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版社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成果丰硕。上世纪90年代前,主要完成了吐鲁番文书、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定州汉简等重大项目的整理成果出版。90年代以后,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包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里耶秦简(壹)》《随州孔家坡汉墓竹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出土汉文文书》等。同时完成了《新中国出土墓志》(壹至拾卷)的出版工作。这些整理研究成果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子弹库帛书》分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致力简牍保护整理 深入挖掘史学价值
“走马楼三国吴简”被誉为20世纪继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我国出土文献资料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出土简牍保护整理项目,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得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出版资助。2021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至玖)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走马楼三国吴简”是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东侧走马楼街出土的一批三国孙吴纪年简牍,1996年10月发现于一口编号为J22的古井中。
该批简牍数量达到惊人的10万余枚,是1900年以来发现的中国古代简牍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一批,超过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数量总和。根据材质与形制可分竹简、木简和木牍三大类,其中绝大部分是竹简。所见纪年多属三国孙吴前期。内容主要是吴国长沙郡与临湘侯国(县)的地方档案文书,包括与家庭、人口有关的黄簿民籍,与赋税征收、财务收支有关的各类账簿,还有一些司法文书、名刺、签牌等等,涉及地方行政和基层社会诸多方面。
走马楼吴简发现后,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长沙市、五一特区办有关部门立即指导展开发掘及后续工作。发掘清理工作由当时的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完成,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后更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组成的走马楼简牍整理组负责保护、整理和释读,田余庆、吴荣曾、胡平生、李均明、王素、宋少华、罗新、邬文玲等诸多一流学者参与其中。简牍的拍照工作由文物出版社完成。
吴简的发现能够极大弥补三国时期史料匮乏、传世文献对社会下层关照不足的缺憾,因此学界亟待这批珍贵材料的公布。1999年,数量较少的木简的图片和释文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为名先行出版,收录大木简2141枚(含残片)。数量较多的竹简则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为名,分阶段、分批次陆续出版。出版工作由文物出版社承担。
《竹简》共分9卷27册,工程浩大,耗时较长。从2003年《竹简(壹)》的出版,到2019年《竹简(玖)》出齐,历时17年;如从1998年竹简整理工作开始计算,则超过20年,但这相对于简的数量而言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全书共整理公布67348枚有字简牍的图版、释文及354幅简牍揭剥图表。各卷统一体例,每卷三册,上册、中册为前言、凡例和图版,下册为释文注释和附录,附录包括简牍揭剥图和人名、地名、纪年索引。书的体例完备、释文准确、注释简明,照片真实反映了简牍保存现状。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曾指出,三国吴简的发现“大大增补了史料之阙,将有力地推动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赋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预示着沉寂相当一段时日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简牍内容为基层社会的档案文书,有助于增进对孙吴初年临湘侯国(县)管理制度、行政流程的理解和认识,是研究孙吴、三国时期乃至整个汉晋变革时期历史的最佳材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发掘和整理过程中还注意充分保留出土信息,保存较好的简牍整体运回室内揭剥,并利用多项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和修复。书中所附揭剥图和编号对应表记录了简牍在井中成册堆放的原始位置,研究者可结合简的形制、编绳、笔迹、格式等,对这些簿籍进行更为细致的复原,使得文书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很大进步。
此外,简文的字体介乎隶书、楷书和行书之间,整体上看具有隶书意味,同时有许多笔画与楷法相合,也有一些笔画带有行书特点,是极珍贵的书体演变的研究资料,必将推动我国书法史研究的发展。
吴简的整理公布,不仅在学术界,甚至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催生了中日吴简的专门研究,如北京吴简研讨班、东京长沙吴简研究会等,培养出多个高水平的吴简研究队伍。据初步统计,迄今中外学者发表相关论文近700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20余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0余项,并举办多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以走马楼吴简为主要藏品,建成中国第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该馆现每年接待观众60万~70万人次,致力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中国简牍文明。
《新中国出土墓志》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新中国出土墓志》是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具体主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博考古及古籍整理单位合作编集的大型出土文献丛书的总项目。该总项目计划整理、出版30卷、60册,分3期进行,每期平均整理、出版墓志类图书10卷、20册。自1983年开始运作,就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经过20多年精心打造,目前该书第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出版。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和深化学术研究、综合研究以及文化积累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效益显著。
考证梳理子弹库楚墓文物情况
《子弹库帛书》出版以来获得多项殊荣:获2017 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入选2018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中文图书十强,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2021 年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子弹库帛书”是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旧城东南郊子弹库(今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内)一座战国中晚期楚国墓葬的帛书,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也是现存于世的唯一战国时期帛书,又称“楚帛书”。
“子弹库帛书”系被盗掘出土,同出的还有铜器、陶器、漆木竹器等一批重要文物。1943年,帛书等器物为蔡季襄购得,后辗转于长沙、上海等处。1946年6月,除个别残片外,帛书绝大部分被美国人柯强以拍照为名义骗取,流失海外,几经转手,后由美著名精神病学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亚瑟·姆·赛克勒医生收藏,现存华盛顿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于美国的部分包括1份完整帛书和3组残片;留在国内的残片为商承祚收藏,共14片,其中较大的1片现存湖南省博物馆。1973年,子弹库楚墓重新发掘,弄清了墓葬形制、棺椁结构,又出土目前我国仅见的2幅战国帛画之一的稀世珍宝《人物御龙帛画》等诸多器物。
完帛为长方形,长(帛幅宽)47厘米,宽(帛幅长)38.7厘米。由战国楚文字写成,分甲、乙、丙3篇。甲、乙2篇居中,互相颠倒,不配图。丙篇共12组,居四周,配有两套彩图:一套是十二月神图,十二月神分居四边,每边3个;一套是四木图,居四角,用不同颜色绘成,春为青木、夏为赤木、秋为白木、冬为黑木。帛书内容为中国古代用来选时择吉的历书“四时令”。一岁分为四时,四时分为十二月。甲篇讲岁,重点讲侧匿及其引发的灾异。乙篇以神话形式讲四时之创造,提到9个传说中的神。丙篇讲十二月的举事宜忌,是《四时令》的主体部分。整个布局有四正、四隅和十二位,总体图式与古代的式盘有相似性。
帛书残片内容主要为《五行令》和《攻守占》。《五行令》配有月令图,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守占》是讲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
上述对帛书的史实考察和内容解读集中反映在201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子弹库帛书》一书中,是该书作者李零先生30余年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10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壹至肆,收录发掘简报和大量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往来信件、照片、借存记录等一手材料,并编制大事年表,考证梳理子弹库楚墓的盗掘和发掘过程、出土文物情况、帛书早期研究及流失美国的详细经过等等。下编伍至拾,收录帛书彩色图版、释文、《四时令》的老照片和多版摹本、《帛书文字编》(附检字表),以及参考文献目录。全书上下册,8开彩印。
该书不仅开启了古文字研究中记者加学者的叙述模式,厘清了子弹库帛书面世和流失过程;更是80年来相关研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足迹,展现了其从学术青年登上帛书研究巅峰的心路历程。帛书的完整释读对认识先秦时期宇宙模式、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有很大促进作用。帛书残片的揭剥和拍摄方面也多有创获,为学界带来了新材料。因此,该书的丰富内容和精心编排为研究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将开启楚帛书研究的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书中特别强调赛克勒医生生前遗愿是希望这件文物——“带字的丝绸”,能够“物归原主”。“它的历史重要性是如此之大,以至赛克勒医生只肯把它借给赛克勒美术馆。因为他觉得,早晚有一天,这件帛书得送回中国。”此事随1987年赛克勒医生的去世而搁浅,希望该书的出版和引发的社会关注,能够对这件瑰宝的最终回归起到推进作用。
“子弹库帛书”的遭遇是动乱年代大批珍贵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缩影,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并促进流失文物回归,则是除学术议题外,帛书带给我们的另一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