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同行评议”应结合编辑审稿制

2014-06-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柯锦华

  【核心提示】本期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柯锦华探讨“同行评议”问题。作者认为,并非任何期刊都有能力实施“同行评议”,也不是任何期刊都愿意实施“同行评议”,学术环境、学术评价体系、期刊的人力物力都影响“同行评议”的实施。“同行评议”也并非完美的审稿制度,需要与编辑审稿制度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同行评议”是国际上学术评价活动的通行做法,包括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奖项的评议,以及学术期刊的稿件评议等。由于该话题涉及面广且问题复杂,这里仅就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稿件遴选中的“同行评议”进行讨论。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指期刊编辑部根据被审稿件的学科以及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专家作为稿件的评审人。学术期刊实施“同行评议”,旨在以专家的专业知识保证所选稿件质量,稿件质量的高低是稿件选用与否的唯一标准,其核心是学术公正。但在具体实施中,“同行评议”因自身的局限性未必能达此目的。

  “同行评议”通常分为“双向匿名评议”即“双盲评议”和“单向匿名评议”即“单盲评议”。前者指评议者与被评议者均不知对方是谁,也正因如此,“双向匿名评议”不仅有利于优秀年轻学者脱颖而出,也有利于评议者就事论事、实话实说;而后者指评议者知道被评议者而被评议者并不知道评议者是谁,这虽然可以便于评议者了解比较被评议者的其他论文,但却不能保证评议人公正地对待评议对象,尤其当双方是利益相关者时,实事求是地评议稿件更是一件难事。因此,学界关于“同行评议”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贬褒不一。

  人文社科期刊“同行评议”少

  需制度、环境、人力物力支持

  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大多由各类高校、研究机构、党校主办,并由下设的编辑部的数名编辑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另有少数由高校各系(学院)主办,编辑工作由该系教师或研究生承担。前者多进入各类评价体系,而后者则多未进入评价体系。就稿件的遴选机制来看,除少数期刊外,绝大部分期刊无论其主办者是谁,稿件的遴选通常都是由编辑部说了算。

  也就是说,学界对“同行评议”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已取得基本共识,但在实际中,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稿件遴选工作真正做到“同行评议”的并不多,建立一整套相关制度的期刊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均没有对学术期刊遴选稿件须实施 “同行评议”的规定,期刊没有必须实施“同行评议”的硬性约束;二是“同行评议”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编辑力量、充裕的办刊经费等条件的支撑,但目前国内大多数期刊尚不具备这些条件;三是市场原则侵入学术领域,而“同行评议”对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一些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期刊和学者也不希望期刊实施“同行评议”。可见,并非任何期刊都有能力实施“同行评议”,也不是任何期刊都愿意实施“同行评议”。

  即便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实施“同行评议”也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设计和优良学风建设,包括期刊编辑部建立一定规模的相关学科评审专家库,专家库成员由国内外该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组成;各学科编辑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编辑经验,具备分辨稿件水准的学术眼光,并能够为送审稿件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评审专家须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和审稿经验,能实事求是地对送审稿件进行评议,并写出客观公正的评审意见;编辑部(学科编辑及期刊主编)能依据自身的学术判断力综合各方意见,对稿件做出恰当的终审判断。

  此外,实施“同行评议”还需要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后者具有导向作用,是匡正学术风气、引导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期刊遵循学术发展规律、良性发展的风向标;而编辑部与评审专家联合组成雄厚的学术评价力量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学风、培育期刊学术诉求、保证刊发文章学术水准的基础条件。

  没有完美审稿制度

  不同制度宜互为补充

  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实行的是编辑部审稿与外审专家审稿(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审稿制度,其中包括编辑部的四审(初审、复审、三审、终审),外审(初审、复审),以及两次讨论会(发稿会和定稿会)。这项制度的实施有赖于一支学科覆盖面广且学术水平高的外审专家队伍,和一支有专业眼光和编辑经验、训练有素的编辑团队;有赖于不断完善的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审稿流程,以及相配套的其他规定(包括《作者承诺书》、编辑规范、引文注释规范、责任编辑培训及资格认定、编辑科研管理、学术活动组织等制度)。这些制度在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准、抵制学术不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实践证明,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审稿制度。任何审稿制度都有利有弊。正如单一的编辑审稿难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一样,“同行评议”也有其局限性。

  作为“评议人”的专家因其在学科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其优势是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把握有一定深度,但这一优势恰恰也是其短处,即研究的深度往往会导致其学术视野相对狭窄。专业编辑则因其在期刊这个学术平台上对相关学科不同领域研究的长期关注,其优势是视野较开阔,且有一个比较的视角,不会局限于某一个点而不顾及其他。但由此也造成编辑对具体问题的把握,缺乏深度。

  将这两种学术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履行学术期刊守门人的职责,则可以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

  公正性、学科细化、意见取舍

  都是“同行评议”难题

  在实际操作中,“同行评议”也会遇到种种问题。比如,当代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专家仅熟悉自己研究的问题,稍有超出便不甚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学科之间互借方法,视阈融合,跨学科、交叉学科日渐兴起,使得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此类论文的评议工作。选择合适的评议人就成为一个比较困难的事。不仅要求编辑非常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各高校、研究机构本学科研究队伍的分布和研究实力,而且应坚持专业编辑编专业稿,跨学科稿件多学科专家审的原则。

  又如,门户之见也妨碍“同行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一些评议人很熟悉自己的学术研究,却不懂得如何做评议工作,往往做出的评议有失偏颇且固执己见,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评判他人作品的标准,凡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便给出高评价,否则便予以否定。对此,需要编辑将评议人的意见分门别类,凡涉及文章的选题、论证方法、文献征引及逻辑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应要求作者参照修改;若是对文章的观点持异议,则应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鼓励学术争鸣。因此,只要作者能够回应评议人的质疑,就可以不做修改。

  再如,评议人意见若与编辑部意见相左,如何取舍也是颇费思量的事情。大多数时候,编辑部会采纳外审专家的意见,但这是最简单却未必最正确的办法,因为外审专家也会有自己的知识盲点,而专业编辑也并非不能对一些稿件做出正确判断。因此,编辑关于刊发该文的理由同样值得编辑部重视;若是外审专家之间意见相左,则需要编辑部综合判断:谁的意见更加客观准确?编辑部最终或对稿件做出刊用与否的判断,或考虑再请其他外审专家。

  总之,在现有的期刊建制下,“同行评议”与编辑审稿制的结合,应是保证期刊高质量运行的最佳选择。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