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古海阳:广东人民出版社
【摘 要】国家出版基金为发展、繁荣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而设立,鼓励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物出版。其中,人文学术板块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里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文学术出版具有内容品质高、学术门槛高、受众市场窄等特点,因而国家出版基金对人文学术出版的资助意义尤为重大。本文结合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具体案例,回顾、分享和探讨关于国家出版基金人文学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经验,旨在为当下相关项目的运作提供实践性参考。
【关键词】国家出版基金;人文学术出版;策略与管理;“百年散文探索丛书”
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于2007年,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国家设立的第三大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历年来所资助出版的项目已成为推动、繁荣我国学术出版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的统计,“国家出版基金自设立以来,共利用中央财政资金50多亿元,资助了5600余个优秀出版项目”[1]。多年以来,一些公益性出版项目常常因销量小而面临出版难的困境,国家出版基金的主要资助对象便是此类项目。在公益性项目范畴里,人文学术出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板块之一。人文学术出版是人文社科出版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受众往往是专业的学术研究人员或精英阶层的高端读者,因而具有内容品质高、学术门槛高、受众市场窄等特点。有研究者指出:“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对出版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使出版社获得出版物出版的直接成本的资助,对出版社而言,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认可,不仅可以给出版社带来社会效益,还能提升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力。”[2]因此,如果人文学术精品图书能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一方面可以解决出版经费的困难,免却出版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201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百年散文探索丛书”被正式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这是国内第一套全面、深入、权威地探讨与梳理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体系、思潮脉络与文化话语的研究丛书。该丛书出版以后,广受业界好评。曾获得《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丛书里的《散文的常道》一书也荣获了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下文将以“百年散文探索丛书”为例,回顾、分享和探讨关于国家出版基金人文学术项目(尤其是小型特色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经验,为当下相关项目的运作提供一点实践性启示。
一、项目策划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国家出版基金的策划与申报提供了根本遵循,因而出版社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必须吃透《办法》,始终以《办法》为标尺和依归。《办法》第三章第十二条指出,基金资助的主要范围包括“具有填补某一学科领域空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出版项目”和“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文学艺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的出版项目”。这个要求决定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尤其是人文学术性项目)必须具备政策性、学术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的策划,便是在紧扣这四种属性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政策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近年引领文化热潮并最能够反映当代中国文化前沿软实力的其中一个范畴,中国现当代散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因此,出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丛书,是完全契合全面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政策精神的。项目从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内含社会主义文化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具备重大的政策需求。
(二)学术性与创新性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那么散文就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都面临这样一种境况:创作与阅读兴盛,而理论建构与批评滞后。相较而言,现代的鲁迅、梁实秋、朱自清、林语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张爱玲,当代的余秋雨、莫言、贾平凹、余光中、周国平、史铁生、王小波、苇岸、张承志等散文大家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名片,而能与之匹配的散文研究学者则寥若晨星,具有学术含量的散文理论及思潮更是杳渺难觅。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的失衡,致使散文陷入一种吊诡的悖谬处境:作为阅读率最高与受众面最大的文体,却有着最低的文学史地位。鉴于此,该丛书以五四时期至21世纪初期的散文为观照对象,以散文本体为核心,旁及古代与西方文论,融合多学科作为理论资源,开展了关于现当代散文的理论营构、文本研析、专题讨论与范畴创新,旨在全方位建立百年散文的理论基点与批评标准。相比于小说、诗歌的批评热潮,散文研究一直缺少一种学术的规模合力。2014年以前,国内尚无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的系列丛书面世,“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编辑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重大的学术出版空白,在当时具备唯一性,为文学史、出版史皆留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项目与学术营垒,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与时下许多随意拼凑的文学研究丛书不同,该丛书一开始便渗透了编者精心策划的意识。在作者队伍上,编者有意识地选取了老中青三代顶尖学者于“百年散文”的框架内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对话,作者均为当前学界最权威、最活跃的代表人物。该丛书的作者均为国内知名、多年研究散文的一线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散文有深入的研究和个人的独到见解,这为“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创新性这一总体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内容上讲,四本著作虽为不同的个人著作,但这四册著作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互文的研究视域,凝聚了研究者多年苦心孤诣的独特创造,彰显了充分的原创性与创新性。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与经典重读》着重从核心范畴建构的角度,审视百年散文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批评;陈剑晖《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则试图以“诗性”作为理论支撑,从文化史的视野,深层次地探入百年散文的文体、本体与思潮等多个关键论域;王兆胜《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从宏观的理论梳理、中观的现场观照和微观的作家研究为新时期散文勾勒出一幅全景图;谢有顺《散文的常道》则从具体的作家作品中提炼专题,以小见大地为现当代散文寻求一种颠扑不破的话语常道。
“百年散文探索丛书”实现了散文研究的高水平规模效应。时下的散文研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虽然发表了不少单篇评论和单本著作,但由于没有策划,宣传不到位,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影响力上大打折扣。长久以来,文体研究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向度,但相比于小说、诗歌甚至戏剧的研究,散文研究一直处于弱势。该丛书在文本内容、作者阵容与策划概念上都可谓是精益求精,把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的前沿成果一次性地批量展现在学界和读者面前,是一次对21世纪散文研究的总检阅。而且,该丛书有望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型产品链,我们可以期待它成为当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三)现实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散文热”,读散文、品散文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阅读率逐渐走低的今天,散文依然维持着上升的势头,其成绩相当可喜。但随着近年来散文品种的泛滥,不少低俗、轻浮、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市场,侵蚀广大群众读者的思想品位与审美趣味。而此时,社会急需一种正本清源的理论指导,使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能够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归文学阅读、散文阅读的正途。研究批评不仅对学术具有内在价值及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彰显一种对社会大众进行价值引导和校正的功能,通过权威学者的反思、甄别、推荐和自上而下的启蒙,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素质,昭示其公益性的内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出版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项目管理
出版项目在策划、编写和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以后,便进入了正式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项目管理的好坏便成了出版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甚至可以说,项目管理便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生命线。如果缺乏良性、严谨、有序的项目管理规程,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项目内容,也无法成就一项优秀的出版工程。尤其针对人文学术出版而言,其内容专业性强、编校流程繁复细密,更要求出版社和项目负责人有宏观、整体的管理视野,具备覆盖全局的统筹、把关、协调能力,保证项目规范、科学实施。虽然“百年散文探索丛书”属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的小型特色项目,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人民多出好书”的初心使命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为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制度和实施保障。下文着重对“百年散文探索丛书”实施过程里的内容质量管理和项目经费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容质量管理
第一,成立项目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起草、审定“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管理项目的实施、年检、结项事宜,决定与“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为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提供机构保障。领导小组组长由社长担任,副组长由总编辑担任,成员为总编办、编辑、出版、财务、质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就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具体管理对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日常执行机构设在总编办,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工作,跟踪、督促“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工作的开展,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第二,抽调编辑骨干,组建项目编辑小组,细化编校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图书质量,保证图书体现国家级的编辑水准,广东人民出版社对项目实施进行了针对性部署和调整,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在原有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拨了社内的精英骨干力量参与该项目的编辑流程。该丛书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功以后,广东人民出版社为该项目增添了两名文字编辑(均具有硕士学位)、两名专职校对、一名专职营销编辑和一名专职美术编辑负责跟进项目,力求使该丛书获得较高的编校质量和设计质量。二是对版式设计作了多次调整。版式设计初稿比较正统、呆板,缺乏文化品位,与该项目所凸显的淡雅、高端与文气的整体定位存在差距。经过编辑部门的内部讨论、项目小组与作者的沟通、项目小组与排版公司的沟通以后,遴选了超过十套设计方案,终于决定以水墨画这种中华传统意蕴特别浓重的美术作品作为版式设计的核心元素,以一书一幅水墨画的概念贯穿版式设计,使版式与文字相得益彰,更显散文雅致、随性和闲适之美。三是由于四本书原稿的文字质量与结构规整度参差不齐,在内文编辑上,项目小组花费了较多时间进行打磨。首先,按照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所规定的专著形式,与作者进行深度讨论,对四册书稿的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使整体的学术逻辑理路更为清晰。其次,同一本书稿,作者前后写作时间或横跨十余年,因此经常出现前后引用文献版本不一、重复论述文段过多以及相同引文前后不一致的情况。通过与作者的反复沟通、解释,编校人员对引用文献及其版本、引文文本进行了一一查核,尽可能统一同一引用文献的版本。再次,关于原稿中较为严重的重复论述问题,在和作者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进行了细致化的甄别。对仅仅针对相同问题作出的重复论述,进行了删改与技术性处理;对为更立体化研究问题所作出的重复论述,基本予以保留或进行小幅度的删改,在保证行文流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的写作特色。最后,质检部门负责对项目付印样的编校质量及成书的印装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在坚持“三校一读”的基础上,相应增加校次,确保编校质量达到优良水平。
(二)项目经费管理
第一,制定明确的项目经费使用原则。“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经费管理和使用,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办法》的有关规定,坚持三大原则。一是科学安排,合理开支原则。严格按照项目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编制和安排经费预算,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随意性。二是规范审批,公开透明原则。严格资助经费的支出审批,规范审批流程,使经费支出公开透明。三是单独记账,专款专用原则。资助经费纳入广东人民出版社会计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单独记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明确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资助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保证资助经费只用于“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出版稿费、编校费、制作费、排印装订费、原辅材料费等项目直接成本支出,项目支出明细、标准严格遵从项目申报书上所列条目,按照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预算支出标准运作,实现基金项目“阳光”成本,做到生产环节的全程预算管控。
第三,严格资助经费开支范围及预算审批,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挪用资助经费。“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相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实行分口申报的原则,由分管社领导审核、签字,报基金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审批。一是项目负责人负责“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稿酬、编审校费、专项会议费、制作、印刷费及其他日常工作费用的支出申请,费用的审核、审批严格按照出版合同及有关标准执行。稿酬和编审校费的支付,填制相关单据并附出版合同、作者身份证号码等,由总编办复核后经分管社领导审核、签字,报基金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审批,财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扣除个人所得税后支付。二是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审稿会等专项会议,提前就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和费用预算提交会议方案和预算申请,列明清单,经审核审批程序后交财务部备案(或预支费用)。报销时要提供符合签批程序的报销单据以及有效原始单据,并附会议通知和会议纪要。三是当实际费用支出与预算有较大变化时,需报请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财务部门在资助经费的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的原则,使项目各项开支达到预期的目的。财务部门要对资助经费进行单独记账、单独核算,准确归集成本项目,依据预算表审核发票、付款金额及审批手续。“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成本超出国家出版基金拨付的部分,由出版社流动资金及图书销售所形成的利润补齐,并积极争取相关经费资助。
三、结语
国家出版基金人文学术项目的出版实施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多部门协调的系统工程,既考验编辑人员前期的策划眼光和功底,也考验出版社具体的实操能力。而且,人文学术出版项目有别于一般的出版板块,它始终是引领文化发展、推动文化积累的先锋,尤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它还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好国家出版基金人文学术项目的出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参考文献:
[1]范庆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选题策划与申报浅谈[J].出版广角,2020(10):28-30.
[2]侯晓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管理探究[J].科技传播,202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