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如何解决“评议偏倚”?

2014-06-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雷 安梅

  同行评议(国内有时也以匿名外审等形式出现)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比较常见的有单盲评审(一般来说,是审稿人知道作者身份,作者不知道审稿人身份)、双盲评审(审稿人和作者互不知道对方身份)、公开评审(审稿人和作者信息都是公开的)。

  在同行评议的实际操作中,无论在方法、准则及利弊上都有所争议,本次笔谈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科学》(英文版)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杨雷、中国科学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辑部主任安梅,就这些问题给出分析及探讨(社科期刊部分以后将陆续刊出)。

  克服“评议偏倚”的关键在编辑

  杨雷

  同行评议是指同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小同行)针对某一学术内容或论文进行专业学术评议的过程。对学术期刊而言,同行评议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该论文是否达到在某一特定学术期刊发表的标准、具有发表的价值。

  学术期刊价值在于“经过同行评议”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发表”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每个人,如果愿意,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网络空间里创办自己的私人媒体,向大众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一定需要借助报刊、书籍、电视、电台等传统的媒体介质。具体到学术发表,科学家当然可以开设自己的博客,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似乎可以达到了,但是,“所述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个人发表的内容缺少专业同行评议和编辑的工作,使得它在与同行交流时缺乏应有的科学说服力。

  学术期刊的价值正是在于,它发表的内容是经过同行评议和编辑的,因此比个人发表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尤其是在本领域内享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其说服力会更强。学术期刊之所以成为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是其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大争议:可能存在偏倚

  目前同行评议最大的争议是专家可能存在的偏倚,但同行评议本身是“一本好经”,能不能把这本好经“唱”好,事在人为。只有建立严谨、客观、公正的同行评议制度,并严格实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同行评议中的偏倚,也就是说,用制度来保证公正。因此同行评议的关键在于是否严格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的专业水准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同行专家选择的准确性,同行评议过程是否严格、公正,评议意见是否得到准确、建设性的传达和交流等。

  同行专家选择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学科领域越来越细分的学术背景下,越来越“隔行如隔山”,选择合适的小同行专家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专业小同行,是无法对论文学术内容给出准确的评议意见的。

  同行专家的学术水平和客观严谨的学术作风是确保论文得到有效评议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求编辑具有较深厚的学科背景,熟悉所编内容的专业领域,最理想的编辑自己本身就是本领域专家,在选择同行专家时自然信手拈来。这也是提倡专家办刊的原因之一。

  编辑部是同行评议主体

  至于同行评议有时可能不利于年轻学者、主流研究之外的学者,以及评议意见如何采纳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看办刊人想不想把刊办好。同行评议不是目的,而是选稿的手段。在同行评议中,办刊人,或者说编辑部,是主体。同行专家能够和应该做的是对编辑部送来的论文给出自己客观、公正、严谨的意见,至于这个意见采纳与否、怎么采纳,责任在编辑部。因为是编辑部最终对期刊负责。

  如果想办一本真正的好的学术期刊,办刊人一定能够通过公正、客观、严谨的同行评议,把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好文章选出来。如果带着专业偏见办刊,肯定是办不好的。

  同行评议既是同行专家选择期刊的过程,也是期刊选择同行专家的过程。只有坚持公正、严格的同行评议,才能获得作者和同行专家的尊重和信任(事实上,学术期刊的作者和同行专家本来就是同一人群),期刊才会越办越好。

  真正的科学家和学术期刊都应该是没有学术偏见的,互相信任、尊重,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高效的学术互动,促进期刊的发展。

  据我所知,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无论中英文版,已经广泛采用了同行评议。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同期刊由于对同行评议的理解不同,其具体标准、方法、流程等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这样就导致期刊虽然都看似进行了同行评议,但发表的论文质量仍然参差不齐。

  我个人认为,只有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的期刊才叫“同行评议期刊”。不严格的同行评议不仅没有意义,且会降低期刊在作者和同行专家心目中的形象。

  必要的制度补充不可或缺

  安梅

  目前我国期刊良莠不齐,但高质量的期刊一般都有严格的同行评议程序。

   非匿名风险考验“科学道德”

  同行评议的核心在于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质量完全取决于选择的评审专家是否合适。所谓合适,除了要求对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非常了解,对于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有所了解,还要求公平、公正,善于接纳新思想,愿意无私奉献宝贵的审稿时间。

  有时候由于学术圈子较小,很容易猜出双方身份,“匿名”成了实际上的非匿名。而且,即使是双盲评审、完全匿名,同行审稿人也大致能猜出作者是谁。此时,就要依赖评审专家的科学道德和准则了。当然,制度上也是有应对之道的,公开评审可以解决审稿人的“科学道德”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高水平期刊,都有由一流专家组成的高水平的编委会。由编委亲自来为每一篇稿件选择同行评议专家,是非常好的模式。这些一流的专家对于前沿的研究项目更加了解,选择审稿人更加准确,对稿件的取舍判断更加可靠。

  当然,即使是编委,也可能存在选择审稿人不甚准确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校正。但是编委会成员往往身兼多职,工作忙碌,无暇为期刊付出很多时间。因此,有些期刊就由编辑来选择同行评议专家。这就要求编辑具有高学历和研究背景,对于研究前沿有深入了解。

   补充作者申诉制和小组审稿制

  对于同行评议,有时可能存在不利于年轻学者、主流研究之外学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规定多人评审,且要求编委会成员(或编辑)选择不同流派观点的审稿人。另外,为了约束同行评议压制“非主流”观点的行为,可以建立作者申诉制度,即作者可以对审稿结论提出书面异议,然后由编委会其他成员做出裁决。

  对于交叉研究领域的稿件(包括多于两个学科交叉的稿件),无论是编委还是编辑部成员,在选择审稿人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即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不熟悉另外研究领域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同行评议的效果会打折扣。

  对此类稿件,应该建立“小组审稿”机制。所谓“小组审稿”机制,不再是审稿人单独各自评审后由编委终审,而是组成多学科多人审稿小组进行讨论,审稿意见相互传送、相互参考、相互印证,最终形成多学科小组的综合性审稿意见。“小组审稿”的模式如果能在网络审稿平台上增加功能,将是相对高质高效的交叉研究领域稿件的同行评议方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