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大匠运斤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厚积薄发 《中国小说发展史》

2021-08-1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靳晓辰

《中国小说发展史》 石昌渝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版/198.00元

  石昌渝 1940年生,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长期研究中国小说史和元明清文学。著有《中国小说源流论》《中国小说发展史》等,主编有《中国古代小说总目》《金瓶梅鉴赏辞典》等。

  随着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的公布,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以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内容再次收获一项荣誉。《中国小说发展史》由石昌渝著作,作为一部由一位学者独自完成的系统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能融会贯通个人的小说观念和历史观念,叙事风格统一,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特色,是一部体大思精、代表当代水准的小说史巨著,为小说史编纂树立了系统的典范。该书是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从具体内容来看,该书从秦汉志怪讲起,至清末小说转型结束,完整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类型和特点,深刻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本文勾勒了石昌渝进行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大致轨迹和重要总结,通过访谈录梳理了其对治学之路与小说研究的思考。

  以正确的观察角度“重拾”文体研究

  “文各有体,得体为佳”。谈及《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初衷,石昌渝表示,文体的问题,在小说史研究的范畴之内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从《山海经》开始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志人志怪文言小说,之后是唐代传奇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人们很少讲文体的渊源。现在小说史一般都是把作家与作品按时间来排队。那么小说的文体是怎么发展的?它为什么会这么发展?为什么中国的小说和欧洲的小说不一样?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另外,从语体看,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从篇幅看,有长篇和短篇;从叙事方式看,有客观叙事和说书方式,等等。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形成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尚不充足。小说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小说文体发展的历史,但现在的小说史、文学史长期忽略文体。学术研究是要解决问题的,因此《中国小说发展史》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这项工作并非能一蹴而就,而要厚积薄发。据了解,为撰写这部作品,石昌渝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如浏览相关文史资料,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把相关作品安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并对涉及到作品的内容、艺术以及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可谓一场标准意义上的“学术长征”。

  基于既有雄厚的文献积累与充分的理论准备,石昌渝对《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决定将小说史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使文体研究从一个正确的观察角度出发。一部成熟的小说史著作,对于关系全局的重要概念和重要问题,一定会给出明确的定义与解答。在他看来,题材研究和文体研究完全是不同的东西。现在出版的小说史著作,包括公案小说史、世情小说史、武侠小说史,这些都是按照题材写的,不可能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历史印象。建国以来的创作过分地强调题材的重要,强调写工农兵与英雄人物,不写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似乎题材决定作品的价值。他提到恩格斯曾说过的一句话:“创作最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你哪怕是写一个坏人,你写得好,那也是好作品。”他认为,就算写英雄,若是搞得概念化、高大全、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也是不行的。很多搞研究的人也受到“题材决定论”的影响,对文学的研究只专注于题材。其实,题材不能决定一切,同样的题材可以写出价值完全不同、艺术水平截然不同的作品。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独特见解

  对于历史与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石昌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就是要把历史上的事件都放在一个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事件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它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来谈问题,这既是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一个方法,大体来说,可以用“实事求是”来形容这种研究方式。例如文言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是怎么产生和发展?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其实跟当时的察举制度有关系;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实际上和当时宗教的兴起有关系。脱离了历史背景,很多问题就会讲不清楚,或者讲得一般化。经典文言小说的文化价值要远远大于它们的文学价值。因此,我们要把一部作品放在当时产生它的环境里去观察、去评价,这样才是比较妥当的。说到底,这个方法大体上就是实事求是。因此,作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时,不仅从文学本身寻找其进行的线索,而且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进行分析,并从其相互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阐明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这为中国小说发展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看问题不要片面,不要极端化,不要绝对化。”除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石昌渝也将辩证法运用其中。石昌渝认为,从辩证的角度能够看到,小说从史传汲吸取营养,它的叙事方式都是受史传影响,但是史传又反过来阻碍小说的发展。小说不摆脱史传,就不能够独立。为此,《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常常将中国的小说/史传与西方的小说/史传加以比较,通过凸显二者的差异性来保持文体的独特性。

  《中国小说发展史》对小说史的研究以及如何编写小说史等具体操作问题也许并没有穷尽真理,但必须承认,著者的这种努力应该得到喝彩。著者的史识在从事新问题探讨时往往表现得格外充分。针对很多年轻学者因为思考选题而备感苦恼的问题,石昌渝坦言:“其实这就是对研究对象和学术范围之内的情况把握不够、对相关材料把握不够,或者思考得不够的问题。对于以往的很多结论,研究者应持怀疑态度,保持独立思考,多问为什么,才能找出问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