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走过半个世纪的《林产工业》

2015-07-2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纪念创刊50年,看到编辑部拿出了不同时期的《林产工业》杂志,令人感慨万千:“文革”后期杂志复刊时1974年的第1期,那时《林产工业》还是非正式出版物,仅供行业内部交流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带刊号的正式出版物,那时林产工业的专业杂志尚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杂志,封面封底上开始刊登国外先进人造板设备的广告,而且越往后广告越多,看得出,设计单位走向市场,杂志上的广告费,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收入。

  看着这些保存了几十年的老杂志,欣赏它们的封面封底和装帧设计,仔细翻阅其中的一些文章,你会发现,这些杂志从一个侧面浓缩了半个世纪以来林产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而且越往前看,越有代表性。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当时的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在林业系统、林产工业行业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由国家主持的林产工业重大产业项目都由它来参与、实施和完成,包括很多面向亚非拉的援外任务。这本杂志自然也成为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林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和设备制造厂家,都会有文章在这本杂志上发表,制材、各类人造板、松香、烤胶、活性炭……无论是木材综合利用还是林产化工都有专题研究。以1979年第2期为例,在《制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和《林化》5个专栏发表的35篇文章中,作者依次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东北林学院、中国林科院、福建林学院的有5篇,作者为人造板设备制造厂家和木材厂、人造板生产厂家的有12篇,作者为省林业厅局的有3篇,足见文章来源是很有代表性的。

  浏览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杂志,我发现,老一代林产工业行业的工程设计人员对于国际上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发展情况还是很熟悉的。这受益于当时设计院的学术氛围,单位订购了大量的国外技术期刊资料,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不易。这在单位机构设置上也有体现,当时的技术情报室配备了精通英、俄、德、日、法等多个语种、经验丰富的技术情报人员,他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原文期刊,捕捉有价值的技术文献资料,准确地译成中文,通过杂志传递给读者。以1976年第3期为例,《国外参考资料》这个专栏的文章数量是5篇,和《胶合板》《纤维板》专栏一样,都是最多的。文章原文分别来自美国、苏联和西德等国。翻看着一篇篇几十年前的译文,你会想到“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你也会深切地感受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还会在每年一次的离退休老同志迎新春茶话会上,见到一些当年从事技术情报工作的老同志,看着这些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翻看这些老杂志,你也会发现林产工业技术进步的脉络。就拿人造板来说,从胶合板到纤维板、刨花板,改革开放前,林业行业始终没有停止过科研、设计和制造等多方面参与的联合攻关。改革开放以后,更加快了先进技术的学习引进和消化吸收。今天,人造板不仅在家具和装修装饰等传统领域被普遍应用,而且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各类商品的精美包装盒,已经大量使用薄型纤维板。

  杂志在业内的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以1986年第1期为例,当时,国家开始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又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杂志发表了题为《抓紧时机,迎接挑战》的元旦献词,依次刊登了林业部副部长王殿文的署名文章《“七五”期间我国林产工业的发展趋势》,林业部林产工业公司经理杨德山的署名文章《我国木材加工工业发展战略的探讨》,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全国工程设计大师韩师休的署名文章《林产工业设计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浅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恺和情报所林凤鸣的署名文章《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的现状和前瞻》。

  策划50年座谈会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些老杂志还这么完好地保存着,使用了几十年的老印章也都保存着,而能和曾见证了这本杂志创办的老同志抚今追昔,亲切交谈,则更让我激动不已。

  年过90的孟昭亨老人,是这本杂志的创办人之一。“文革”后期设计院职工陆续从各地“干校”回京,单位重新组建了技术情报室,他作为室负责人之一干了7年。说起办杂志的历史,老人说:1973年,设计院搬回北京,单位把筹备恢复杂志的任务交给他。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他主动走出去,到很多省份的设备制造厂家、木材加工和人造板生产厂家去上门联系稿源。他找到每个厂子的技术科,说明来意,发展通讯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当面沟通和书信往来,通讯员发挥了作用,国内的稿源很快就上来了。国外的资料主要靠情报资料室订阅的国外期刊,这一点很重要,单位领导和同行们都很支持,这使得杂志上能够经常刊登翻译过来的国外最新技术资料。

  回忆往事,孟老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出差一天的伙食补助只有四毛钱,他和搞工艺专业的一位同志,走南闯北,生活的拮据是可以想象的。他还记得,“文革”前,虽然是给内部期刊投稿,选用刊登后还有微薄的稿费。复刊后就不行了,“文革”后期还不敢提稿费,就采取了赠送杂志的办法。当时的一期杂志,定价是三毛五分钱,后来又提高到五毛钱。赠送一年的杂志,也只有几元钱。孟老还给我讲了两个记忆犹新的情况,一是在杂志改为铅印之前,因为是誊写油印,发行的数量是受蜡纸等条件限制的,当时只能控制在1000份左右。稿子编辑好以后,就拿到朝内大街上设计院对面的一家誊印社去誊写和刊印。二是复刊时,当时的老院长,曾经想把杂志的名字改为《林产工业设计》,认为这样更贴切,孟老觉得不妥,感觉这样就把杂志的范围变窄了。后来老院长也没有再坚持,还是尊重他的意见了。《林产工业》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创业难,守业也难。这又让我想起了刚刚退休的杂志前负责人许方荣对我说过的话。我问他,你当了十几年的主编,一定有很多体会吧?他沉思了一下说:做编辑,就是要甘为人梯,甘做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辛付出有回报。2006年,杂志得到了林业行业和出版行业的认同,首批被确认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我想,这是最令新老编辑部人引以为自豪的。

  今天,物质越来越丰富了,生活变得富裕了,生活道路的选择也更多了。当整个国家都在考虑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新”的时候,杂志也同样面临着发展创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守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由衷地祝愿《林产工业》这个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杂志在新一代编辑们手中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有朝气,明天会更美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