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芳: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 要】编辑职业具有角色复合型的特点。在具体编辑活动中,编辑既是中介人、参与人,又是隐形人、引导人,是出版物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出版工作的关键。学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视编辑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明晰编辑队伍能力建设的意义,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同时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最终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素质强、本领硬的编辑队伍,为学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编辑;职业特点;队伍建设;政治素养;专业素质
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依赖于学术期刊从业者,特别是编辑出版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事业热情。可以说,编辑出版人才是学术期刊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核心要素[1]。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学术窗口和服务平台,在促进学校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汇聚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以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办好学报无疑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学报如何通过创新发展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如何有效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如何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是学报界必须关注和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编辑人才是学报的智力资源,是学报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编辑人才队伍的具体状况与学报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报的改革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编辑的职业特点和角色定位,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效开发和管理编辑人才资源,促进高校学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编辑的职业特点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以及编辑工作,除少数专门研究者外,并没有多少人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实际上,编辑由一种劳动行为最终成为一个职业名词,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分工不断细化的必然结果。
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如有学者认为:编辑是“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前期工作”[2]。有学者提出:编辑是“根据社会文化需要,按照指导方针,使用物质载体和技术手段,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并缔构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为社会传播媒介的活动”[3]。也有学者认为:编辑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4]。
根据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编辑活动是一系列复杂活动的组合体,编辑职业具有角色复合性的特点。在编辑工作中,完成一系列复杂活动的编辑人员既是中介人、参与人,又是隐形人、引导人。虽然编辑工作的环境不断变化、方法不停演变、领域持续扩大,但是编辑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不会发生变化,编辑职业的特性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1.1 中介人
编辑工作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居间性特征。编辑人员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既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协调二者需求不可或缺的中间人。编辑既有服务作者、满足读者需求的义务,又有决定稿件取舍、引导读者阅读趋向的职责。因而编辑工作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就有了中介人的身份。编辑这一中介人通过加工、整理等一系列劳动过程,最终使作者的原始稿件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并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可。
1.2 参与人
编辑介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辑劳动是作者劳动的延续。面对作者的文稿,编辑发挥所有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对作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充实和润色加工,使文稿从内容到形式都趋于合理、完善,能够完全达到刊物的要求并满足读者、社会的现实需要。不经过编辑的辛勤劳动,作者的研究成果就无法记载和流传下来,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编辑的劳动价值深藏于作者研究成果的价值之中。编辑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一种从社会和读者出发,协调作者与读者关系,调节个人见解与读者和社会需求,保证出版产品质量的劳动创造活动。从最初的信息选择、选题策划,到后来的审稿、编辑加工,乃至刊物整体质量的提升等,都蕴含着编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性思维,都是编辑劳动过程的具体呈现,都充分体现着编辑的积极参与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们说编辑是精神产品的再加工者和优秀作品的发掘者,编辑职业能够为优秀作品锦上添花,让它们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读者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时候,不能忽略编辑在其中发挥的推手作用,以及编辑行业为社会发掘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的重要社会职能[5]。
1.3 隐形人
有人把编辑称为无名英雄,因为编辑身上有一种可贵的隐性品格,这种品格深深扎根于编辑的职业道德意识中。编辑工作的特定对象是文稿,编辑的劳动付出都蕴含在文稿中。编辑的劳动始终与作者的劳动交汇融合,是作者劳动的延伸,而且其创造的劳动价值是隐形的,很多不能以物质形态体现出来,这是编辑工作与其他工作最为不同的特点———隐匿性。它是由编辑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是编辑的职业行为。任何一篇文稿的刊发都经过编辑的认真修改、精心润色,但是编辑是如何修改润色的,修改润色的过程是怎样的,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些,读者无从知晓。换句话说,文稿刊发后,人们看到的只是作者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而编辑为使文稿能够顺利刊发所付出的大量隐性劳动,他们是看不见的。因此,编辑在整理加工文稿时自始至终是以隐形的状态存在的,是真正的“人梯”和“红烛”。
1.4 引导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出版在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书刊是传播精神文明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特别是社会科学类刊物,已经成为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强大的舆论工具,它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传播学术理论观点,直接反映和引导着社会话题[6]。编辑作为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的重大社会责任。这也使得编辑成为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把关人。因此,编辑人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处理文稿时,编辑会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考虑,如政治导向、社会效益、对读者的引导性、读者的需求等,以确保文稿的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符合要求。在对文稿进行具体的选择和加工时,编辑会充分发挥主动性和指导作用,将导向意识主动渗透到编辑工作中,以此增强文稿的导向功能。他们通常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并根据相应标准对文稿进行判断,以保证导向的正确性。同时满足读者对创新成果的需求,并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综上,编辑的职业特点使编辑角色的复合性凸显出来——既是中介人和参与人,又是隐形人和引导人。
2 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出版业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业的作用不可低估。学报作为出版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也不可小觑。在新的历史时期,编辑出版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容量和内容不断扩展,覆盖面更广,延展性更强。学报界必须认清当前形势,顺应时代要求,以推动学报创新发展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素质强、本领硬的编辑人才队伍,为学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1 编辑队伍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编辑工作是学报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辑又是学报出版工作的关键,是学报最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学报能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就是学报的名片,就是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学报的性质和前途;没有一流的编辑,学报也就没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就无法产出精品。因此,编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2.2 编辑队伍素质是学报质量的根本保证
编辑必须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这是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学报的质量与编辑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现状直接关系到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没有高质量的学报。学报编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弘扬者,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要在政治信仰、政治素质、政治品格、政治能力、政治担当、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等方面有较高追求。政治素养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政治合格是编辑队伍最为重要的专业素质。只有政治合格的编辑才能在文稿的审读和编辑加工过程中把好政治关,确保文稿的政治质量。就编辑工作而言,政治无处不在,要扎扎实实地把政治意识落实在稿件里,这就是讲政治。没有脱离事业的政治,也没有脱离政治的事业。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练就一双政治慧眼,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就难以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就有可能迷失政治方向[8]。学报编辑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成为“既专又博”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他们才可能具备相应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才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学报获取优质资源,生产精品力作,创造社会价值。扎实的业务素质也是高质量学报对编辑的必然要求。从选题、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编辑都应该具有驾驭能力,同时还要坚守“工匠精神”,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待编辑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推出精品力作,才能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3 当前学报编辑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各学报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时,这支队伍显然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面临诸多职业困境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1 编辑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有部分编辑素质不够高、能力不够强,难以适应学报编辑工作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学报改革发展的需要;有些编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缺乏责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角色意识模糊不清,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甚了解或虽了解却不愿承担,缺乏创造性思维,不能充分发挥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些编辑没有经过正规的编辑岗位培训,业务能力偏低,缺乏质量意识和内容把关意识,尤其是一些新入职编辑,在政治理论水平、学术素养、选择判断能力、语言驾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都还没达到编辑岗位从业要求;有些编辑“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专注于编辑加工手中的文稿,对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参与热情,对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和科研动态知之甚少,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也远远不够,主动约稿、积极开发优质稿源的意识不强;有些编辑只注重编辑技巧或编辑技术,缺乏纵览全局和统筹规划能力,等等。
3.2 编辑队伍中缺乏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是学报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和资本,对学报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政治素质高、精通编辑业务、知识广博、熟悉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在编辑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小。从高层次人才的具体结构看,编辑队伍中目前还缺少在学报出版工作中作出卓越贡献并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很好地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领军人物。同时,编辑的专业知识都比较单一,既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编辑学理论、精通编辑策划业务,又精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3.3 编辑队伍不稳定
诸多学报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数量配备不足,拥有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少,存在直接从教师岗、行政岗调任编辑岗的情况,这部分人员通常不具备编辑出版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进行角色转换,才能适应编辑出版工作。而要成为称职的编辑,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和学习。如果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势必影响编辑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而且编辑队伍中具有出版系列专业资格的优秀编辑人才比例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编辑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编校水平,影响了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编辑人员属于教学、科研之外的系列,被认可程度较低,在晋升、待遇、学习深造、发展空间等方面,遇到的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人心思动、队伍不稳的状况。有些编辑部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一些素质高、经验丰富的编辑或选择调岗,或选择调离;暂时不能调岗或调离的,也无心工作,严重影响编辑队伍的稳定。
3.4 编辑的知识结构与数字出版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数字媒体、数字出版蓬勃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出版界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而且许多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快捷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元化的沟通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普遍的编辑工作方式。但是,编辑队伍中很多人拥有的都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背景,他们没有经过数字出版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没有接受过现代传播技术的训练。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网络技术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不了解、不熟悉数字出版,缺乏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懂得将编辑工作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也缺乏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形成网络思维模式、创新优化工作方法、主动学习提升的热情,因此,很难适应当前数字出版的要求。
4 新时期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加强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报界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要提升学报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以建设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报长远发展积蓄力量[9]。
4.1 提高政治素养,强化责任意识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清醒来源于学习的深入[8]。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如前所述,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极强的工作。编辑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此,首先,学报编辑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感性,以科学理论指导编辑实践,确保在审、编、校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归根结底,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始终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讲政治,讲大局。其次,学报编辑要自觉强化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对编辑工作而言至关重要,是编辑质量的重要保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不断进取,是编辑责任心的具体体现,是学报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编辑既要有严把政治关的责任担当,又要有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责任意识。要唱好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而言,编辑在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时,要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清晰的判断力,不仅要对文稿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进行润色提高,而且要当好“把关人”,坚持从政治、思想、品质、社会效益、出版价值等方面对文稿进行严格审查,引导作者满足社会和受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对那些不符合出版要求的文稿,坚决舍弃;对符合要求的文稿,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通过精雕细琢、精耕细作,打造最优质的“产品”,确保“产品”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性符合出版要求。
4.2 提升专业素质,弘扬“工匠精神”
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学报编辑必备的品格,除此之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也是学报编辑不可或缺的职业本领。学报编辑工作不仅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没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编辑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也不可能保证一流的编校质量。为此,编辑必须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诸如精准把握稿件学术思想的能力,科学判断稿件社会影响力的能力,精准分析受众群体接受稿件程度的能力,以及对稿件进行梳理、甄别和再创造的能力,等等。对稿件进行梳理、甄别和再创造的过程就是编辑加工的过程。编辑加工是编辑出版流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细致和繁重的工作。而编辑加工质量如何,关键因素在于编辑。编辑人员通过对文稿进行审读、修改、润饰、整理等加工环节,修正文稿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规范性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疏漏和错误,提高文稿的整体质量[10]。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加工这一环节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检验编辑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工作环节。它集中体现了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准和职业素养。编辑对文稿进行加工的过程,也是编辑与作者进行无声交流的过程。编辑人员能否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关乎编校质量和作者声誉,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疏忽或失误,就可能给刊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不断提高学报的编辑出版质量,编辑必须培养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同时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强化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
编辑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修养和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还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跟踪学术前沿,及时发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了解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相关动态,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尤其是根据学者专业特点和受众需求策划学术课题的能力,并在其中发挥好主导性作用;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编辑出版基本理论、文字编排规范等编辑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还应该提升利用各类稿件采编系统收集、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的能力。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是编辑理念的追求,对技能、技艺和技术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编辑理念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是不谋而合的,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编辑理念的价值取向。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编辑工作中,是学报编辑工作的内在需求,也是编辑自身成长的直接需要。要有爱岗敬业意识和顽强执着的信念,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编辑工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8]。“工匠精神”将成为新时代学报编辑的价值取向和事业追求。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编辑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提升个人品德和才能,坚持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认真对待编辑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赢得作者、读者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无愧于编辑的职业和身份。
4.3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综合能力
针对当前学报编辑队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编辑的业务培训,才能提升编辑队伍的整体素养和能力水平,适应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由每年累计72学时增加到90学时。这说明国家对编辑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培训内容而言,首先,要加强编辑队伍的政治理论培训。如前所述,编辑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担当,当好“把关人”,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既要有严把政治关的责任担当和导向意识,又要有自觉抵制错误思想、防御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确保在审、编、校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所有文稿符合出版要求。其次,要加强编辑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着重提高编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使其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学报编辑部可以结合编辑工作特点,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严格按照工作需要进行岗前、岗中、岗后培训。尤其要积极组织编辑参加出版系列各级各类岗位培训,保证每位编辑每年参加一次不少于1周的脱岗培训,通过在职培训与脱岗进修、专业学习与重点培养等多种形式,使编辑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强化对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诸如网络素养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培训。要把提升编辑人员的网络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编辑在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精通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网络思维,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提升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练就利用大数据系统精准分析学术研究现状和读者需求的本领。还要督促编辑积极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开展学术研究,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推进自己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11]。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团体的学习活动,学习其他学报的先进经验,广泛吸收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编辑部也要积极组织开展不定期的学术研讨活动,也可以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或者学报界的前辈来校讲学、指导,切实让编辑人员开阔视野,汲取营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实际工作技能。除此之外,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潜心研究和学习编辑学理论,有意识地培养厚实的编辑素养和能力。
4.4 采取积极措施,保持队伍稳定
编辑队伍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学报的发展前景,留住了编辑就留住了学报发展的根基。为此,学报要发挥好凝聚、协调和控制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控制和降低编辑人员的流失率,靠事业留人、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诸如建立有效的晋升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为编辑人员再学习、再深造提供政策支持,给予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中青年编辑人员中选拔德才兼备者充实到后备人才库中,一旦出现管理职位空缺,可以及时从后备人才库中选拔符合条件的人才予以填补,激发中青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关心编辑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发展愿景,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计划,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质,营造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实现其价值、满足其发展的工作环境等。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以减少人才流失,留住优秀人才;也可以通过这些有益的做法和一些编辑的亲身经历,来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编辑队伍中。同时,对于发现的好苗子要积极引进。引进之后,积极培养,形成相对合理且稳定的编辑人才梯队。对于那些不安心工作、敷衍塞责、牢骚满腹的负能量人员,要及时劝其调岗或调离,以免影响整个编辑团队的稳定。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对编辑职业特点、编辑队伍现状以及未来提升策略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唤醒当下学报编辑队伍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使这支队伍更好地履行职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报必将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此,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知常明变,守正创新,推动学报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努力开创学报工作新局面。而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锻造一支实实在在的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东东.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EB/OL].(2020-05-23)[2020-08-19].http://jindex.paperopen.com/docs/xsyd/details.aspx?Nid=7FE6F9D6-7FA7-46F2-97D9-4A252BE77B4A&documentid=637.
[2]刘光裕,王华良.编辑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振铎.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4]叶向荣.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一[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5):124-128.
[5]呼和巴拉.浅析编辑行业视域下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9(17):51-53.
[6]高小萍.编辑劳动属性与编辑职业责任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6):116-121.
[7]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奋斗,2019(12):1-10.
[8]黄书元.编辑如何提高政治素养[EB/OL].(2020-03-23)[2020-09-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6955bd70102zjwp.html.
[9]宋永刚.新时代如何加强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18(6):4-9.
[10]侯秀梅.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强化编辑的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192-193.
[11]刘芳.论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及“编辑学者化”[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0(1):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