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期刊:创新与建设并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本研究杂志不断发展,对中国日本研究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将日本研究刊物办出特色,推动我国日本研究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对日外交大局,成为日本研究学界及期刊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依托研究机构走创新之路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线。受访学者一致表示,中国社科院开展创新工程以来,科研和期刊编辑环境越来越好。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高程表示,一本好的学术刊物,不仅是一个展示学术成果的载体,更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和风格,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随着政府部门、机构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和期待不断上升,期刊在议题设置上也需要和现实更加紧密结合,在基础理论和政策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林昶也指出,学术期刊的发展,依托于学科建设的进步、高素质的学者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日本研究杂志只有不断创新,多发高质量的论文,吸引更多学者和读者关注,才能水涨船高。
多途径提高稿件质量
《南开日本研究》主编李卓认为,目前国内日本研究期刊普遍编辑时间过长,缺乏时效性,跟不上国际形势发展,这是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对此,天津现代日本研究所《现代日本》主编程绍海建议,编辑部在选稿时“应鼓励以崭新动向、当前情势为依据,对现实的日本、中日关系予以及时的研究。而在研究中增加历史资料和理论论述,则可提升学术厚度,强化研究的创新基础”。
虽然日本研究学科以应用研究“起家”,但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杂志社主任吴占军认为,日本研究杂志仍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稿件的重视,在选择稿件时,不应过于偏重其应用价值,需要保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的平衡,这样才能鼓励日本研究基础理论的不断夯实与发展。
期刊界代表呼吁加强国内日本研究刊物之间的横向联合,促进资源共享。考虑到日本研究后继力量的培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集林》主编胡令远希望日本研究杂志今后预留一些版面空间,多给青年学者一些发表文章的机会,让青年后辈们能够看到其学术成果获得社会认可的希望,激励其在研究道路上努力精进。
推动中国的日本研究走出去
中国学术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的学术刊物也将在这个“学术走出去”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的国际问题学术刊物,应该有一种全球视野和中国关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表示,中国现在参与全球学术共同体的条件正在慢慢成熟,而在学术共同体里面,学术期刊地位重要。“中国的国际问题学术刊物应充分利用目前这样一个大好形势,积极参与全球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发出中国声音。”
胡令远表示,日本研究刊物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国内发挥影响,而要向世界更广地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日本研究,听到中国对日本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吴占军也谈到,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日本研究存在“自说自话”的倾向,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是制约我国日本研究发展的瓶颈。可喜的是,这一窘境今天已大有改观。如果将学者间的交流看成是“点”和“线”,那么通过杂志这一载体就是把它们连成“面”,而学科交叉、比较研究、跨国对话,更使得这个“面”立体化。为此,日本研究杂志有责任推动日本研究的国际交流,将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向世界传播,同时也注意翻译引进一些在国外有影响的、观点成熟的日本研究成果,彼此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
在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毫无疑问也必须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日本学刊》前主编蒋立峰提出,要重视发挥互联网在日本研究中的作用。他指出,当前,互联网在日本研究中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网民针对某个日本问题写的文章,不仅有数据、有观点,而且紧跟形势。日本研究杂志时效性相对缺乏,更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今后我们的学术期刊工作,将越来越多倾向于电子刊物,甚至可能主要精力都转移到如何把网刊办好上面。
蒋立峰同时表示,网刊也要与时俱进,扩大影响,加强英文网和日文网的力量。我们要积极建设日本研究日文网,把日本研究杂志上的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翻译上传,以扩大对日本社会各界的影响。“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日本研究杂志今后如何做得更好,才能不落后于形势,走在形势前面。”
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发展趋势,吉林大学《现代日本经济》编辑部主任孙慧宗认为,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我们具有的优势,一是拥有一个庞大的作者和读者信息数据库,二是掌握一个丰富的学术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可以加强线上线下与读者、作者的沟通,挖掘潜在选题,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科领域最新动态。
不过,要想有效利用数据资源,“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精准分类和规划,良好对接作者与选题。”孙慧宗表示,《现代日本经济》目前正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期刊正在积极打造期刊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学者、作者、读者的交流互动,努力提高刊物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