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之城:一位社会学家的地下纽约观察》【美】素德·文卡特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59.00元
关键词 纽约文化 地下经济 边缘群体
提到纽约,你会想到什么?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里交织着爱恨与情仇,上演着和平与动荡。纽约,是颠覆,是融合,是挑战,是奢华,也是放纵。作者素德·文卡特斯在《流动之城:一位社会学家的地下纽约观察记》中写道:“生活是在不断变动的,你应该流动起来”。“流动”一词,天然带有变迁的意味,以动态的形式将城市的画面展现了出来,构成了与美国中西部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光景,它流光溢彩,也光怪陆离。在这里,发生着各层阶级、各色人种的悲欢离合;在这里,涌动着各类职业、各种身份的酸甜苦辣。
素德·文卡特斯是美国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及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著有诸多关于美国贫困问题的作品,同时还参与了法国和美国郊区贫困的比较研究项目。他常常不顾环境险恶,深入一线进行田野调查。素德从1997年开始研究纽约地下经济,2009年研究结束。他通过对毒贩、妓女、社会名流、移民及学者的大量访谈,获取了研究种族、不平等和城市命运的一手资料。他以观察者的视角深入到纽约的地下经济,以“民族志学者”的身份与观察对象建立起安全感与信任感,记录下这群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难以言说的生活,为读者揭示出这个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在光鲜的背后,地下经济是如何在城市间流动,并串联起不同阶级与人种。
《流动之城》中有一部分来自田野调查的笔记,另有一部分基于日记与访谈记录。为探讨纽约的“流动性 ”,作者将本文分成了八大板块:“两个世界的碰撞”“纽约,纽约”“变革之中的社区”“继续向前”“性是本护照”“角色扮演中的冒险”“边界问题”“退出策略”。他以观察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了他的采访过程——从最初的由传统大城市芝加哥到新生城市纽约的身份转变,到开始接触到这座城市庞大的地下经济网络中的人,并介绍了如何身在其中与这个经济网络中各个节点人物的相交,从中看到难得一见的世间百态,以及在获取到素材后退出这一网络的全过程。
该书中有一个重要线人夏恩,他是哈林区小有名气的毒品掮客。跟着夏恩的步伐,作者见识到了大量游离于法治社会边界之外的群体,以及成千上万以此为生的中间人。在他们之中,有流连于画展的毒贩子,也有家门显赫的哈佛毕业生做起了老鸨的行当。他们或出身不同,或喜好不同,但在纽约这座城市,他们都努力地生活着。正如夏恩义愤地对素德说:“每个人都很拼命。”人人都在拼命地在这座城市的间隙中流动,与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构成城市网络。
素德认为,纽约的地下经济给了当地居民跨越边界重塑自我的机会,这种跨越边界的邂逅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财富或更好的形象,不是基于社区而是更多地着重于网络连接的社会学。这一观点在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研究中也有所提及,他称之为“意义网络”。在这个网络之中,包含着错综复杂的非法交易,不同阶层与种族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连,他们的经济在这里流转,他们的自我在这里重塑。
在作者看来,纽约这座城市,从骨子里就包含了勇敢与挑战,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包容万物,也集聚着各个街区的资源,以形成城市独特的风貌。经济的转型,时代的变迁,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伦敦、东京、芝加哥这些传统大都市有着独具的地域特征,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相似性,从而形成了可预期的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对不同阶层或种族的开放姿态也不尽相同。放眼于全球,其他大都市又何尝不是如此?新城市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的文化。而无论是纽约,还是深圳,亦或是其他正在不断生长着的流动中的城市,都指向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新方向。在城市背后,流动着的文化与交错着的网络,推动着城市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