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

2014-06-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学术创作是一项艰辛而又寂寞的事业,付出巨大心血完成的科研成果,如果连一个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都没有,这让学术从业者情何以堪?有学者不无愤懑地指出:本应以“力推新人,繁荣学术”为目的的学术期刊正日益成为一个个“劫贫济富”的舞台,成为学术不公的制造地和社会不和谐的混乱源。   

     当今,部分学术媒体,特别是某些所谓的“核心”期刊,惯常以身份取文,只看重作者的学历 (是否具有博士学位)、职称(是否教授)、工作单位(是否“211”或“985”)等资历信息。与就业歧视一样,“学术歧视绝对更是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社会不良现象”。很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像笔者这样各方面资历都平平的普通青年教师,往往面临着投稿无门的尴尬。学术创作是一项艰辛而又寂寞的事业,付出巨大心血完成的科研成果,如果连一个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都没有,这让学术从业者情何以堪?有学者不无愤懑地指出:本应以“力推新人,繁荣学术”为目的的学术期刊正日益成为一个个“劫贫济富”的舞台,成为学术不公的制造地和社会不和谐的混乱源。


     在笔者看来,某些学术媒体之所以如此看重作者的出身、嫌“平”爱“贵”,大抵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幅度地减少审稿工作量。通过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课题级别等“粗放式”的外在用稿标准,可以将大量不符合条件的稿件筛选出去,这就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编辑审稿的工作量。学术媒体到目前仍是比较稀缺的公共资源,编辑根本就不用担心得罪作者或者缺少稿源。处于弱势的投稿人面对傲慢而强势的学术媒体,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如果哪个胆大的投稿人敢实名举报某媒体的失范行为,就可能永远失去了在这个媒体上发表成果的机会。
 

     其次,提升学术媒体档次。还是普通刊物的,要争取进北大核心;已经是北大核心的,力争进CSSCI;已然是CSSCI的,还要在学界赚取一个响亮的名声。这些媒体秉持的未言明的常识信念是:具有“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的投稿人的学术水平要高于其他普通投稿人,他们发表的论文势必会有更高的引用率,能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而这又恰恰是一份刊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明码标价,按身份高低看人下单。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之外的大多数期刊都有收取版面费的“潜规则”。收取版面费是否合理,学者们已有大量论争,无需置喙。笔者“感兴趣”的是存之于某些刊物的“怪现状”: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按身份高低看人下单。有影响力的学术大腕不仅不收取版面费,还会给一笔不菲的稿费;知名度一般的投稿人,按统一的“市场行情”收费;急于发表论文、资历又不够的,则收取“天价”版面费,美其名曰“赞助费”,同时要求必须挂上一个教授或博导作为第一作者。


     如果所有的学术媒体都堕落到“看资历取舍文章”的地步,中国的青年学者何时才有出头之日?中国学术的后继有人何以保证?仅靠金字塔尖的极少数学术名流能否支撑起整个中国学术大厦?中国学术的希望何在?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之所以很少有被国际认可的学术刊物,原因就在于国内的刊物太过于看重作者的地位与名气。
 

     因此,已经有不少学者呼吁,青年学者是中国学术的未来,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希望,“他们中的更多人由于暂时籍籍无名而尤其需要学术期刊为其搭建平台,雪中送炭”。编辑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应该具有换位思考和移情理解的能力,应能体会到青年学者的艰辛和不易。
 

     揭露和批判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的文章多有所见,但矛头如果仅仅指向道德失范的学者,就失之偏颇。治理学术不端、打击学术腐败,要失德学者和无良期刊一起打,决不能让失去操行的学术媒体成为漏网之鱼!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媒体更是承载着社会的道德和良心。某个或某几个学者的学术不端,激起的可能只是几个学术泡沫而已;而作为公共媒体的学术期刊的学术道德失守,激起的却可能是一股学术腐败的强流,产生的社会负效应更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