教育研究》成为学报又一个重点栏目,每一期都结合教育改革现实问题与教育理论问题发表文章。近5年教育学专栏发表文章132篇,在“三大文摘”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共计117篇次,平均转载率高达88.6%。
编研结合 协同发展
为了把刊物办成传播与传承人文学术成果的精神高地,学报倡导编辑养成人文学术情怀,做到即是编辑专家,又是人文学者,人人心怀天下,关心民生,敬畏学术,把编辑作为一份学术事业,把发表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人文知识创新的好文章作为一种学术责任,把发好文章作为快乐的学术活动。
杂志社里文科编辑7人(包括主编),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人具有博士后经历,4人为正高职称,一人为硕士。杂志社要求每一位编辑逐步成为相关专业的学术内行或专家,具有自己的学术眼光,有自己的学术资源圈子。编辑基本都在院系担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与院系学生打成一片。文章的编辑过程就是一个与专家同行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学术活动,这样学报文章的学术质量有了重要的来源与保证,学报人员自身的学术研究也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近5年,学报编辑人员获得国家级课题6项,其中1人获得国家级重大课题1项,1人获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编辑部成员近5年获得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权威刊物发表学科专业文章10多篇,在核心期刊发表编辑学文章10多篇。杂志还专门开辟了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研究的专栏,编辑同时研究学术期刊,学术队伍的高境界高素质是学报出精品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