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商报》报道《600个孤儿的母亲》
《宁波日报》特刊《胜利大阅兵》
第一现场增强报道感染力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三报一网”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中十分接地气,以寻访形式对发生在宁波的抗日斗争与民族救亡行动的历史原地进行深入采访,实地发掘一大批“我们身边的抗战故事”,拉近读者与抗战历史、抗战英雄、爱国义士的距离。
6月23日,宁波日报社等单位在余姚市梁弄镇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上启动“寻访四明抗战印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媒体行动。之后的两个月内,记者分赴余姚、象山等地,寻访散落于四明大地上有代表性的抗战遗迹,聆听亲历者或知情者讲述遗迹背后的抗战故事,先后推出“日军罪证”“浴血奋战”“红色根据地”“铭记英雄”“珍爱和平”等5组30多篇稿件,每篇稿件标注有寻访地点、寻访内容、讲述人并配发采访现场照片,强烈地表现出本地化特征。
除了第一现场,“三网一报”更是深入一线寻访经历抗战的老人,在报道中细节展示颇丰,其中《东南商报》关于“宁波帮”人士与国际灾童教养院故事的系列报道最具感染力。5月19日至7月2日,《东南商报》先后刊发《600个孤儿的母亲——徐锦华与国际灾童教养院》《岁月忽已晚》等报道,共计3.5万字,讲述了“宁波帮”人士竺梅先与夫人徐锦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放弃上海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奉化山区庇护大批战争孤儿的故事。其中《600个孤儿的母亲——徐锦华与国际灾童教养院》,根据当年的孤儿、曾与习近平总书记一同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的抗战老兵焦润坤的口述整理而成。
多个视角增加报道立体感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中,宁报集团积极创新,发掘多样化题材,寻找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抗战救亡运动的感人事迹,让全民抗战史更为丰满、立体,让人们更全面、完整地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
8月7日,《东南商报》策划推出特别报道《存死的心,走活的路——抗战时期宁波中学内迁纪事》,以民间视角深入探究抗战历史,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报道介绍了抗战期间宁波多次遭受日军袭击,当时宁波的最高学府省立宁波中学,为了保存教育实力,培养民族未来希望,数次内迁。报道从一条内迁路和一段流亡青春出发,既有时代的大背景,也有小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既有战争的宏大场面,也有反映当时生活的真实细节。此外,《宁波日报》报道《77年前,从宁波栎社机场起飞,我空军首次成功“跨境远征”日本》《70多年前,宁波近2000学生考入黄埔军校》等,《宁报晚报》报道《当年日方出版物今成侵略铁证,本报独家披露一批日军入侵宁波的史料》《78年前,奉化人办了份宣传抗日的通俗小报》等,同样都表现出视角与题材的丰富多样。
多项活动增添报道融合性
为扩大社会影响力,宁报集团推出多种社会活动,带领人们从阅读报道、了解历史,进一步感受跨越时空的情感融合。
《宁波日报》记者在对部分抗日遗迹的寻访中,带领青少年一同前往,并推出互动活动的报道,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东南商报》关于“宁波帮”人士与国际灾童教养院故事的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促成国际灾童教养院陈列馆开馆,91岁的抗战老兵焦润坤从北京赶来,88岁的当年院童苏锦炎从杭州赶来,还有竺梅先的孙子、外孙等从世界各地赶来,纷纷捐赠照片、史料。中国宁波网推出“我们身边的抗战故事”特别报道的同时,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开展征集“我们身边的抗战故事”活动引发网友互动,网友“月湖燕姐”拨打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推介自己收藏的一张“抗币”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此外,中国宁波网还在报道专题中辟出“网上祭英烈”空间,鞠躬、献花、留言等项目引导网友缅怀先烈,也取得不小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