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旭: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摘 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编辑的转型势在必行。这种转型首先应该是向“产品经理型”编辑迈进的思想转型,传统编辑们要树立产品意识和系统化意识。能力提升是转型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个复合型编辑,内容发掘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编辑;产品经理;复合型编辑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浪潮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媒体格局经历了深刻而持续的变化。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号召,一方面在内部组建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新兴媒体的联合。时代潮流在变,国家政策在变,出版单位的要求也在变,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传统编辑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
一、思维转型:向“产品经理型”编辑迈进
媒体融合政策的出台源于出版格局的变化。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之前,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限的,仅有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寥寥几种。彼时,相对于读者对于信息的巨大需求,作为信息的主要供给方之一———出版社处于强势地位。编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策划选题,挑选稿件,引导舆论方向,占领思想阵地。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出版行业身处其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丧失了信息发布的垄断地位。当下,借助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和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由于构思精巧、作品过硬,很多作者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不少传统媒体。他们与传统的出版单位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第二,传统出版物出版周期长的特点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存在着紧张关系。传统出版单位推出作品需要经过立项、组稿、审校、印刷等一系列程序,这种作法的优点是通过层层把关,保证了作品的质量,缺点则是拖长了出版周期:作品从酝酿到与读者见面,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相反,在一些新兴媒体上,作品可以每周更新,甚至每日更新。这些作品固然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其中的精品也并不鲜见。关键是,快节奏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特点,是青少年读者的生活底色。如何克服传统出版周期长与读者碎片化阅读习惯之间的矛盾,是摆在传统出版单位和编辑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第三,纸质出版物存在携带难、容量少的问题。书籍、杂志等纸质出版物是传统出版单位的主要产品。与体型小巧但动辄可以存储几千本电子书的智能终端相比,纸质出版物体积大,信息含量少,无法随时更新。如果不找到有效的、差异化的竞争路径,纸质出版物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更是如此。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编辑必须抛弃对新兴媒体漠不关心的态度,更不能有抵触情绪,要在思维上主动拥抱变化,迅速实现由传统编辑向“产品经理型”编辑的转变。
产品经理的概念来源于美国的宝洁公司。1927年,宝洁公司拥有新推出的佳美(Camay)和早期推出的象牙(Ivory)两款香皂,佳美由于上市时间较短,销量不佳。宝洁公司一位叫麦古力的年轻人指出,如果由同一群人共同运营这两个品牌,那么,强者恒强,佳美将永远无法摆脱营销困境。解决的办法是组建营销佳美的专门团队,在与象牙牌香皂的竞争中,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将佳美做大做强。麦古力的观点得到了宝洁公司高层的支持,佳美营销团队得以组建,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宝洁公司随即按照这一思路改组公司,全面提升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其成功经验得到了全球商业集团的普遍认可和效仿[1].在这里,某一产品的负责人被称为Product Manager,就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不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加工者,而是这一产品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的总负责人。简言之,他就是这一产品的“总经理”。他要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生产管理、宣传推广和生命周期管理等各个阶段对该产品进行规划和运营。
产品经理制为什么能够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针对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在大公司中,产品数量众多,如果千篇一律,按照同一个模式运营,不同产品的特点就会模糊。公司推出不同产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产品经理体制下,不同团队负责不同产品,不同产品的生产、营销模式自然不同,特色就突显出来了。第二,弥补了大公司条块分割的缺陷。在大公司内部,产品的研发、生产、宣传、销售分属不同部门。但对于一个畅销产品而言,这些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研发、生产、宣传和销售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产品的特点展开,以提升销量为目标。产品经理的出现,可以通盘筹划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第三,明确了责任,便于进行业绩考核和奖惩。在大公司中,如果所有产品属于所有人,那就意味着所有产品的成功与失败都由整个公司负责,损失和收益由全体员工分摊。这种“大锅饭”的模式将严重挫伤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长推卸责任、敷衍塞责的风气。如果产品由专人负责,这种弊端将不复存在。由于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产品经理自然会对产品尽心尽力。
近年来,由于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舆论引导能力日益受到侵蚀,以产品经理模式加强竞争力成为出版人的普遍共识,“产品经理引入编辑出版领域中,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内在运作机理的必然要求”。[2]这种共识的出现,是因为大公司内部的种种弊端,例如条块分割、“大锅饭”现象在传统出版企业都存在,而且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出版企业的生存压力骤然增加,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企业的发展空间就会日益萎缩。例如,在传统出版企业内部,图书的选题、加工、宣传和营销都有专人负责。在这种“流水线”模式下,编辑们往往只关注编辑加工这一环节。他们以案头文字工作为主,沟通的对象主要是作者,活动的场所局限于出版社内部各个部门。书籍一旦发行上市,编辑的工作基本完成,销售状况只能听天由命。虽然在选题策划阶段,也会考虑到市场的反应,但由于缺乏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不了解市场热点的变化,无法获得读者阅读后的具体感受,编辑们的埋头苦干往往事倍功半,即便能打造出出类拔萃的质量,也无法换来节节攀升的销量,徒然增加了库存。王雷是《南方都市报》原首席记者,也是《云南信息报》原副总编辑,作为一位在传统媒体战线奋战过13年的“老兵”,他在转任腾讯公司微博内容运营中心执行总监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媒体产品意识很淡,对媒体本身的产品演进、设计、用户体验关注不足”。[3]
为不同产品制定不同的竞争策略,是产品经理制出现的源动力。就书籍、杂志这样的文化产品而言,这种需求就更为迫切。因为每一本书、每一本杂志都是不同的,都是独具特色的。如果不加区分,统一用一种模式进行生产和营销,势必会损伤书刊的特色,难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竞争力。在出版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个不具备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很容易被湮没在日新月异的书报市场大潮之中。
那么,对于传统编辑而言,如何转变成为一个产品经理呢?最重要的是树立产品意识。编辑们首先要把图书看作一个产品。作为产品,它是以销售为目的,以顾客为中心的。编辑们要摆脱传统的“重开发、轻营销”的惯性思维,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说自唱”“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切实去关切读者的需求。当下的图书市场每年出版新书20余万种,同质化严重,再加上新兴媒体的强势介入,出版市场上已经呈现出鲜明的“买方市场”特征。以往“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业态已被大幅改写,“读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产品意识,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的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的,也是流变不居的。编辑们要千方百计地、竭尽所能地深入调查读者需求,将读者的需求作为出版决策的依据,做到有的放矢。
此外,系统化思维也是“产品经理型”编辑必不可少的素质。“产品经理型”编辑不是图书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总负责人。对于一个图书产品而言,他就是“总编辑”,要担负起传统上整个编辑部的全部工作。他要从源头到终端全面负责,即从选题、策划、组稿、校对、发行等各个环节对图书质量进行把控。还有,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编辑要考虑的也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还要包括音频、视频、在线直播等新媒体样式。一旦发现图书具备潜力,开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联系编剧、导演进行影视剧方面的深度开拓,都应该纳入编辑的考虑范畴。他要能够将传统媒介和现代技术融为一体,使二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二、能力提升: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为传统编辑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破茧成蝶,全面提高个人能力是必由之路。新时期的编辑必须是能贯通多种媒体样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锤炼自身的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内容发掘能力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意味着传播手段的拓展,但传播只是手段,核心仍是内容。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那么,内容就是图书的生命线。作为“产品经理型”编辑,必须坚持以内容为本,努力去发掘读者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以打造能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质图书。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迅速捕捉读者的喜好呢?首先是要走近读者。在数字化时代,编辑们要勤于通过各种新媒体途径了解读者想法:可以去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子商务平台考察各类图书的销量,通过翻阅读者的评价寻找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可以去知乎、豆瓣等网站参与讨论,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可以去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网站考察文字音频化面临的问题;可以去爱课程、智慧树、超星等在线教育平台去获取文字视频化的成功经验。总之,要“上穷黄泉下碧落,动手动脚找内容”。当然,读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彼此的喜好并不相同,每个人的喜好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怎样去挖掘和梳理他们的普遍喜好呢?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从宏观上,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微观上,要敏锐感受读者们的情绪。《狼图腾》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一部动物小说,此前我国并没有此类作品成功的先例,小说本身也不具备当时所谓的畅销元素,但编辑们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大背景”将为动物小说的畅销铺陈条件,同时狼的威武不屈、桀骜不驯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正是一种“狼性精神”。[4]事实证明,只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走进读者内心,就能够打造出主题健康、内容精彩的畅销产品。
(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可穿戴设备、可折叠设备、智能设备等移动终端不断涌现,我们正处于一个被数据包围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出版迫在眉睫。然而,传统编辑们虽然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工作作风严谨、文字能力过硬,但却通常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一知半解。这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要想突破困境,只能依靠主动学习实现自我提升。通过各种项目、培训,不断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当然,对数字技术也不能一味迷信,要利用它们的优势,也要清楚它们的边界。例如,有的编辑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畅销书的书名特点,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尝试。但他们将莫言的《蛙》、余华的《活着》和许多异军突起的畅销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是不合适的。莫言、余华是著名作家,上述作品的热销与作家的名气和作品长期积累的口碑关系密切,与书名的字数、韵律搭配、意境构建关系并不紧密。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便使用了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也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
(三)资源整合能力
在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内部,采编、经营、行政后勤分属不同部门。即便采编部门内部,也会按照工作重点的不同,再次进行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编辑之间的联系很少,甚至唯恐他人“过界”。这带来的弊端之一就是传统编辑的资源整合能力欠缺。复合型编辑要既会策划、编校图书,也会组织市场,进行动态的销售管理;既会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产品设计,也会进行项目的预算管理和流程控制;既会跟踪媒体反应,引导舆论走向,也会与国外出版机构沟通,推广优秀文化作品“出海”。复合型编辑要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通选题、策划、编校、审核、营销和维护等各个环节,成为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和“经理人”。
三、结语
伴随着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人才、内容、平台、渠道和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编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我转型。这种转型要以思维转型为引领,以能力提升为依托,以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传宏.产品经理的定位与职责[J].企业管理,2011,(11):91.
[2]傅伟中.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从畅销书看融合发展背景下编辑思维的转换[J].中国编辑,2017,(09):39.
[3]王雷.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更是理念——一位微博内容运营总监转型的深度思考[J].中国记者,2013,(06):43.
[4]安波舜.《狼图腾》编辑策划的经验和体会[J].出版科学,20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