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唐钰龙、杨鹏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摘 要】随着阅读媒介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转变,社会化阅读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社会化阅读视域下阅读主体和阅读媒介两方面的变化为阅读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本文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微信读书为研究对象,探究阅读共同体的互动实践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尝试从群体身份、实践过程、最终效果三个维度总结其特征。基于社会化阅读视域下阅读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体现了阅读在受到技术冲击和修正纠偏过程中的自然进化,还能够促进阅读朝着更加多元、开放、互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会化阅读;阅读共同体;互动仪式链;阅读媒介;微信读书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阅读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形式。早期的阅读体现着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后来发展为对纸质媒介上文字符号的解读,到现在拓展为对数字媒介上数字信息的获取。随着媒介的迅速革新与发展,阅读媒介(本文的阅读媒介指文本及其载体的统一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线下纸质阅读发展到线上数字阅读,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转变。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即时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快速普及,一方面使得社会化媒体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化阅读平台的用户规模;另一方面纸质阅读的读者规模在逐渐缩小。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为社会化阅读形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社会化阅读不仅仅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阅读,还为读者提供了分享交流的社交平台,颠覆了传统纸质阅读方式,更加凸显技术为阅读增添的社交属性以及这种社会化阅读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化阅读方式的出现,对读者与阅读媒介、读者与读者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化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对阅读媒介进行个性化操作,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度交互;读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形成紧密联结的阅读共同体,对阅读内容进行在线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引起读者间的情感共振。
一、阅读共同体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对于共同体的概念有过多种界定。桑德尔提出的共同体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共同体,他认为构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欲望和情感,虽然这些欲望和情感因人而异,但共同体的出现会使个体产生与他人联结一起并发展共同体目的的欲望,即互相关照的欲望和情感。本文所指的共同体借鉴了人类社会学的观点,认为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价值取向、兴趣爱好、联系紧密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中,共同体的成员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之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共同的目标显示其存在[1]。某一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主要是通过某种共同价值或共同兴趣,这个共同体会因共同价值或共同兴趣的不同,凸显与其他共同体之间的差异。阅读共同体主要是指其成员拥有相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以社会化阅读为纽带,形成鲜明的有群体归属感的社会群体。
目前,学术界对阅读共同体的研究应然性研究较多,实然性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可看出,以“阅读共同体”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学科和文学学科。这些已有的研究,一方面,针对特定的教育群体提供构建阅读共同体的具体策略,研究对象从幼儿群体到大学生群体都有所涉及,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探究基于特定的文本形成的阅读共同体,此类阅读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共同的阅读书目或者阅读环境。目前,学者对于阅读共同体的研究主要从微观层面提供具体构建的策略建议,而对于媒介技术对阅读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二、阅读共同体形成的动力因素
“阅读媒介”作为文本及其载体的统一体与上述模型中的“文本、物质形态”两个要素相对应,而模型中“阅读”这一要素指的是与读者相关的阅读行为。据此可对目前阅读领域发生的变化作出一个判断——在当前的数字时代,阅读领域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是读者需求已经展现出一些新变化,二是阅读媒介本身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正是读者与阅读媒介两方面出现的变化使得社会化阅读模式开始兴起并对阅读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较为深刻的影响便是社会化阅读作为一种具有变革意义的阅读模式,为阅读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土壤。
(一)阅读共同体形成的主观动力:读者主体意识的觉醒
读者阅读方式与阅读需求之间息息相关,每一次阅读方式转变的背后都反映了不同的读者需求。由朗读转为默读意味着阅读私密性的增强,虽然至今默读依然为主要阅读方式,但在数字时代的媒介技术支持下,读者对于私密性的追求发生了变化:对于与读者身份不相关信息的私密性要求更高,而对于与阅读直接相关的读者身份本身恰恰相反,开始追求阅读信息的公开化。这直接体现在读者使用各种社会化阅读平台过程时的点赞、评论与分享等阅读行为。从精读转向泛读意味着读者阅读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增强。从抄本到印本再到电子形式,一方面是书籍数量和种类的递增,另一方面是读者阅读成本的降低。读者逐渐从“定本”思维的束缚和文本文化的权威中解放,其阅读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时至今日,数字时代的读者更倾向于在阅读时自由表达自身观点和想法,可以留下诸如电子批注和评论之类的数字阅读痕迹,甚至可以从相对被动的内容接收者向更为主动的内容生产者转变。在数字时代的社会化阅读模式下,读者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其主体性更强,对阅读过程中与其他读者间的互动性需求越来越突出,而这正是阅读共同体得以形成的主观条件。
(二)阅读共同体形成的客观动力:阅读媒介的革新
纵观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革命的发生都与其背后社会与技术的变迁息息相关,但对于阅读媒介而言,其变迁史绝不可被简化为一条“从纸质到电子或数字化”的路径。从材质上看,阅读媒介经历了从自然材质(兽皮、甲骨等)、简书(竹木)、帛书(丝织品)到纸书再到电子书的变迁,阅读媒介的舒适度和易用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形式上看,阅读媒介经历了由卷轴书到册页书再到电子屏幕的变迁,阅读媒介在使用方式上的不断演化使得读者的阅读方式乃至思考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从纸质到数字的阅读革命绝不仅是阅读载体层面上的变化,其在阅读领域产生的影响要更深刻、更广泛,包括社会化阅读中的“交互性、移动性、富媒体性”等特征所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于阅读媒介以灵活、多样和高效的特点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社会化阅读模式兴起于数字时代,这离不开提供社会化阅读功能的阅读媒介的支持。社会化阅读平台让广大读者通过线上方式聚集在一起,满足其丰富多样的阅读需求,这是阅读共同体形成的客观条件。
总之,读者与阅读媒介是影响阅读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动力因素,二者处于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随着数字时代社会化阅读模式的不断发展,一方面读者的主体性意识与互动性需求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阅读媒介的线上化特性与交互性功能更加突出。基于阅读环境在这两方面的变化,阅读共同体得以形成。
三、阅读共同体的实践及其主要特征
(一)阅读共同体的实践
借助于各种社会化阅读平台,读者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阅读环境;阅读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读者群体间的联结和为这种联结提供保障的阅读媒介。目前,在众多社会化阅读平台中,以“让阅读不再孤单”为口号的微信读书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化阅读平台,为阅读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实践的可能。在读者关系方面,基于微信关系的微信读书平台,给读者提供了两类联结:一类是基于微信好友的微信读书用户(强联结),另一类是基于阅读兴趣的其他非微信好友用户(弱联结)。在以阅读媒介为阅读实践提供的保障上,微信读书平台给读者打造了一种共同阅读的环境,通过该平台所具有的“分享、评论、点赞、发布想法”四种功能来呈现。在这种阅读环境下,读者在微信读书社会化阅读平台上能获取书友公开展示的阅读信息,包括在读书目、读书时长、获赞数、发布过的书评等内容。如此,不同读者即可在一种跨越时空阻隔的阅读环境下完成共同的阅读实践。
读者与阅读媒介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阅读共同体实践的主要方式,这里的互动隐含了两个层面:一是读者间的互动,二是读者与阅读媒介间的互动。因此,在理解阅读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不能片面地从读者或阅读媒介的某一方出发。鉴于此,将阅读共同体的形成从场景的角度或者从一种社会活动的角度去分析更为合理。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这一理论“综合了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论、社会建构论和情感社会学及有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是微观社会学领域新的理论成果,它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行动的动机模型。由此,本文借助这一理论以读者在微信读书平台上的阅读过程为例,分析社会化阅读环境下阅读共同体的实践。
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阅读共同体的有效互动实践有四部分组成要素,分别是群体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首先是群体聚集,读者因现存的微信关系或因阅读共同的内容而聚集在微信读书这一平台上,虽然此时不是身体共在,但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阻隔,使得读者通过线上方式能够实现一种“虚拟共在”的状态;其次是排斥局外人的屏障,聚集在微信读书平台上的读者对局外人自动划出了界限,这些局外人可能是非微信好友的微信读书用户,也可能是无共同阅读目标或兴趣的其他微信读书用户,而且读者可以清楚地获知在场“局内人”的相关阅读信息;再次是相互关注的焦点,具有相似阅读兴趣或目标的读者会找到共同关注的内容,形成关注焦点;最后是共享的情感状态,不同于孤立、私人化的传统阅读,在微信读书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评论、点赞或分享都能给与之互动的其他读者带来情感联结,且读者间的这种情感联结具有共享性。
有效的互动实践会对阅读共同体产生四种影响,包括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神圣物)以及道德感,不过这些影响不一定会同时产生。一是群体团结。群体团结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成员身份认同感,相较于孤立、私人化的阅读,与其他读者在共同阅读环境下的互动性阅读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即成员身份感。这种归属感可能来自于微信读书这一具有凝聚作用的平台本身,也可能来自读者间共同的阅读内容。二是个体情感能量。读者通过阅读互动,在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刺激下与其他人发生情感共振,产生一种集体兴奋,获得比单独阅读时更多的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的主要功能是让读者拥有诸如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的阅读状态。三是社会关系符号(神圣物)。微信读书里每本书的读者评分、每章内容的分享数量、每个想法里的点赞数与评论数,均是可以量化的“阅读符号”。这些“阅读符号”既是众多读者共同创造的成果,也是群体符号的象征,它们对于共同参与其中的读者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四是道德感。这里的道德感指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聚集在相同阅读内容下的读者会尊重并维护他们共同创造的“阅读符号”,例如阅读群体中的读者面对一些不合时宜的评论时会对其作出反驳。总体而言,在社会化阅读环境下,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得以联结,得以凝聚,得以逐渐向开放、共享、有序的阅读共同体迈进。
(二)阅读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在数字时代,微信读书这类社会化阅读平台的出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运用多元化的方式与其他读者产生联结,使得阅读的社会性得到凸显与回归,也使得阅读共同体具有了实践的可行性和实现的可能性。阅读的社会属性在新技术环境中不断被放大强化,也使阅读从关于个体认知的私人空间回到具有深刻意蕴的社会场域中,这为阅读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现实条件与契机[3]。笔者尝试从群体身份、实践过程和最终效果三个维度探究阅读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第一,阅读共同体的群体身份具有线上化和公开性的特征。在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形成的阅读共同体,从个体意义上呈现“身体缺席”与“精神在场”共同存在的状态,这从整体上表现为阅读共同体群体身份的线上化特征。同时,主要通过线上方式形成的阅读共同体,其在与阅读身份相关的信息上更加公开,与非阅读身份相关的信息上则更加隐匿,这从整体上凸显共同体在阅读身份上的公开性特征。群体身份的线上化消除了时空障碍,而阅读身份的公开性则有益于增加读者群体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增强共同体的联结性。
第二,阅读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具有仪式化和互动性的特征。随着阅读媒介的不断发展与进化,其提供给读者的阅读互动功能日臻完善并趋于稳定。在当前的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各大主流社会化阅读平台均含有在线批注、点赞和分享功能,而这三种典型的阅读功能已被当代读者广泛接受,且与阅读活动密不可分,具备了一种仪式性的意义。正是这些仪式化的阅读功能将不同读者联结起来,将其聚集于相同的阅读场域之中,经过多元化的阅读互动最终形成阅读共同体。
第三,阅读共同体的最终效果具有符号化和共享性的特征。从脱离私人阅读到参与阅读社群再到形成阅读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共同体的形成并非凭空出现或一蹴而就。对于较为成熟的阅读共同体,其形成标志至少会有两方面的特点:高程度的符号化与高水平的共享性。一方面,阅读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阅读符号”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阅读共同体中的阅读符号往往能够不断唤起读者的阅读情感,强化成员间的认同感与联结性。另一方面,成员间阅读资源的分享、阅读情感的支持、阅读身份的认同以及阅读规范的遵守均与共享性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共享性是阅读共同体的重要标志。
四、阅读共同体的未来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媒介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印刷术繁荣的时代,文字的出现培养了读者更加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私人化的纸质阅读方式也产生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断层和割裂。社会化阅读平台的出现再一次革新了阅读的形式和内涵,使孤立的读者通过平台凝聚在一起,激活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为读者的情感释放和信息传递提供了场所。社会化阅读平台为读者提供了更加自由轻松的阅读环境,读者可以将分享交流的实践与多元的阅读方式相融合,使阅读实践在交流范围和共享效果上快速发展。
社会化阅读平台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阅读形式的流行,而社会化阅读的流行为阅读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阅读媒介的更新使阅读的社交属性不断被放大,同时也使阅读从私人空间回到社会场域中。一方面,社会化阅读不仅使阅读从个体与文本的私人对话回到交流共享的场域中,而且使个体阅读与互动的渠道更加丰富。当阅读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时,成员的情感共振就会愈加强烈,阅读共同体的凝聚力便会空前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化阅读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多元互动的网状传播格局,为阅读共同体的成员提供了更加开放、平等、多元的交流与分享平台。阅读共同体成员阅读之后在平台上表达的感悟和情感可以在公开分享与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参照,有利于阅读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促进,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阅读素养,这也是强化阅读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健康、多元、有序的阅读共同体需要个人、平台、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培育和提升读者阅读素养
社会化阅读模式开创了“读者为王”的阅读时代,以交流、互动为代表的多元阅读需求被充分激活,读者间日益密切的联结强化了阅读社群关系。与此同时,读者阅读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一些典型阅读问题的出现,例如阅读娱乐化、碎片化、浅薄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读者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不仅影响个体读者的阅读惯习,还会影响阅读社群的阅读风格,最终影响到阅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培育和提升读者阅读素养,塑造丰富多元的群体阅读风格,有利于推动阅读共同体向着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和规范阅读媒介平台
数字时代的阅读媒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场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伦理。在技术深度介入阅读媒介的数字时代,阅读媒介呈现的内容形式和提供的阅读功能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例如,社会化阅读平台微信读书中的“读书排行榜”本意是在促进读者群体间的阅读激励,但也在某种程度助长了“功利化阅读”现象,让部分读者盲目攀比阅读时长而忽略阅读效果。此外,各大社会化阅读平台提供了在线评论功能,但在对阅读评论监管方面出现漏洞,致使一些不良信息侵蚀公共阅读空间。因此,平台不仅要加大对阅读平台的监督,还要注重和完善阅读平台的功能和规则,以促进阅读共同体健康发展。
(三)助力和引领全民阅读热潮
人类的阅读从来不单纯是一项个体活动,更属于一种社会行为,社会化阅读模式的兴起、阅读共同体的出现都反映了阅读的社会属性。随着阅读数字化、线上化的逐渐普及,出现了适合阅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化阅读平台,这样的阅读环境培育着个体读者的阅读惯习,塑造着读者群体的阅读风格与阅读品位,也暗合了全民阅读的导向,有利于促进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建成。将阅读与社会接轨,让读者的阅读与生活产生联结,使阅读有机地融入生活、服务社会,是构建阅读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注释:
[1]刘军宁.自由与社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8.
[2]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译者前言.
[3]雷璐荣,陶梦頔.基于社会公共事业视角的阅读共同体建构.编辑之友,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