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认知与生成: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双重审视

2021-08-07 来源:《中国编辑》
  【作 者】郭红明、肖珺:江苏科技大学期刊社

  【摘 要】编辑主体意识贯穿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是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时代场域、期刊发展、个人成长三个向度对编辑主体意识进行深度认知。文章围绕职业价值的考量、学术创新的促推、角色责任的履行和期刊使命的达成等多重理论基底,立足思想层面的内生驱动和业务视域的外在协同对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进行实践延展,以助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编辑主体意识;编辑出版;学术创新

  主体意识是影响精神文化生产和创造的关键因素。编辑出版作为一项烙有鲜明主体精神印记的生产活动,必然与编辑的主体意识密不可分。就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们基于不同时期和背景对编辑主体意识的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立足理论和实践对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活动中的具体呈现样态和归因、同其他要素的关系缔构、重构路径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维认知和生成进路两方面对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进行双重审视,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一、编辑主体意识的多维认知

  (一)概念界定


  编辑主体意识即编辑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在对主体能力、角色、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编辑出版活动起正向或者负向作用的能动性意识。正向的价值导向,即以学术精品促进文化传承、学术繁荣以及学术积累和创新;负向的价值导向,即信奉“利益至上”,使学术沦为利益获取的工具和附庸。价值导向的相异会带来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其会以各种具象方式显化并贯穿于编辑出版活动中,进而对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造成相应影响。因此,在编辑实践中,应充分激发正向的编辑主体意识,规避负向的编辑主体意识,不可不作区分、以偏概全、笼统“强化”[1]。

  (二)认知向度

  1.宏观向度——时代场域的变迁


  从历时性层面看,人们基于时代发展的视角不断深化着对编辑主体这一编辑学基本概念的认知。编辑活动在今天被看作高价值的精神文化活动,是缘于编辑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体现出编辑主体意识的重要作用:编辑主体意识在与编辑客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被不断生成、激活并影响和作用于编辑活动全过程。如此,编辑在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对于编辑工具性人格的偏见被打破,编辑和编辑劳动不断走向成熟[2]。

  从共时性层面看,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活动同时跨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个领域,学术期刊编辑主体必须将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融入编辑客体中,使之转化成更具价值的现实客观存在(学术出版物),以更好促进学术的积累、创新和繁荣,满足社会主流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以互融、互通、互享为特质的融媒时代,学术内容生产和创作呈加速状态,出版形态、载体、传播方式以及阅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革。面对时代场域变迁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学术期刊编辑须审时度势,充分彰显主体意识,树立“大编辑”理念,在新的出版环境中进一步彰显编辑的主体性作用,主动适应更具创新性、协同性、开放性的媒介生态环境。

  2.中观向度——期刊发展的必然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布、学术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术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面临数字化与网络化、集约化与规模化、特色化与品牌化、国际化与规范化等发展趋势。新形势下,顺势依时而动,实现学术期刊的守正创新及高质量发展,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是在一定的办刊理念指引下,鼓励原创性学术研究,将创新性作为审稿用稿的重要标准,优先刊登基于中国社会变革实践,在理论、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能够解释和指导实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3]。基于此,“策划”在学术期刊编辑职能中的地位越发凸显。这种凸显是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所提倡的原创性、创新性、实践引领性等学术研究要求的现实回应。

  在媒体融合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然意味着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媒体融合的典型特征是实现内容的多平台出口,让传播能力最大化。而当下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进程仍需加速,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因此,优化传播渠道、提高传播实效、扩大受众范围以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必然是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

  从内容整合看,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出版传播模式探索过程中,应尤为重视内容的多级深层加工。不可否认,当前传统纸媒学术期刊内容不够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难以满足融媒时代受众的多重需求。因此,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充分调动主体意识,深入分析读者画像,能够立足受众偏好、阅读习惯等对内容进行多层级加工,精准制作内容,使其更适于精准传播。从传播渠道看,应以“纸媒—网络—移动终端”一体化的多元媒体形式对经过加工的学术内容予以呈现和传播,在“主体发布—受众反馈”的信息流动过程中实现内容再造;同时,能够借助立体多元的传播平台,将精准出版和“泛”期刊出版相结合,突破“刊”“期”限制,将当期和往期相关论文形成专题系列予以集中呈现并推广,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与受众需求的对接,延伸纸媒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链,发挥学术内容集群效应,助力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传播力提升。

  3.微观向度——个人成长的需求

  为了满足时代、行业及受众需求,学术期刊编辑的思维模式和综合素质等与主体意识相关的能力应与时俱进。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既“博”又“专”,既掌握“器”又深谙“道”的学者型编辑。“博”是指视野要“广”,“专”是指专业要“精”。“器”是指要掌握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宣传推广等传统技能和数字化技术等新技能;“道”是指应具有广阔的学术眼界、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素养,具备相当水准的艺术审美能力,熟悉编辑出版活动规律并能知行合一,在某个领域长期深耕并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学者型编辑的内涵就是指编辑应具有慧眼识珠的鉴别选择能力、匠心独运的策划能力、精益求精的编校能力、与时俱进的学术动态捕捉能力、视野开阔的学术研究能力等。要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学者型编辑,必须全方位激活编辑主体意识,全面提升编辑主体能力。

  二、编辑主体意识的生成进路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在与编辑客体之间不断的选择、组构、修正、校准和互动中被触发、生成的。不断生成性是编辑主体意识的特质,且这种生成是遵循一定理论基底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生成,是遵循一定实践延展路径的生成。

  (一)编辑主体意识生成的理论基底

  1.自识与认同——职业价值的考量


  不可否认,当前部分学术期刊对“真”和“善”的追求被功利主义所替代,编辑“十年磨一剑”的使命感和职业光环日渐式微。这折射出学术期刊编辑正向主体意识的缺失。因此,编辑应全面、客观考量自身的职业价值,充分认识编辑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过滤者、把关者、推荐者,甚至创造者,是出版单位文化责任的主要承载者和担当者[4]。职业价值考量的目的就是增强编辑对职业的认同和肯定,在自识基础上凸显对职业及自我的尊重,以生成和调动编辑主体的自我意识,当好编辑出版活动的“守门人”。

  2.守正与承续——学术创新的促推

  一方面,创新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术期刊特别是社科学术期刊是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使命。创新时代之需,是学术期刊应对挑战、突破瓶颈的必要策略。另一方面,创新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关键内核。学术创新是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编辑主体意识须紧紧围绕创新生成和展开,从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包容、从简单传播转向主动建构,编辑活动应结合时代需求、市场和读者需求,实现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在此过程中,编辑应寻求推动学术创新与编辑工作的结合点,持续促进学术创新的守正和承续。

  在思想供给创新上,应紧跟社会热点和现实需求,加强选题策划,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去及时发现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寻找和发掘学术热点。融媒时代,编辑的选题策划不再仅依赖于经验积累、读者反馈、集体探讨、社会调研等,而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寻求更为精准的选题策划定位;能够在鱼龙混杂的知识生产中发现并选择真正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将学术表演、学术仿真、学术复制拒之门外;能够强化问题意识,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学理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关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产生更大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5]。在传播方式创新上,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多元共生、杂糅交互的融媒时代,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载体以及介质的变革已对传统纸媒学术期刊产生较大冲击。因此,应加快媒体融合进程,实现对优质内容发布和推广的“加速度”,培养编辑具备运用新兴技术打造具有更高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数字期刊的能力[6]。在服务手段创新上,尝试就论文写作与规范、投稿注意事项、审稿中常见错误、热门选题策划等主题,以短视频或直播等形式为作者或受众提供精准知识服务。

  3.在场与有为——角色责任的履行

  对编辑主体意识的强调,使得编辑活动由传统的盲目性走向当前的自觉性、目的性和选择性,这体现了编辑主体意识对编辑工作的多重影响。融媒时代,编辑的核心工作依然应该紧紧围绕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沟通反馈、传播推广等方面展开,编辑的主体意识应始终“在场”而“有为”。

  一是在选题策划阶段,做匠心独运的策划者。选题策划阶段是体现编辑主体意识的主要环节。编辑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捕捉最新的学术动态,结合期刊特色对相关选题的前沿性进行判断,进而对选题进行打磨和优化;同时,还应围绕优质选题形成专栏和专题,注重其延续性、关联性和传承性,形成比较稳定的学术集聚效应。这是展示学术期刊编辑智慧、能力,抑或主体意识的主要方面。二是在组稿审稿阶段,做谨本详始的把关者。一方面,要因“人”制宜,充分了解作者的学术研究轨迹及学术能力,就组稿要求和方向与作者做好沟通工作并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根据作者和稿件的情况给出具体的退改或退稿意见;另一方面,要“严”而有据,做到优中选优。三是在编辑加工阶段,做精益求精的指导者。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辅助领域”而非“原创领域”,做到“辅”而不越;树立明确的修改“边界”意识,在维护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意识,针对原作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性的修改。四是在沟通反馈阶段,做沟通互动的中介者。一方面,编辑应起到连接期刊与作者/受众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受众作为介入者和参与者,其阅读方式及学术素养与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和风格可相互影响。因此,编辑应加强与受众的沟通,并据此对学术出版予以优化和调整。五是在传播推广阶段,做多“筹”善“感”的推广者。所谓“筹”,就是筹划、布局。把握融媒时代学术传播特点,筹划“刊—网—微—端”的四维布局。筹划“刊—网”融合,用源头活水滋养学术清泉;重视“刊—网—微—端”融合,促进信息交流,推介前沿动态,服务学术科研。所谓“感”,就是保持对数字出版新技术和前沿动态的敏感性,做到“致广大而近精微”。

  4.对话与反思——期刊使命的达成

  就学术期刊而言,其自身人文关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建构的方向上,其终端价值评判权掌握在作为第三方的评价主体即受众手中。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以第三方视角与受众对话和沟通,对学术期刊的价值彰显进行反思,探究其是否具备学术研究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原创性,能否形成争鸣和辩驳的学术生态和气场;能否突破受众与作者同源的精英定位和局限,深探至最广大、最深厚的受众圈层,探寻到观照现实的话语缝隙,并以高低语境转换人、价值判断甄别者的角色促进学术期刊解释现实、批判现实功用的实现;能否在融媒时代“宏文本”和“语义出版”语境下,追求学术期刊与网络化的共生共荣,为受众提供更多精准服务,从技术、内容编排等层面将受众的泛阅读提升拓展为按主题、关注领域或话题进行的融媒体或跨文本的即时、准即时和延时互动的共生性检索和全时域、全场域沟通,多维度促进学术期刊使命的实现,使刊物成为能以独特风格和形象涵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载体[7]。

  (二)编辑主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延展

  1.思想层面的内生驱动


  第一,积极观照现实,以深厚的政治涵养保障正确方向。学术期刊担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使命。因此,深厚的政治涵养应居于融媒时代编辑主体意识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文化多元化、舆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编辑更应保持极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体现在编辑实践中,就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重点关注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重点审查稿件的政治倾向、与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密切相关的内容,确保与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出版法律法规一致,保证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

  第二,明责守责尽责,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贯穿出版始终。在思想上,以高度的责任感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利益和使命,长远和眼前,作者、读者和编辑等各种关系;在实践中,充分践行学术伦理规范,既要对学术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负责,也要对其进入受众阅读视野的效果负责。编辑应在融合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的责任意识基础上谋求自身主体性追求与刊物使命达成的双重统一,将责任意识贯穿学术出版全过程。

  第三,实现成长超越,以鲜明的引领导向促进境界提升。作为文化载体,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的重要媒介;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其具有引领价值取向、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不断开阔学术眼界,提升学术品位,尽快实现从“加工评判稿件的旁观者”,到“主动介入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再到“把握学术发展脉络的引领者”三重境界的迭代和提升。这种转变是学术期刊编辑办刊理念成熟和办刊境界提升的标志,更意味着编辑思想的自我超越与主体意识的自觉[8]。

  2.业务视域的外在协同

  第一,审慎把关,以秉持质量为旨归。质量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生成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为学术产品生产车间的“工人”,编辑应多重把关:一是把好稿件审查关,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和学术质量进行评估;二是把好编校质量关,编辑的主体意识制约并贯穿于编辑加工全过程,具有使编辑行为带有目的性并促成现实的控制力量[9],因此应正确发挥主体意识,处理好“为”与“不为”的辩证关系。把关是否严谨直接体现了编辑主体意识彰显向度是否偏离。这一过程既突出了受众期待与编辑主体意识的交织渗透,也体现了编辑行为主体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倾向。

  第二,深耕谋划,以凝练品牌为底色。品牌是象征性资产,是一种文化符号。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学术水准、创新能力等是形成期刊品牌的关键因素。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凝练期刊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应放眼学术期刊生态大环境,找准最佳生态位,在某一学科方向垂直深耕,以“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专”的特色化办刊思路,实现内涵式发展。

  第三,坚守践行,以优化服务为根基。为作者/受众服务,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在“为他人作嫁衣”的琐细工作中有所坚守和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应肩负生产学术产品、传播学术成果之责任,践行服务意识,呈现优质学术产品,助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注释:

  [1]吴有定.编辑主体意识及其强化辨正.中国编辑,2010(1).

  [2]单丽娟.基于网络环境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研究.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陈玉梅.新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州学刊,2019(7).

  [4]王明丽.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0-18.

  [5]纳文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岭南学刊,2016(2).

  [6]黄崇亚.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角色转型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4(8).

  [7]王明丽.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0-18.

  [8]柯锦华.学术期刊编辑三境界:从旁观者到引领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12.

  [9]吴飞.编辑学理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6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