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 导演、编剧。曾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深圳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剧,创作有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雾界》以及电视剧《大宅门》《淮阴侯韩信》等多部影视作品。近年仍从事着影视、文学、京剧、话剧的创作及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
他阅尽世情,识得众多奇人轶事;他执导影视剧30余部,一部《大宅门》让几代观众追了20年;他痴迷京剧,5岁起听戏,研究了一辈子……他就是今年81岁高龄的郭宝昌。
近日,郭宝昌积淀多年的《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和《都是大角色》由活字文化策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位在圈内人眼中有理想、有能耐、有料又有趣的“四有老人”,戏称自己这两部作品为“阶段性成果”。
“角色不论大小,有魂则立”
2001年4月,电视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吸引了亿万观众。
《大宅门》剧本中的重要角色多达70余个,郭宝昌坚持“角色不论大小,有魂则立”。在他看来,只要能折射出时代风貌,表现出独特个性,树立起鲜明形象,让人读出万千思绪,小人物就成为大角色。
鲜为人知的是,《大宅门》故事源于郭宝昌的亲身经历,他就是七太太李香秀养子李天意的原型。电视剧中,故事于白景琦86岁立遗嘱处戛然而止,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郭宝昌传奇经历的全部。在《都是大角色》中,郭宝昌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为《大宅门》里众多角色续写传奇。
郭宝昌用各具特色的“小人物”,串联起自己80余年曲折人生路上的雪爪鸿泥。人性的复杂多面、人生的不可预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这些丰富深沉的人物背后,是对时代、命运和人性的体味与感慨。
“老天爷让我经历那么多事儿、认识那么多人物,又给了我讲故事的能力,这大概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郭宝昌感慨道。他16岁时就动笔写作《大宅门》,多经磨难痴心不改,整整用了38年才最终创作完成《大宅门》剧本。《都是大角色》自2003年非典疫情他居家期间开始酝酿,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他在难得的清闲中得以静心回顾人生,提笔写作。书中,有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有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探索,还有他与师长友人在历史风云中的真挚情感,也有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两本书,我不是吹牛,我这两本书挺好看的。”郭宝昌说。
作家冯骥才对郭宝昌的写作能力表示赞许,并提醒读者关注书名传递的作者意图:“他还叫人相信果戈理的一句名言:在生活中没有人是配角。”文艺批评家李陀认为,郭宝昌为文学写作送来了一种“有新作风的散文”:“打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个文体的一些习惯的期待……他的文字不再以‘散’吸引读者,而是一种沉重的悲剧感。”
“京剧是了不起的游戏”
在《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一书封面上,一老一少正在表演京剧传统喜剧曲目《双背凳》。老者正是郭宝昌,少年则是他的孙子。郭宝昌说,自己最的大心愿,就是让年轻人理解并爱上京剧。
从童年时的看戏、少年时的迷戏到青年时的戏痴、中年时的思考,再到暮年时的研究,郭宝昌期待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清晰地梳理出京剧的美学原理。为此,郭宝昌和学者陶庆梅合作完成了《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他们跳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京剧的传统论述框架,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从中国文化的哲学和美学思维中梳理出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以丰富的梨园掌故和趣闻轶事、生动通俗的京味儿语言讲述中国京剧的故事。
对于《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的销量,郭宝昌并不乐观,他曾提醒陶庆梅:“陶子,你要有思想准备,到最后有可能咱们一本书也卖不出去,咱们俩白干一场。”陶庆梅的回答则是:“我愿意!”两位“痴心人”携手,只为“为京剧的未来做一点事”。她说:“我们今天谈京剧美学,不可能是一种复古,而是要辨析:京剧中的哪些原理,历经20世纪的淬炼,在今天,仍然光辉灿烂;在未来,也会光辉灿烂。”
在郭宝昌眼中,京剧灿烂辉煌,是“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的游戏感,表面上来自高度程式化的艺术表现。《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对美不胜收的戏装及其功能、乐队色彩斑斓的“锣鼓经”、道具里的“旗”、武戏里的“把子功”、唱词与唱腔以及舞台时空等一系列京剧表演现象进行剖析发现:京剧程式涵盖了古代生活形态的全部,只不过它是以游戏手段呈现出的人生之美,俯瞰人生百态。京剧的演员与观众,共享的就是这种哲学上、美学上与人生观上的超越性视角所带来的游戏感。
“很多理论书为什么人们不看?因为写得没意思、不吸引人,尤其很多书动不动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概念‘吓唬’老百姓。我们中国人要用中国话说中国的事,用民族的语言来展现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那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郭宝昌表示。
“这样一位用毕生精力致力于文化传承的老人家让我们敬仰。”正如相声演员、编剧赵保乐所说,郭宝昌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