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妇女》:书写中国妇女抗战史诗

2015-09-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高博燕


《中国妇女》专刊《抗战:中国妇女的壮丽史诗》内页


《中国妇女》专刊《抗战:中国妇女的壮丽史诗》封面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具有独特历史的《中国妇女》杂志来说意义非凡。《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6月1日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延安窑洞,由毛泽东亲自题写刊名并为创刊赋诗,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也是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妇女刊物。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日子,《中国妇女》奋战3个月推出了纪念专刊《抗战:中国妇女的壮丽史诗》。

  独特定位凸显女性光辉

  专刊以抗战女性和抗战“家事”为重点,以5卷长篇史诗为呈现方式的整体思路、内容架构和风格特征。

  一是凸显巾帼壮志: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中国军民抵抗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女性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显示独立与力量的解放运动,杂志社要以纸页为她们建一座纪念馆。

  史诗第一卷“巾帼壮歌·缅怀英烈”——《为了永恒的纪念》,以民政部2014年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为依据,着重重现了其中8个女英烈和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英雄集体血洒战场的事迹,她们是万千女英烈的缩影。为了突出英烈事迹的不同特色,编辑广泛收集资料,深入挖掘细节。赵一曼的血染家书、马本斋母亲挺子绝食以身殉国的悲壮……事例铁骨铮铮又有血有肉,避免了抽象鉴定式的英雄谱,尤其注重独家素材的使用。例如,当年的《中国妇女》记载了李林在1941年日寇对晋绥边区根据地的第九次围攻中不顾身孕浴血奋战,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牺牲的事迹,并以中央妇委会的名义发表了《悼女英雄李林李桂芳等同志》,还刊登了李林生前写给杂志社的信,这一素材使得她的骁勇形象更饱满。

  二是突出家国情怀。通过“家事”,将每个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一个个小家的“家事”是抗战“国事”的缩影。“家国记忆·烽火柔情”这一卷是史诗中篇幅最大的重头,深入展现炮火硝烟中的人性光辉和人间温情。

  《左权:铁血男儿的烽火家书》《三将军与三姐妹的抗战“姻缘”》等,展现革命前辈舍家为国的情操。还有各类女英杰的理想与情怀:延安女战士陈慕华、延安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李贞等,记录了她们毅然奔赴革命圣地,走上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以及著名作家张抗抗的《越过历史迷雾》对老父亲、一位九旬老报人抗战经历进行再现和回忆。赵登禹的女儿追忆抗战将领赵登禹对她一生的深远影响……

  家国记忆中的“家事”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让读者穿越历史,走进抗战先辈的心灵深处,既震撼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苦难,更感怀无数英烈用鲜血和苦痛换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独家史料再现妇女风貌

  史诗第二卷“峥嵘岁月·独家史记”是以《中国妇女》珍贵的独家史料,全面铺展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战斗与生活的真实画卷。

  泛黄的纸页、竖排的繁体、些许模糊的字迹……编辑从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杂志影印合订本中,一字一句摘录了4万多字的内容精华,反复提炼主题重新创作,通过分镜头、短章节、多角度、全方位清晰地呈现《〈中国妇女〉:抗战中国妇女的时代交响》。

  “序曲:烽火中窑洞里创刊”“欢歌:抗战中的‘三八’节”“颂歌:献给战火中的铿锵玫瑰”“田园牧歌:大生产中的半边天”“思想奏鸣曲:做国家的良母,民族的贤妻”“浪漫曲:恋爱要自由 婚姻反包办”“革命进行曲:抗战大时代 妇运大发展”“生活协奏曲:贴心服务妇女儿童”,8个部分鲜活记录了妇女先辈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奋发为雄,撑起抗战的半边天。

  《中国妇女》是党发动和宣传妇女的抗战号角和舆论阵地,也是女界的抗日宣言书,更是根据地乃至敌占区最受喜爱的妇女刊物。当年的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丁玲,亲自为《中国妇女》杂志设计版式。魏巍、洛甫、琴秋、孟庆树、朱仲丽、沙平、李开诗等曾为撰稿人。延安鲁艺美术部主任江丰等创作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无论是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还是支持丈夫参战、保育儿童,都充溢着朴实而厚重的气息,留下了抗战时期珍贵的艺术史料。

  “峥嵘岁月·独家史记”是对《中国妇女》杂志的一次完整梳理,很多素材首次重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历史依据。

  重走创刊路感受前辈情怀

  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杂志社纪念抗战胜利的意义所在。大型史诗的最后一部分推出了专刊的专题采访——《重走创刊路,寻访新延安》。《中国妇女》杂志采访队奔赴延安,登上杨家岭,在原中央妇委会和编辑部战斗过的地方,感受当年编辑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怀。

  采访队往返于杨家岭和中央印刷厂旧址所在地清凉山,驱车也要近一个小时,而当年编辑沿着崎岖山路,一次次赶夜路往返付印。他们不仅要撰文,还要自己造纸、制油墨和印刷……这些细节使采访队对前辈充满敬仰。

  通过采访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和妇女创业典型等,采访队发现延安的红色土地上,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延安精神,已经成为今日延安妇女的精神脉络和奋斗底蕴,这使杂志社的报道更具现实意义。

  此外,整个专刊视觉效果强烈,设计节奏鲜明,烘托出穿越硝烟岁月的庄重氛围,很多抗战老照片和木刻版画,源自当年的《中国妇女》杂志,特别是毛泽东题诗和题词,价值独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