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徐淯琪: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大力提倡本土原创,对本版图书给予从政策到资金的各种资助和奖励,并高度重视版权输出工作,与此同时,压缩引进版图书数量并严格把控其质量,严格执行引进版图书备案登记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引进版图书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形势。引进版图书编辑在工作中承受着与以往不同的压力,还要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为了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要有新思路,积极探索工作中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把握新方向,走向新阶段。
【关键词】引进版图书;编辑工作;版权引进;编辑加工
在我国图书市场中,引进版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一直都有重要地位。曾经,引进版图书是世界先进思想和前沿理论的代表,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进步,引进版图书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显著,但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国家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好中国故事”,加大力度支持本土原创图书,提高本土原创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这为出版行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引进版图书市场作出调整。
2018以后,对引进版图书总量控制和内容审核更加严格。此外,国家通过“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资助项目加大版权输出力度,要使出版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各出版社的版权工作重点随之从引进转为输出。
综上,引进版图书编辑工作面对从政策转变到市场选择的双重压力,工作也必然进入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一方面是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工作方式,严格履行各种必需的手续,慎重申请书号,更加关注版权引进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另一方面真正深入图书市场,认真调研读者需求和政策导向,避免闭门造车和重复引进。与此同时,引进版图书编辑还要面对引进版图书工作固有的难题。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和问题,本文对引进版图书工作的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引进版图书市场新特点
引进版图书市场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过去已经出版的优质图书内容资源被挖掘殆尽,另一方面是要面对国内图书市场压缩书号,加强本土创新和输出的压力。如今的引进版图书市场具有以下新特点。
(一)导向理论科学和实用技术
图书奖项作为出版行业的风向标,对出版社的图书引进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近些年来获得年度“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等引进版图书可以看出,前沿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技术图书占比逐年上升,医学、博物学、材料学、区块链等相关专业引进版图书获奖概率更高。比如第十五届到第十九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显示,引进版优秀图书在数量上从70余种逐年递减到30种,在内容上更是从少儿、教育、文艺、社科、科普的范围缩小到具体的科学门类。
(二)优质内容资源日益集中
国外的优质作者、优质图书资源有限,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社,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更倾向于国内的名社、大社,相应地,引进图书业务成熟的名社、大社拥有健全的渠道和人脉,甚至在图书出版之前就已经与作者或者出版社签订了引进合同,这是中小出版社无法与之抗衡的。此外,版权代理的竞价机制对于中小出版社来说也是制约因素,中小出版社囿于发行能力,必然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在对优质资源竞价中还未发起便已落了下风。
(三)读者日益关注个人成长
根据开卷Smart的公开数据,近些年来引进版社科类新书总有异军突起者,其中除了传统的经营管理类外,主要以心理自助和家庭教育最受读者欢迎,如2020年的《养育女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2019年的《断舍离》《人性的弱点》等,相较于2018年销售码洋最大的社科新书《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在内容和题材上有了很大的不同。读者对于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外在转向内在,更加注重个人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民营公司逐渐转型
民营公司最初进入引进版图书市场时,往往以公版书和低端引进为主,不重视内容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极力压缩成本,销售时以低定价、低折扣迅速占领市场,形成独有的销售渠道,这一度引起图书市场的瞩目。但近几年,读者对这类图书的狂热和新鲜感不再,民营公司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本和资源以后,也摒弃了旧模式,向打造精品图书品牌转型,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社会效益,比如读客文化出品的《人体简史》就获得了2021年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截至2021年6月,其在当当科普读物畅销榜排名第7位。
二、引进版图书市场的老问题
引进版图书市场一直存在难以克服的顽疾,不仅让读者难以享受阅读,也给编辑工作造成很大阻碍。
(一)重复出版现象严重
国外的公版图书因为无须支付版权费用,也不用履行版权引进手续,省钱又省时,因此被多次重复出。其中尤以对儿童文学重复引进出版的现象最严重,如《伊索寓言》《灰姑娘》等,这类图书每年都以各种形式和包装作为新书上架,但翻译质量并未超越之前的版本,甚至不乏错漏之处,装帧也并不新奇。这样的重复出版不仅没有价值,而且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版权市场主动权丧失
长期以来,在版权市场上,主动权都掌握在国外出版社手中,从签订的版权合同中即可看出,国外出版社对国内出版社的限制和要求都很多,在出版时间、销售报告、版税结算、库存清理等方面都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连中文翻译作品的版权也会约定为国外出版社所有。而国内出版社在合同有效期、库存清理等可以协商的内容上基本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与之平等协商。
(三)出版周期无法确定
其一,在引进图书版权的过程中,因为要进行业务对接的是个人,因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外方出版社的版权业务归属不尽相同,不管是交由国内的代理公司,还是在国内设办事处,其版权负责人经常会有变动,有时并不能顺利交接,版权查询和引进工作就不得不中断,直到有人履新。其二,图书版权在作者个人手中时,往往会因为无法联系上原作者或其继承者而导致引进计划搁浅或推迟。其三,译者交稿时间无法保证,比如一些学术图书的译者并不是专职翻译,其本职工作以外用来翻译的时间难以保证,可能延迟交稿。
(四)译稿质量参差不齐
译稿质量普遍较低,无论是大众图书还是学术图书均存在此类问题,并不因原书词语、句子简单与否有所区别,翻译准确尚无法达到,遑论“信、达、雅”。这一方面因为出版社的出版速度越来越快,引进版合同签订期限为5年,其中包括翻译的时间,而国内出版合同期限一般为10年,而且都是在出版社决定采用之后才签订,因此引进版图书的上市时间并不多,为了尽量拉长销售时间,留给翻译人员的时间往往不会太多。另一方面也与翻译人员门槛越来越低有关,在20世纪80年代,外文译中文,千字即有60元的薪酬,如今物价已经涨了几十倍,译者稿酬也不过每千字百元[2],翻译人员地位显著下降,致使优秀翻译大量流失,行业门槛越来越低。
三、编辑工作新思路
(一)在编辑工作中
1.选题策划要准
编辑应从奖项导向和读者偏好入手,结合本社出版传统和宣发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出版社和作者引进版权。
此外,由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还要注意全面调查作者背景。引进版图书因为其天然属性,必然不同于国内图书的文化视角和思维模式。海外作者构成复杂且信息来源较少,背景调查相对于国内作者来说,困难较大。并且各大国外出版社版权工作大多交由国内版权代理机构,其对作者信息知之甚少,更不会加以核实,甚至还会美化,难以提供有效信息。这就需要编辑通过各种渠道,比如作者出版过的其他书籍、作者受教育的背景、读者对作者及其图书的评价等,来搜集信息,尽量全面地调查作者背景。尤其对海外华裔和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其在国内外发表的不当言论更要引起警惕,尽量避免出版这类作者的图书。一旦出现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导向问题,不仅会使前期编辑工作和资金投入付诸流水,而且会给出版社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更有甚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引进工作需稳
要权衡版权引进的可行性。除了公版书外,在如今引进版图书市场,一部分版权在版权代理手中,另一部分版权则在学术大咖、出版名家手中。后者是各大出版社竞争的焦点,高版税在所难免,出版这类作者的图书不仅会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赋予出版社难以估量的品牌价值。而版权代理限时竞价、价高者得也增加了图书成本。编辑在引进版权时切忌急于求成,应算好经济账,避免投入过大,难以收回成本。
在与国外出版社或版权代理商就图书引进工作进行协商和谈判时,不能被动接受对方提出的条款,应勇于就合同中的不合理、不合规条款向对方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就合同有效期、出版时间等为己方争取最大的权益。
3.书稿翻译贵专
翻译稿件编辑加工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引进版图书语言不仅限于英语,还有德语、俄语、拉丁语等小语种,编辑难以核对原书来判断翻译的准确性,针对审稿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翻译人员持续配合解答;另一方面是因为翻译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漏译、错译现象普遍,甚至不能遵循与编辑事先约定的体例、格式等编排,这些都导致译稿难以达到齐、清、定的标准,不仅使编辑加工耗时耗力,拖慢出版流程,也大大降低了图书内容价值。因此,引进版图书编辑在寻找编辑人员时应注重其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可以保证翻译稿件的内容质量,专业精神可以保证编校工作的顺利推进。
中信出版社曾35天完成《乔布斯传》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技惊四座,足以说明优秀的翻译可以保证出版计划如期完成。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发展译者人脉,留心与高水平译者保持长期联系,建立自己的译者队伍,为图书选择专业的译者。
4.编辑加工需勤
进行编辑加工的目的是消除稿件中的各种错误并对语言润色,力求用词准确、行文流畅、逻辑严谨,保证内容质量,突出图书内在价值和出版意义。无论编辑对稿件如何处理,都必须有理有据,这就需要编辑勤学习勤查找,不能想当然。
从总体上来讲,勤于学习出版相关文件。关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宣部等上级主管单位发布的重要文件和出版规范,对需要进行重大选题备案或者慎重对待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审稿中对涉及意识形态、历史地理、地图等需要进行重大选题备案或者重点审读的内容引起高度重视,不至于遗漏。对于翻译稿件中民族、宗教、文化等主观性较强的观点注意甄别,从不损害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修改过程中,在取得授权方同意并不影响内容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进行模糊或者删除处理。
在具体工作中,勤查工具书和相关文献。引进版图书中凡是涉及中国历史以及周边国家的历史,必须认真核对历史人物、地点、机构、事件、文件等的表述和引用是否有误、是否符合中文出版物规范。国外作者资料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存在诸多谬误和以讹传讹,编辑难以避免地会碰到知识盲点和误区,所以要辨别是原书资料有误还是翻译人员翻译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查询相关文献和资料。对人名、地名的翻译应参考《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等。
(二)在编辑工作外
1.后期追踪在恒
对引进版图书的后期追踪体现在出版流程的两端,一是作者端,二是读者端。这主要是为选题策划作准备,使编辑在选题策划中能够掌握更多主动性,也可以拓宽编辑选题策划的思路和路径。而无论是对作者还是读者的追踪,都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期观察和总结,编辑才能对图书价值和市场前景作出越来越准确的预判。
对图书作者的追踪主要是:第一,研究方向。作者发表的公开演讲、在学术论坛上的发言、在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等都可以看出作者近期的研究动向。第二,任职情况。学术图书的作者一般为高校教授或者学术中心的研究人员,其出版图书会优先选择所属大学的出版社,可持续关注该出版社的新书预告或者图书信息,第一时间掌握出版动态。第三,国外图书销售平台。国外图书销售平台的数据、排名和读者评价等能够直观且动态地展现出作者在本国学术圈的地位和在读者心中的权威性。第四,作者个人网站。国外很多作者都建有个人网站,即时发布个人动态。第五,社交平台。作者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对于全面调查作者背景更具参考意义。
对读者的追踪主要是:第一,购书偏好。依据大数据,读者在购书后,网站会显示该读者购买或者浏览的其他书,其他如豆瓣等读书平台,也会显示出读者读过或者想读的其他书。第二,网络平台。在图书销售平台的用户评价、读书平台的讨论等也会显示出读者的阅读层次和审美水平,对编辑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第三,直播间互动。随着各出版社纷纷试水直播带货,编辑更直接地面对读者,可以更直接地接收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线下活动。包括学术会议上各专家、学者对图书的评价,以及各大书市上一般读者的反馈。
2.知识面求全
引进版图书可能涉及一国或多国的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即便是某个相关专业出身,知识面也难以涵盖如此庞杂的领域,编辑应该做“杂家”的说法在引进版图书编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编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该着重知识的积累,对各种未知的知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多读书多涉猎,积极做书摘和笔记,才能在编辑工作中游刃有余[3]。
3.朋友结交要广
早在1984年,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就主张编辑、记者要多同读者交往,要投身到沸腾的社会生活中去,呼吸新鲜空气,汲取新的营养,丰富报道思想[4]。虽然如今网络发达,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许多信息,但难以辨别真伪,也失去了与人交流的乐趣。而引进版图书编辑不仅要与读者交朋友,在社内要与营销和发行人员交朋友,以了解本社惯用的营销手段和发行渠道,在社外还要与版权负责人、民营书商、作者交朋友,如果终日忙于案头,审稿、编稿,生活圈子太小,无法获取有用的信息,对市场、作者、读者、销售渠道都不了解,也就无法把握市场动向,厘清出版流程,找准营销时机,实现图书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虽然引进版图书在目前的出版导向下逐渐势弱,但从版权交易到市场营销,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为之前的引进可能泥沙俱下,国内读者也照单全收,而如今的引进都瞄准了著名作者、优质内容、权威出版社等头部资源,国内读者的品位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引进成本必然增高,更加制约编辑的版权引进工作。因此,引进版图书编辑要明确优质的内容才是出版工作的核心,要有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意识,拓宽知识面,广交朋友,独具慧眼,发现具有引进价值的优质内容,寻找优秀翻译人才,对稿件加工精益求精,持续追踪作者动向和市场热点,抢占先机,将真正能够为我所用的智慧结晶传播到国内,传递给读者。
参考文献:
[1]廖岩.新形势下引进版图书编辑工作浅析[J].传播与版权,2020(8):74-76.
[2]余水秀.引进版图书翻译现状与编辑工作要点[J].中国报业,2020(23):98-99.
[3]张芝佳.以内容质量为核心的编辑工作策略[J].编辑学刊,2019(6):94-98.
[4]陈崇山.编辑、记者怎样同读者交朋友——与安岗同志一席谈[J].新闻记者,1984(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