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科学社会学的专家审稿核心动力机制与激励路径研究

2021-08-05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占莉娟、李牧: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摘 要】专家审稿积极性是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质量和效率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科学社会学视角探寻专家参与审稿的核心动力,发现构建高质量专家审稿激励体系的关键所在,有利于从根本上突破专家审稿积极性不高的瓶颈。科学社会学理论表明,科研工作者最在乎的激励是科学共同体的承认,科学共同体承认的最重要表现是原创性成果的发表。因此,若参与审稿能够带来有利于原创性成果发表的相关信息或资源,将能够对科研工作者审稿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据此原理提出以下激励路径:一方面,充分利用出版流程中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成果发表)可实现“强关联”的路径;另一方面,构建审稿人资格认证及分级体系,规范审稿人的资格要求并进行分级,提高科学共同体对该身份及身份等级的认可度,以激发专家参与审稿的内在驱动力,突破学术期刊专家审稿积极性不高或难持久的困境。

  【关键词】审稿积极性;审稿激励;科学共同体;科学奖励制度;同行评议

  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说过,“如果一个领域中人们的努力和劳动没有得到回服……足以妨碍这种科学的成长,得不到奖励的事业就不会繁荣”[1]。同样,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活动若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科研工作者参与动力不足,审稿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专家审稿的积极性是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质量和效率优化的关键点及难点,它直接影响审稿周期、内容评价质量及稿件拒审率等,也正因如此,专家审稿的激励研究成为同行评议领域持续研究的话题。

  前人对此进行了较丰富探讨,一类研究视角是从期刊编辑部角度出发,探讨编辑部对专家审稿积极性激励的多样化措施。例如,占莉娟在分析专家参与审稿的动力基础上提出包括专家遴选、稿件送审等方面的激励措施;[2]钟琳等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发现专家审稿激励因素,据此提出科技期刊遴选专家时要广泛招募并严格审核,让专家自主选择审阅稿件等[3]。詹燕平、胡晓梅都提出编辑要加强与专家的沟通联系,给予优秀评审专家以奖励等;[4][5]孙力炜等强调期刊编辑部可为专家提供精神回报与物质回报,以激发其审稿积极性;[6]吴爱华等强调审稿知识回报的激励措施;[7]王景周创新性地引入知识隐藏理论研究专家审稿激励,并据此提出编辑部定期召开专家代表座谈会、评选优秀评审专家、发放评审专家聘书等,进而增加评审专家的利益感知与仪式感等[8]。此类研究虽然提出多种激励措施,但是提出激励对策的同质化现象较明显,大多是从专家服务、专家遴选、稿件送审等方面提出激励措施,这可能受制于期刊编辑部作为奖励主体的有限性。

  另一类研究视角不局限于期刊编辑部,而是从整体层面研究专家审稿贡献的认证,即通过对专家在审稿过程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给予权威、规范的认可与证明,以激励其参与审稿的积极性。长期以来,专家审稿工作并未得到正式、权威、规范的认证。英国诺丁汉大学Simon Gosling,也是爱思唯尔的Reviewer Recognition Platform审稿认证系统方案提供者,他曾表示,“审稿是一项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审稿人作出的贡献常被埋没”[9];Nature通过广泛调研得出,“审稿是科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他们很少因此而获得奖励”[10];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同行评议现状报告》提到,“认可审稿人贡献,是缓解同行评议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11]。对此,科睿唯安推出了旨为全球范围学术期刊审稿人提供审稿工作认证的平台——Publons;Paglione等提出一种针对同行评议的数据模型和引用标准,试图以此认可评审专家的贡献[12]。而我国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提出,应将审稿工作纳入科研绩效考核中。[13]此后多项研究纷纷提出类似观点,如彭芳等提出,应强化政策扶持,将审稿人工作纳入学术贡献。[14]杨丹丹提出,要建立审稿工作认证机制,在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网站公开专家的审稿工作来实现认证[15]。刘丽萍等提出,审稿人认证资格若能在评审者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工作申请等方面发挥作用,将能够大大提高审稿人的评审意愿。[16]还有不少研究关注到国际同行评议平台的审稿贡献认证激励方案,包括Reviewer Recognition Platform[17]、Publons[18][19]、Orvium[20]等国际化平台提出的量化积分制、优秀审稿人评选、代币补偿制等审稿认证及激励办法。

  综上,无论是从编辑部视角讨论专家审稿的激励,还是从整体层面探讨专家审稿工作的认证,它们主要是从实践应用层面提出专家审稿的激励措施,少有研究从理论视角深度挖掘专家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参与审稿的根本动因所在,以及诸多审稿激励措施效果不佳的根本症结。本文将从科学社会学理论视角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包括科研工作者参与审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有效的审稿激励措施关键在于什么,它又是如何对科研工作者参与审稿产生驱动作用的。对此,本文基于科学社会学的动力机制理论——科研奖励制度,研究专家审稿的核心动力机制,并据此提出具有强驱动力的专家审稿激励路径,为专家审稿激励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参考。

  一、科学奖励制度的核心观点

  默顿在《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一书中指出,科学体制像其他体制一样,发展了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给那些以各种方式实现了其规范要求的人分发奖励。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即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奖励制度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对科研工作者所作贡献的肯定和承认的体系。

  而科研工作者参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活动,使论文生产者的科研成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使论文的消费者获得可靠的科学信息,体现了他们为学术出版乃至学术交流所作的贡献,因此,激励专家参与同行评议必然涉及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奖励制度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是对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激励

  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谈到,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就是根据科学家(泛指专职的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的贡献来分配承认和荣誉。[21]“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是对科学家最高、最重要、最基本的奖赏”[22];“承认是科学王国中的基本通货”[23]。因为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意味着科学家很好地履行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社会角色。[24]综上,科学奖励系统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要素是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这是每位科学家最重要的追求,也正是科学奖励系统发挥作用的核心原理。

  (二)原创性成果的出版是科学共同体承认的重要形式

  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最重要的奖励,它有多种奖励形式,如古老的命名法,即将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用其名字予以命名;授予奖金、奖章或成为有较高威望的科学组织的成员,这种方法比命名法更普遍,惠及面更广。尽管科学奖励系统的形式繁多,但是以同行对独创性成果的承认为核心与基础。默顿提到,科学奖励的最重要形式是对科学家原创性成果的承认,而原创性成果得以出版是原创性成果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的重要表现形式。正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在《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提到,“对于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发表和出版的机会,可见,出版是考察科学家得到承认和报偿制度最重要的内容”[25]。也正因如此,科学奖励系统驱使科研工作者积极出版自己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正是在这一内在动力的驱使下,使得凡是有利于原创性成果出版的或物质、或精神、或声望等方面的信息或资源,将对科研工作者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科学奖励制度的运行机制可用图1表示。



图1  科学奖励制度的关键运行机制

  二、科学奖励制度下专家审稿的核心动力机制

  默顿指出,同行评议是科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积累相对可靠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基地。[26]作为科学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同行评议活动,同样受到科学体制中的科学奖励制度制约。因此,驱使科研工作者参与同行评议活动,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仍然是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是其原创性成果的出版。即在同行评议活动中,凡是有利于其原创性成果出版的或物质、或精神、或声望等方面的信息或资源,均将对科研工作者参与审稿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因此,科研工作者参与同行评议活动,能否产生这种核心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审稿工作能否带来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泛指科研工作者及所在的科研团队)原创性成果出版的或物质、或精神、或声望等方面的信息或资源,加快其原创性成果的出版,进而获取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该机制可用图2表示。



图2  科学奖励制度下专家审稿的核心动力机制

  相应地,专家审稿激励体系需要满足核心动力机制的规律,才可能对专家参与审稿产生强有力的驱动作用,即专家审稿激励体系需要带来有利于其原创性成果出版的信息或资源,帮助专家争取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具备强驱动力审稿激励体系的作用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具备强驱动力审稿激励体系的作用原理

  但需强调的是,第一,上文所述的专家审稿核心动力机制主要适用于受科学奖励制度支配的科研工作者主体,不适用于特殊的少数个案。例如,已经退休的、不以科学共同体承认为核心目标的科研工作者;以个人兴趣为导向或以获取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不再关注科学共同体承认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参与审稿工作的核心动力可能是帮助青年学者成长的助人心理、促进学术界良性发展的责任感、追求经济效益等。此类人员不代表科研工作者的主体,因此不在讨论之列。第二,受科学奖励制度支配的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获得科学共同体承认是他们参与审稿工作的核心动力,但不代表着他们不存在其他非核心动力,例如,作为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感,作为编委对期刊发展的责任感等。但是,从期刊对同行评议管理的角度考查,核心动力相对于非核心动力,可控性更强,且对专家审稿能够产生的驱动力更稳定、持久。

  三、科学社会学视域下专家审稿的激励路径

  基于前文科学奖励制度的理论分析可知,使专家参与审稿工作,能够获得有利于其原创性成果出版的信息或资源,进而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即建立起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关联,将能够强有力地激发专家参与审稿的积极性。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建立关联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将审稿工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其建立关联过程见图4。



图4  纳入科研评价体系的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建立连接示意图

  然而,早在2007年我国有学者呼吁将审稿工作纳入评价体系,但是至今仍未有明显进展,存在着诸多中间难题尚待解决,如科研机构如何认定不同层次期刊、不同专业的审稿工作,审稿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认证等难点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突破。本文对此暂不作探讨,将基于科学奖励制度理论探讨,以可行性为指导原则,试图从微观与宏观层面提出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建立关联的路径:一方面,从单个期刊编辑部的微观层面出发,提出编辑部可重点推行的“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发生关联的路径;另一方面,从期刊管理的宏观层面出发,构建审稿人资格认证与分级机制,提高科学共同体对审稿人身份的认可度。

  (一)建立“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关联的重点路径

  前文分析可知,建立“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关联的核心在于,使审稿工作能够带来有利于专家原创性成果发表的相关信息或资源,从编辑部视角出发,主要有以下路径可实现该关联。

  1.细化同等条件优先发表的激励措施

  为专家提供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权利,有利于专家原创性成果的发表,帮助其抢得成果的首发权,争取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即直接建立了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关联,将能够对专家审稿产生较强的驱动力,尤其是对于愿意在该刊发文的专家。

  当前不少期刊为专家提供了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的权利,但是并未细化、充分地利用该办法,其应有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将该办法进行等级区分、制度化处理,以最大化其产生的激励作用。将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专家的审稿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直接关联。即设置第一年完成审稿工作达到X条件的专家,即可享受Y层级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机会。其中,X可以是多元化的条件,包括审稿的篇数、审稿的平均周期、审稿意见的质量(如全面性、详细程度等,可由责编进行星级评价);Y层级可进行细化区分,例如,可包括享受权利的本人投稿篇数及推荐他人稿件的篇数、稿件处理周期的时长、等待刊期的时长等。该做法使这一激励措施Y能够对专家审稿产生更为明确的、具体的激励作用X,尤其是对有发表或推荐发表愿望的评审专家,激励作用将更明显(见图5)。



图5  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的分级利用

  2.发挥送审稿件与审稿人搭配的“强关联”作用

  一般而言,专家参与审稿,除了责任心、争取优先发表之外,还希望了解与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信息、了解同行学者的研究状态、可促使深度阅读有价值的学术成果,[27]进而为专家原创性成果发表带来信息或资源,即建立起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关联。因此,编辑送审稿件时,可注意将稿件主题、质量及期刊所属层次(声誉、品牌等)与审稿人的信息需求、学术水平等进行匹配,以建立起审稿工作与专家原创性成果发表间的关联。

  对此,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依据稿件的主题内容,搜索当前研究主题相似的评审专家,有利于满足其了解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学术信息的强烈需求,提高评审专家的审稿兴趣。②依据稿件的学术质量,选择学术层次匹配的专家,有利于满足其深度阅读有价值学术信息的需求。负责专家遴选的编辑可将拟送审稿件的学术质量序列(序列A)与评审专家的学术研究能力序列(序列B)进行匹配,避免出现较大错位。如将序列A末尾的稿件派发给序列B排名靠前的评审专家,这无法满足专家阅读学术信息的质量要求,影响其再次审稿的积极性。③查阅拟送审专家发文期刊情况,避免送审稿件拟发表的期刊与专家的发文期刊差异过大,如远低于专家发文的期刊层次,不利于专家获得他所期望的学术信息或资源。

  3.发展有发表意愿的优质作者为审稿人

  发展优质作者为审稿人,虽然在前人研究中有所提及,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期刊甚至认为此路径有损“期刊档次”,追求高职称学者承担审稿任务。实际上,有发表意愿的优质作者不仅有较强的审稿动力,还有较高的审稿质量。

  有发表意愿的作者通过参与审稿工作了解期刊用稿标准、风格,并建立起与编辑联系等,有利于提高自身原创性成果在该刊发表的可能性,即作者的审稿工作与获得科学共同体承认产生了直接关联,该关联促使他们有较强的审稿动力。Science杂志的审稿专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John P.Walsh也谈到,“他更愿意为自己发表的期刊审稿”[28]。

  有发表意愿的作者成为审稿人,能保障较强的审稿意愿,但不一定能保障审稿质量。因此,学术期刊需要从中遴选优质的作者。在遴选过程中,学术期刊除了考虑作者发表论文质量外,还可参考作者的投稿次数,有研究表明,作者投稿次数与完成审稿质量的平均得分呈现显著正相关,[29]间接反映了经常投稿的优质作者,其审稿质量可以得到保障。综上,从有发表意愿的作者中择优遴选为审稿人,可以同时保障其审稿意愿和审稿质量,应成为学术期刊高度重视的审稿人遴选路径。当然作者角色与审稿人角色不完全一致,对于从作者中择优遴选出的审稿人,学术期刊还需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培训,并鼓励其参加各类学术出版平台提供的同行评议培训,不断提升其审稿能力。

  (二)构建规范的审稿人资格认证及分级体系

  通过科学的审稿人资格认证及分级体系,规范审稿人的资格要求,并进行合理分级,提高审稿人身份ID的权威性与规范性,进而提升科学共同体对该身份及身份等级的认可度,建立起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关联。

  审稿人资格认证及分级体系包括资格认证体系与分级体系。前者是指承担期刊审稿工作的科研人员经过组织机构的考核与认证,可获得正式的、权威的审稿人资格证书;后者是指对于获得审稿人资格的人员,可根据审稿数量、审稿质量及审稿周期等建立一定标准和条件,对审稿人进行分级,使得不同等级的审稿人身份代表着不同的内涵,包括完成审稿数量、审稿质量,以及承担审稿任务的期刊学术质量等。不同等级的审稿人身份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名片”,审稿人的级别越高,意味着学术水平越高、作出的学术贡献越大,进而获得科学共同体更多的承认,以激励科研工作者努力争取更高等级的审稿人身份。

  本体系使审稿人身份成为一种正式的、被学术共同体认可的身份,而非当前比较混乱的、缺乏权威认证的、由编辑随机确定的身份;对作出审稿工作贡献数量与质量不同的评审专家给予不同层级的认可,可避免审稿工作完成质量好与坏,完成审稿任务多与少,审稿速度快与慢得不到有效的区分等问题。

  1.体系构建的缘由

  第一,审稿人充当科学信息“守门人”这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践中任何从事科研的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审稿人,甚至刚入学的博士生(相当于硕士毕业生)。对审稿人的资格认定没有相关的规定或认证,主要由负责送审稿件的编辑个人确定,审稿人的水平得不到有效保障,审稿质量参差不齐。

  第二,由于审稿人无准入资格,为不同期刊审稿的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高低不一,使得审稿人身份并不能带来较高的学术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审稿活动与科学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关联,致使科研工作者成为审稿人的意愿不强烈。虽然在实践中审稿人的身份根据服务期刊的学术层次带来科学共同体不同程度的认可,但是,由于一个审稿人可以承担多种期刊的审稿任务,每位审稿人完成审稿任务的数量与质量皆不同。这种认可方式的区分度不明显、不具体。

  2.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

  第一,审稿人资格认证的标准。所有曾为期刊完成审稿任务的人员不宜皆获得审稿人的身份,而应设置一定的标准与门槛,在审稿数量、审稿质量及审稿周期等指标上达到一定标准,满足一定条件,方可授予正式审稿人的身份,而且应在获得审稿人正式身份前接受相应的培训。当前审稿人缺乏入职培训,导致不同审稿人对同一篇文章评价出现较大不一致,或者基本审稿原则(利益冲突回避原则、信守审稿秘密等)不明等情况导致审稿质量受损。[30]因此,资格认证部门设置身份认证标准的同时可用网络形式开展资格培训,并制定培训学时获取的标准及要求。

  第二,审稿人的分级标准与级别晋升的考核。该体系不仅涉及身份资格的认证,还涉及审稿人的等级确定及等级晋升,即不同等级的审稿人身份意味着不同层级的学术水平、作出不同大小的审稿贡献,将审稿工作贡献突出与不突出的人员进行区分,有利于激励科研工作者认真参与审稿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需要为不同层级设置不同的权限,层级越高,享受权限越大。例如,优先出版权限、优先推荐发表权限等,以此促使科研工作者获得更高等级审稿人身份的意愿,进而不断地向更高等级的标准与要求努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该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等权威机构牵头,组织期刊出版单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参与,给予审稿人正式、权威的身份认证。

  四、结语

  科学社会学理论表明,建立审稿工作与科学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关联,尤其是与原创性成果发表的关联,能够对专家参与审稿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因此,高质量的专家审稿激励体系应设法为专家带来有利于其原创性成果发表的相关信息或资源,方可能对专家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据此,本文提出从微观的期刊稿件处理流程局部控制到宏观的审稿人资格认证与分级体系构建两条路径,使得专家参与同行评议活动能够带来有利于其原创性成果发表的或物质、或精神、或声望等层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或资源,争取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专家参与审稿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9-340.

  [2]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9.

  [3]钟琳,高超民.科技期刊外审专家激励措施扎根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7(3):278-282.

  [4]詹燕平,游滨,陈移峰,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选择与管理及其审稿积极性的调动[J].编辑学报,2014,26(6):572-573.

  [5]胡晓梅.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拒审、拖延审稿原因分析及应对办法[J].编辑学报,2019,31(2):187-190.

  [6]孙力炜,侯春梅,迟秀丽,等.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46-1150.

  [7]吴爱华,王晴,杜冰,等.科技期刊应重视对审稿专家的知识回报[J].编辑学报,2013,25(2):164-166.

  [8]王景周.同行评议中审稿人的知识隐藏行为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289-1295.

  [9]Sandeep Ravindran. Getting Credit for Peer Review[EB/OL].(2019-04-30).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2/getting-credit-peer-review.

  [10]Richard Van Noorden. The Scientists Who Get Credit for Peer Review[EB/OL].(2019-04-30).https://www.nature.com/news/the-scientists-who-get-credit-for-peer-review-1.16102.

  [11]Publons' 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 2018[EB/OL].(2019-04-30).https:∥publons.com /community/gspr#open-elq-formslider-DLGSPR.

  [12]Paglione,Laura Dorival,Lawrence,et al. Data Exchange Standards to Support and Acknowledge Peer-review Activity[J]. Learned publishing,2015,28(4):309-316.

  [13]朱大明.审稿应纳入科技人员绩效评价[N].科学时报,2007-06-02(A4).

  [14]彭芳,金建华,黄建荣.我国学术期刊实现有效同行评议“四部曲”[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02-406.

  [15]杨丹丹.基于出版流程的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体系[D].武汉:武汉大学,2016:115-116.

  [16][18]刘丽萍,刘春丽.基于Publons平台的审稿人贡献认可与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99-107.

  [17]常唯,袁境泽.国际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181-1192.

  [19]陈晓峰,蔡敬羽,刘永坚.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审稿人激励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1157-1163.

  [20]治丹丹.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与制约——以Orvium平台为例[J].中国编辑,2020(12):97-101.

  [21]徐梦秋.科学规范论——默顿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6.

  [22][23]Merton,R. K.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An Episodic Memoir [M].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7:48-51,48-56.

  [24]马来平.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以默顿科学社会学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6-97.

  [25]Gaston,J. 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ience [M].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78:77-78.

  [26]Merton,R. K.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M]. Chicago:Universtity of Chicago Press,1973:495-496.

  [27]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9.

  [28]关于审稿的小秘密,这11位审稿人这样说[EB/OL].(2019-12-20).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db8e41f8e9f0949730d87e3.

  [29]江睿,艾红,丁彦文,等.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1171-1176.

  [30]尚淑贤,周良佳,颜艳.提高医学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探讨——基于审稿专家的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8):832-83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