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思考

2021-08-04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王培: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出版社)

  【摘 要】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科技图书出版对推进我国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有重要的意义。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进一步交叉融合,学科边界更加模糊,现代人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图书出版要尽快转变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紧跟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确保科技图书出版符合现代阅读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发展困境。本文结合实际研究,探讨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图书;出版;转型发展;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科技图书出版的扶持力度,进而有效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图书得以广泛传播,各种科技创新与图书推广活动也得以落实。

  目前,少数出版社已经更新发展理念,依托互联网推动科技图书的信息化、数字化出版,积极适应数字阅读时代的需求。然而,科技类图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水土不服”的问题。部分读者不愿为数字阅读买单,宁可选择纸质图书。同时,科技图书出版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多问题。2018年,科技图书上架数量已经超过2.5万种,但现实情况是科技图书的读者数量却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促进科技图书出版的创新与转型,赋予其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二、科技图书特征与转型的必要性

  (一)科技图书的特征


  基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科技图书的出版环境依旧较为严峻。在首次全民阅读调查中了解到,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3.9%,相较过去增加了1.5%,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同时,纸质图书的人均阅读量持续降低,数据统计显示仅为4.35本,这一数据与2000年之前的调查数据相比虽然有显著提升,但国民阅读科技图书的占比依旧较少。通过对互联网和实体书店的调查获悉,大部分读者在选购科技图书时相对理性,更倾向于直接到实体书店购买[1]。

  读者的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购买行为,大部分读者认为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时阅读纸质图书更为便利。纸质科技图书能够更系统化和规范化地把专业知识重点展示在读者面前,能够有效促进反复阅读量的增长,加深读者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便于读者将其作为工作或学习的随身工具。这一优势是数字类科技图书无法实现的,所以从发展角度来看,纸质科技类图书表现出更强大的持续性。

  (二)科技图书转型的必要性

  21世纪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行业和各领域也更加强调数据挖掘与分析,带动了新一轮行业技术革命。互联网时代,我国出版业也要灵活运用各类数据信息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第一,科技图书出版必须积极创新转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数字化出版理念,转变陈旧的思想认识,推动全行业的创新与变革,拓展科技图书的出版疆域[2];第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出版应当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对产业链资源予以优化配置,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促进科技图书出版的健康发展;第三,科技图书出版活动是对专业知识、文化思想的包装与传播,也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弘扬,更应当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自身的转型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3]。

  三、互联网时代为科技图书提供的机遇

  (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对科技图书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为科技图书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充分的技术支持[4]。

  (二)出版行业经营模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5G技术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使现代人的阅读和学习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智能手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开发和利用,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为阅读和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应当创新转型,从纸质图书出版逐步向电子图书出版转变。对于科技图书出版工作者来说,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使其成为科技图书和广大读者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履行好自身职责,肩负起科学服务和管理的重任。

  (三)拓展商业销售渠道带来的机遇

  科技图书出版要想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实现自身持续稳健发展,还需要不断拓展营销渠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整个出版领域构建相应的产业集群,利用多组织、多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开辟新的营销渠道。例如,借助出版机构与客户终端实施对接的方法,使出版机构能够高效便捷地从市场中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结合不同行业需求的科技知识,准确选取满足市场需要的科技图书内容,通过团体购买等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降低科技图书售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吸引读者,还可以增加图书销量,增强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助力全行业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

  (一)纸质科技图书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电子化刊物越来越快地进入现代人的阅读视野,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威胁。传统出版业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自我转型,数字刊物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够及时消除。现阶段,市场中销售的科技类图书基本都是纸质图书,虽然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直接标注重要内容或者写下心得体会,感受更加真实和直观的阅读体验[5],但总的来说,纸质图书的便捷性不如数字图书,在阅读搜索时,数字图书也更加快速有效。这是现阶段科技图书出版转型必须重视的问题。应不断增强科技图书获取的便利性,打造数字科技图书信息库,推动多元化出版模式的相互协调补充,真正从现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为科技图书出版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内容形式过于抽象,不利于受众阅读

  这里所说的内容形式即科技图书出版所选择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在出版科技图书时,更多采取叙述表达的方式。因为科技图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容易造成内容的抽象化和概念化,能够一读就懂的内容非常少,不能够引发大部分普通读者的共鸣。抽象的内容形式属于现阶段科技图书出版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这也与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相背离。大部分出版机构是为完成硬指标而出版,并没有对科技图书内容进行合理编辑,更有甚者会表现出完全形式化的问题。

  (三)营销渠道有待完善

  科技图书营销渠道的拓展是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现阶段大部分科技图书的营销渠道狭窄,难以真正发挥图书本身的实际价值。一方面,现阶段科技图书出版的关键渠道在于线下活动,如组织进行图书展览、新书发布会等,但这些活动对图书的宣传力度始终是有限的,仅仅少数规模较大且非常知名的图书展会才可以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科技图书出版没有真正重视互联网营销渠道的开辟。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往往更加倾向于移动阅读和交互阅读等现代化的阅读模式,科技类图书难以抢占这部分市场份额,部分出版机构墨守成规,不关注互联网线上平台的拓展,也未重视对数字化科技图书出版的研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较差。

  (四)专业编辑人才缺失

  当前科技图书出版体系中的一个突出困境是专业编辑人员数量稀缺。科技图书出版与其他普通书刊出版不同,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和知识储备。然而从当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编辑没有树立创新思维,策划水平和科学素养不高,无法确保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科技图书销量持续走低,广大读者满意度不断下降。科技图书的出版周期往往较长,实际收益不是很高,相关编辑人员的薪酬自然难以提升,造成其工作态度散漫,主动性不强。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往往会考虑跳槽,专业能力不强的编辑人员又无法胜任科技图书出版工作,所以表现出较大的人才缺口。

  五、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路径

  (一)打造纸质图书为主、电子图书为辅的出版模式


  对于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来说,要避免直接抛弃传统出版模式,而是要在纸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辅以电子出版模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在线阅读平台,使读者能够通过智能手机APP进行在线搜索和阅读,并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丰富的相关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网络也给数字图书版权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网络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载体,为出版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导致网络环境下盗版图书日益增多的问题,给科技图书出版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然而,科技图书出版模式的创新,数字图书和影像书籍的开发制度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要特别强调纸质出版模式和电子出版模式的齐头并进,从而确保科技图书的销量。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图书出版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新的出版路径,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版业应当积极与新媒体衔接,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科技图书打造成更加形象直观和图文并茂的读物,在文字内容中加入各种图片或影像,为读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并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借助APP功能实现电子书签、关键词搜索等信息服务,提升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还可以在电子图书内添加二维码,便于读者更加快速地获取阅读权限。

  (二)进一步丰富科技图书的功能

  纸质类科技图书带来的传统的阅读模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对于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而言,应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科技图书功能的不断丰富,在读者获取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赋予科技图书更多的附加属性。例如,针对科技图书打造读者沟通平台,依靠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社交平台为科技图书读者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沟通的空间,积极主动地与读者沟通,使读者能够直接与科技图书的作者实现远程互动,依靠作者自身的影响力来提升科技图书的吸引力,促进图书销量的增加。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论坛、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宣传,定期发布科技图书出版信息,使更多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图书出版进度,实现更加有效的营销效果。出版机构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对科技图书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及时解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读者带来非常贴心的辅助服务。

  另外,还应当真正发挥出科技图书内容的价值,做好品牌延伸。科技图书出版应当结合全媒体形态,摆脱过去单一媒介的形式,朝着信息化领域深耕,不断挖掘科技图书内容的价值,建立更为多元化和立体化的产品体系。推进落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打牢数字内容资源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不断扩展科技图书出版范围,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服务,在质量和品牌两方面发力,以此增强科技图书出版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建立优质的资源体系,使科技图书的内容质量能够切实满足读者需求。

  (三)提升科技图书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良好的政治素质。科技图书编辑人员不仅要严格遵循出版规范要求,还应当充分了解和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从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理念出发开展科技图书编辑工作。

  二是良好的专业素质。互联网时代,不同学科领域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图书编辑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充电,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例如,汽车类科技图书编辑人员过去基本上集中在机械、汽车等专业领域,而现阶段,汽车从移动工具转变为交通服务工具,从信息孤岛转变为智能终端,对汽车产品的具体形态有了更多的定义,汽车、交通、制造、能源、环保等不同领域的学科日渐融合,编辑人员也应当主动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

  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科技图书编辑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拥抱现代科学技术,敢于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尝试突破,促进知识服务水平的提高。应当全面分析和了解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应用现代设计理念,解决好科技图书版式程式化与多元化的冲突,使科技图书更具吸引力,促进编辑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科技图书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为不断提升科技图书出版质量,确保其权威性,应当进一步开展对内容的审核与编辑。实际工作中应当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并积极主动地与作者沟通和交流,开展好投稿校验工作,对稿件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保稿件的原创性,第一时间为作者提供审读意见,从而确保科技图书内容的专业性,促进出版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创新营销模式,做好专业推广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更新了知识传播形式,因此也应当深入研究如何运用互联网渠道开展科技图书出版的营销工作。过去,科技图书销售往往是依靠图书展览、新书发布等线下营销方式,现阶段,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当利用网络平台将科技图书出版信息及时推送给读者,使更多专业读者、作者、专家以及出版机构能够相互连接,从而促进营销效率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很多科技图书出版机构都积极主动地与电子商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建立合作关系,及时推送出版信息。例如与京东、当当网以及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构建科技图书营销合作体系,同时主动与文轩、博库等图书经销商合作,在管理系统内共享生产和销售数据,进而实现对各专业类型图书的科学营销管理。这能够帮助出版机构更加准确地把握营销机会,提升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应当推进实施“线下+线上”出版模式,不仅要筑牢线下营销渠道,还需要在不断挖掘相关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与知名出版机构沟通合作,组织开展主题图书评选等各种活动,加强与各地图书馆、企事业单位的订购合作等。同时加强线上营销渠道的建设,如建立互联网营销平台等,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数字资源库。

  六、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应当尽快转变陈旧的工作模式,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出版流程,促进科技图书编辑工作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科技图书出版发展进程。在新形势下,科技图书出版应当直面挑战,紧紧抓住转型发展机遇,结合时代特征,促进科技图书出版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编辑的意识强化和能力培养[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16):14.

  [2]罗静,王静.“互联网+”形势下科技知识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10):102-104.

  [3]王斌.关于科技图书编辑出版转型升级的认知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9(09):160-161.

  [4]史祖福.图书质控制度建设倒逼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6):83-84.

  [5]李蕾.传统图书出版与现代互联网的融合[J].传媒论坛,2020(05):96-9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